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

  《半月谈》 201100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760字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征东

  新年伊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访问了西班牙、德国和英国,为寒冬里的欧洲带去了一股暖风.拉开了新一年中欧关系深化发展的序幕。这是继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去年出访欧洲以及欧盟多国领导人访华之后,中国领导人再次访问欧洲。频繁密切的交往体现了双方对深化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成为双方增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的新起点。

  危难之时见真情

  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共克时艰、谋求双赢的需求推动着中欧双方加强高层交往,增强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中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也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重要部分。

  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欧盟经济的严重衰退。2009年欧盟27国经济萎缩4.2%、欧元区萎缩4.1%。之后从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又给了欧洲当头一棒,当债务危机扩散到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时候,欧元陷入了危机的漩涡。一连串危机的背后既有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恶化的阴影,也暴露了欧洲发展模式本身的弊端。

  为应对危机,欧盟打响了欧元保卫战,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措施。一是建立救助基金,抑制危机蔓延。由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措的7500亿欧元的基金,已向希腊和爱尔兰提供了救助。二是勒紧腰带渡难关。希、葡、西、爱、法、德、英等国先后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争取在今后两三年内逐步实现欧盟规定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不得超过3%和60%的标准。三是强化财政纪律,建立监督机制。负责监管的委员会和相关机构已从今年开始运转。四是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欧盟去年3月公布《2020年的欧洲战略》报告,目标是在摆脱危机后“把欧盟转变成一个提供很高程度就业、生产率与社会凝聚力的、智能化、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体”。欧盟依靠这些措施初步稳住了阵脚,但经济复苏仍相当脆弱,成员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危机蔓延的风险依然存在。

  要真正摆脱危机,欧盟需要加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因此去年9月16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决定加强与各大国的合作。会议还专门讨论了对华关系,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帮助欧洲克服债务危机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提升中欧关系提供了新契机。

  在欧盟遭遇危机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领导人在关键时刻的访问和对欧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支持促使世界对欧洲更有信心,而增购欧元债券、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实际行动直接地支持了欧盟的经济复苏。正如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所说,“西班牙对中国在关键时刻给予的帮助永志难忘”。

  互利共赢结硕果

  无疑,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共克艰难的需要却也促使中欧经贸关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而且,在世界多极化更加明,朗、利益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欧双方互利共赢的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意义。

  多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盟对外出口均下降,唯独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4%。据中方统计,2010年的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为4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已超出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同期,欧盟对华出口增长32.6%,远高于欧盟出口的总增幅。欧盟对华出口的85%是制成品,估计可为欧盟直接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1/4以上,预计2010年贸易额将超过1300亿美元,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德国经济在欧盟中独树一帜,经济复苏强劲,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投资方面,欧盟是中国第三大投资来源地,累计投资总额700亿美元。欧洲企业去年对华投资领域得到大大拓宽,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企业并购和风险投资等领域发展。更令人关注的是,去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增长了5倍多,不少中国大型企业向欧洲港口、汽车制造、交通等大型项目进行投资,这种迅速发展的势头仍在延续。

  数据的背后是相互需求支撑的巨大潜力。欧盟在高新技术、新能源、制造业、医药、化工等领域有极大的优势。中国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可为欧盟提供巨大商机和市场,对欧盟摆脱经济危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领导人每次出访欧洲都会带去巨额订购清单,这次也不例外。李克强此次访欧期间与西班牙、德国和英国又签署了总额约200亿美元的协议和合同,同时承诺继续购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的债券,不仅是对欧盟抵御债务危机的直接支持,而且有利于稳定投资者对欧盟的信心。正如欧洲主流媒体所评论的那样:中国对欧元区经济投了“信任票”,势必提升国际金融界对欧元区的信心,对欧洲摆脱危机意义重大。

  克服障碍前景广

  中欧建交以来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大方向,给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化,在不同时期也遇到过困难和挫折。

  毋庸讳言,当前中欧关系的主要障碍来自欧方,即欧方如何平等地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近几年来,一些欧洲人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很不适应,认为中国对欧洲发展模式构成了挑战。2006年10月,欧盟出台的第六个对华政策文件,把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关系”,对中方在人权、民主、法制等问题上没有做出欧方所期望的让步表示不满和失望。欧方对双边贸易不平衡强烈不满,采取了反倾销、反补贴、设置技术壁垒等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抬高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中欧关系遇到了严重挫折。近两年来,欧方在危机困难中对中国的认识又有所改变,许多欧洲领导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对欧洲是机遇而非挑战。

