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五节     调查、调研的组织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调查、调研的核心因素有二:一是调查、调研对象。组织调查、调研活动要认真分析对象,选取合理的样本;常用的调查、调研对象的选取方法有机械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二是调查、调研方法。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调查、调研,选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查、调研方法是最重要的。只有采用与调查、调研对象特点相符、正确便捷的调查调研方法,才能使调查、调研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保证观点的深刻性和结论的公正性,达到调查、调研的目的。常用的调查、调研方法包括调查问卷、网络调查、调查报告、座谈会、实地走访、电话调查等,考生可以根据题意需要自由选择。
在认真剖析各地公务员考试历年面试真题、挖掘题目所蕴含考点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调查、调研组织类题目的一般作答要点,供考生参考。
(一) 准备阶段
1.明确调查、调研对象、方法,敲定调查、调研方案目标。
2.落实人员安排及时间安排。
3.落实活动经费,准备活动资料。
4.举行调查、调研工作说明会,进行调查、调研技巧培训。
(二)实施阶段
1.按时间安排展开调查、调研,信息搜集采样。
2.指导工作人员工作,做好调查、调研记录。
3.组织进行经验总结,协调处理调查、调研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汇总阶段
1.整理调查、调研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汇总调查、调研内容,撰写调查、调研报告。
3.总结活动成果,整理文件归档。
4.调查、调研结论公示。
二、经典真题精讲
1.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乱收费调查,你的领导让你带队去某县开展教育乱收费的调查,你会怎么办?
【思路分析】 本题针对教育乱收费展开调查,旨在考查考生对调查结果真实性的把握能力。在作答中,我们可以围绕教育乱收费问题,确定调查的范围、调查方法以及调查的行程等,按照调查准备、调查实施、调查汇总的步骤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在调查方法上要进行细致的说明,体现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参考答案】 教育乱收费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是加重人们教育负担的罪魁祸首,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加剧了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为了配合全国教育乱收费调查,规范本地教育收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组成调查研究小组,统计该县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调查的对象和主要内容,研究调查方案,计划调查经费,呈送领导审批。
第二,下发通知,协调该县相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与该县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会谈,明确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征求其对调查学校的意见。召开发布会,公布举报电话等,鼓励社会各界提供线索。调查方法上要坚持双线并行:一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学校的配合,了解学校收费情况;二是深入群众走访,听取群众的看法,并做好记录。
第三,调查结束后,整理调查资料,形成报告呈送领导审阅。对表现好的学校给予表扬;存在乱收费的学校予以曝光并限期整改。
【答题误区】 考生在回答本题时最大的误区就是在调查中刻意绕开当地政府,采取暗访的形式进行,以求调查的真实性。这种做法,一方面显示出考生不具备客观认识事物、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隐含考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政治信仰不明确,可以直接被宣告面试失败了。在实际中,调查教育乱收费这种敏感的问题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只有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调查工作才能更深入;只有关心基层群众真实的要求,才能保证调查数据的客观性。考生要分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切不可以偏概全。2.假如你是西部某市人事局的负责人,本市大中型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局领导要求你做一个有关的调查,你怎么组织?
【思路分析】 计划组织协调题。首先,围绕本市大中型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确定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深刻认识人才的重要作用,具体答题时可以参照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思路展开,语言应规范,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并提出整改建议。
【参考答案】 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市作为西部城市,在战略崛起中更需要优秀的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我市的强市之本、创新之源。我会高度重视本市大中型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认真做好这次调查工作。
第一,我会组建调查专家小组,联络本市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调查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争取企业负责人的支持和配合,制订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呈送领导审批。
第二,在具体实施中,我会认真落实调查方案,深入企业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目前的用工现状、生产条件、福利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并到员工中间去采访,倾听员工对企业和政府现有政策的感受,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详细记录交谈信息。统计企业人才流失情况,追踪人才流向,前往人才流入地调研,重点了解当地的政策、优势。
第三,整理调查资料,讨论人才流失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如果是政策上的限制性因素,则要提出相关的政策修改建议转交相关部门参阅。组织企业负责人会议,通报调查结果。写成书面报告,做好汇报工作。如有必要,就本次调研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本市主要媒体的记者、评论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回流、进入本市大中型企业。
【答题误区】 很多考生忽视了调查后的整改和宣传工作。人才的流失足以动摇本市企业发展的根基,调查也并不是查明原因便戛然而止,重要的是了解本市企业对人才的限制性因素后的整改工作以及对留住人才新政策的宣传,吸引人才来到本市大中型企业。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分析问题,尤其对于这类具有现实背景的考题,考生更要多加注意。3.外商对于政府的举措有误解,现在要你代表政府组织对外商开展一次调研活动,你怎么开展?
