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章 历史知识
  第一节 中国历史
  1.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姓姜,号烈山氏,因为崇尚火,所以称为炎帝。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因为崇尚土地(北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原先都居住在陕西境内,后来逐渐向东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时,东方的部落首领蚩尤率领九黎族西进,打败了炎帝部落,炎帝部落于是向黄帝求救。一时间,黄河中上游的各个部落,在黄帝的统一领导下,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内)展开了一场大战,蚩尤战败被杀。不久,为了争夺黄河流域的主导权,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激战,炎帝战败后服从了黄帝的领导。从此这两个部落结盟,逐渐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2.夏朝
  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启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王和贵族依靠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夏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由于他的暴虐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公元前16世纪,被商汤所灭。
  3.商朝
  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以南,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商前期,都城迁徏较频繁。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也称殷商。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在位时,被周武王所灭。商朝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历时五百多年。
  4.西周
  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史称西周。周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实行了分封制,建立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奴隶被迫在井田里集体耕作,他们的辛勤劳动,使西周的农业得到了发展。后世的主要农作物,此时大都已经开始耕种。西周的手工业种类更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从此西周衰落下去,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
  5.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结束,共历时五百多年。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制度刚刚确立的时期。
  6.春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春秋”取名于鲁国史书《春秋》。这一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落,出现了春秋五霸,谁做霸主谁就可以召集诸侯会盟,任意发动战争,置周王于不顾。周王也被迫承认其霸主地位。此伏彼起的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动摇了奴隶制的社会基础。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铁制农用工具和用牛耕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594年,鲁国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了“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所以说,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期。
  真题链接:(2009年国考第5题)
  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A.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B.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 秦朝的按亩纳税D. 西汉的编户齐民
  【答案】 A
  【解析】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初税亩。”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关于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所以,正确选项是A。
  7.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周王室已经一蹶不振,诸侯纷争,混战不休,先后有五位诸侯当上了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春秋前期,齐国昌盛,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首霸。春秋中叶,晋、楚长期争霸,西边的秦国也兴起,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纵横一时。春秋晚期,吴、越开始强盛,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相继崛起。
  8.战国
  战国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因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连绵,故史称“战国”,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结束。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陆续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其中比较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通过变法,各诸侯国陆续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所以,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大的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冶铁业的发展,形成了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韩国的棠溪等冶铁中心。商业也很发达,出现了临淄、郢、大梁等商业城市。定陶是最大的交通中心。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墨家、道家、儒家、法家等重要学派。在科学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充分表现了封建制比奴隶制的先进性。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