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阶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货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第一,流通形式不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则是货币—商品—货币(G—W—G′)。第二,流通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消费)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值为目的,为卖而买。第三,流通的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进入交换的是等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双方各自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数量上是不等的,终点的货币量要大于起点的货币量。其流通公式应该是G—W—G+Δg。
  从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它不发生价值增值,不是资本。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剩余价值),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是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G—W—G′的运动过程中,买的过程和卖的过程都不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的产生只可能从商品的使用环节上去寻找,即货币所有者能在市场上购买到的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经过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生产其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这是它不同于一般商品使用价值的地方。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任何商品的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值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二是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必可不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生产资料是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但是不创造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
  6.剩余价值率
  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叫做剩余价值率(m′)。(m′=mv)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对劳动力和劳动必须科学地加以区分。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
  从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可以看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基本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方法常常是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
  9.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0.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也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1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上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