【思路分析】 计划组织协调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计划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本题的题眼是“误解”,围绕这一题眼,我们可以按照了解误解—政策解读—消除误解的思路进行回答,答题逻辑要清晰,最后要做好汇报工作和善后工作。(存在“误解”,说明政府在推行政策时对政策的宣传和讲解力度不够,考生如能挖掘题目深意,避免就事论事,则不愁面试不胜。)
【参考答案】 外资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吸引外资、稳定外商是促进外资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会高度重视外商对政府举措的误解,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这次调研工作。
第一,我会组织社会专家开展研讨会,吃透政府政策的内容,深化对政策的理解,确定调研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和意义等,并草拟调研方案,领导审批通过后下发通知。
第二,我会认真地落实调研方案的实施工作。与外商进行沟通,召开座谈会,说明调研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外商对政策的误解原因并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考察外商企业的发展状况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征询外商的需求和对政府政策的建议,做好相关的记录。在调查中要协调与外商的关系,展现本地招商引资的诚意。
第三,整理调查资料,形成书面报告,呈交领导审阅。面向外商,专门进行政策发布和宣讲大会,宣传政府的新政策,详细讲解政策内容,化解外商对政策的误解。
【答题误区】 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多舍近求远,把调查外商企业运行状况当作消除“误解”的有效措施,没有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误解”与社会问题不同,消除误解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召开座谈会,双方开诚布公,误解很容易就消除了。
三、过关练习
1.领导派你到农村去做关于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的调研,你如何组织?
【答题要点】 第一,组成调研小组,制订调研计划,明确调研范围、调研时间、调研方法,做好开支预算,报领导审批。
第二,做好调研准备工作。落实调研经费,准备调研物资;依据调研内容,编写调查表;安排交通食宿。食宿最好选择在调查农村的居民家,体验农民生活实际情况。
第三,认真落实调研计划。与村干部沟通,了解该村概况;调研小组分散入户调查,采用摄像等多种形式记录农村村容村貌,了解农民收入、开支及教育情况,询问农民群众对政策的了解,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并做好记录。
第四,汇总调研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呈送领导。
【答题误区】 很多考生对农村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空谈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到农村去调研,采取的措施要符合农民群众的特点,要入乡随俗,勿使调查变成走秀。2.你们单位要对农贸市场进行暗访,你怎么组织调查?
【答题要点】 首先,我会深刻认识这次暗访的内容和意义,询问领导有无特别的交代。向单位具有相关经验的同事学习经验,制订暗访计划。
其次,组织暗访小组,在单位内严格筛选暗访人员,控制人员数量,并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配备录音笔等暗访设备。了解农贸市场的人员组成、营业时间及覆盖规模等情况。
再次,以购物者的身份进入农贸市场,分散调查,并协调暗访人员的工作,保证暗访保质保量地完成。
最后,整理暗访结果,写成书面报告,呈送领导审阅。
【答题误区】 本题的难点主要在于“暗访”这一调查形式。很多考生在回答中组织人员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进入农贸市场调查,还有的考生过于小心谨慎,单枪匹马乃至化装成乞丐,简直在导演一场谍战大戏。暗访与其他形式的调查只是形式上存在区别,要求调查人员数量少,秘密进行并且多分散开来调查,避免引起调查对象的警惕,所得的资料真实性更强,参考意义更大。3.你单位发生一起恶性事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要你去调查处理,你怎么做?
【答题要点】 第一,迅速成立专家小组,启动紧急预案,控制事态继续扩大;制订调查方案,责任到人。
第二,深入事件发生地,统筹指挥调查工作进度;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邀请记者随行调查,随时公布调查情况。
第三,整理调查结果,明确事件起因及主要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写成调查报告,呈送领导。召开新闻发布会,如实公布调查结论,稳定群众情绪。
【答题误区】 本题属于“计划组织协调类+突发事件处理类”题目,很多考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加上一些参考书的误导,仍不紧不慢地做好准备工作,按照普通调研的思路作答,体现不出应急处理能力。据统计,本题回答得较完整的考生仅占考生总数的45%,希望广大考生对这类题目予以重视。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