  但是,中方所关切的要求,包括欧盟解除高技术产品限制和军售禁令、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等,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

  欧盟领导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成为中欧关系深化发展的障碍。据透露,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去年12月在一份秘密报告中说,“目前的武器禁运对于发展更有利的中欧外交和安全合作是一个重大阻碍”。欧盟内部就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讨论,许多国家都主张解禁,但难以达成一致,其背后除了各国自身的考虑,关键还是美国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尚需时日。

  其实,中国国防现代化不可能把基点建立在欧盟武器解禁上,这种禁令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歧视和冷战思维。只有清除这些障碍,才能真正实现中欧双方达成的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识。

  编辑:王鹏权

  南非:一块环保加发展的“金砖”

  《半月谈》 201100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752字

  本刊驻约翰内斯堡记者 邵海军

  编者按: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新变化与新看点。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调整世界经济结构、推动世界治理机制变革和产业转型的动力。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它们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为此,我们从本期开始推出“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的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在一般人眼里,南非与“钻石”和曾经的种族隔离相联系。但真正到了这个国家之后你会发现它的另一重面孔,那就是整洁与发达。2010年12月,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经济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严格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走在约翰内斯堡宽敞的高速公路上,不时会有黑人或白人驾着奔驰、宝马、大众汽车疾驶而过。道路两旁没有高楼,没有大烟囱,一栋栋连排别墅,花园苗圃和大片的草坪点缀其间,不禁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身在非洲。同样,在约翰内斯堡桑顿区的曼德拉广场上,人们可以经常看见各种鸟类自在地觅食、飞翔。

  在南非,极少看到裸露的土地。无论是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这样的大都市,还是小巧玲珑的城镇,都像花园一样,栽种着鲜花、绿树和青草。

  其实,南非的自然条件并非得天独厚。它位于南纬22度至35度的半沙漠和沙漠地带,全国2以上的国土气候干旱,全国年均降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黄金、铂和钯等矿产资源的生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整个国家恐怕早已不是现在的模样。

  现在南非全国设有422个大型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总计6.7万多平方公里,无论从数量还是占国土比例上均为世界之最。

  良好的环境源于政府积极的管理,更取决于公民的环保意识。南非政府和议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保立法和环保教育。南非的环境法制建设相当先进,其宪法和1998年出台的《国家环境管理法》中包括环境权条款,并允许公民和组织提起环境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同时,南非专设了若干环境法院,积极促进知情权立法,并通过诉讼费用分担等程序设计来达到鼓励诉讼的开展和防止滥诉的目的。各种环保类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保证了公民的环境权、知情权、参与权和公益诉讼权。

  同样,还有一些法律对环保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动物保护法》规定拴狗的绳子不得短于3米,不能忘记给狗喂食等。在开普敦就曾有位白人因为把两条牧羊犬饿死而被判入狱半年,并终生不得饲养动物。为提高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南非政府还在货币上印上了各式各样的动物。

  2010年9月,南非水利与环境部长说,为减少污染物排放,南非政府将对任何造成土地、水源、大气环境污染的个人或企业强制征收环境污染补偿费。

  在这些法律和行政手段的保障下,保护大自然、保护动植物在南非已形成社会风气。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不能牺牲自然环境,没有好的环境就无法吸引更多投资。为此,他们不仅把自家院子摆弄得花团锦簇,还在公共地段也种上鲜花绿草。同样,在南非,无论富人穷人都很少有乱扔垃圾或滥杀野生动物的恶习。

  2005年,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和南非人民“地球卫士”称号,以表彰南非为保护“文化和环境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

  在新兴能源趋势下,南非也在开发新能源。2010年9月,一架以合成燃料为动力的波音737客机在南非海滨城市开普敦安全降落,南非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合成燃料成功进行商业飞行的国家。与传统燃料相比,这种合成燃料的排放量都有明显的降低,更加环保。

  种族和解后的经济大发展

  1994年5月,在南非实行多年的种族隔离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之后,南非经济一直保持增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5%。受金融危机影响,南非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在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带动下,南非经济已开始稳健复苏。

  如今,拥有将近5000万人口的南非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非洲的1/4,在全球居第31位。年人均收入为9780美元,低于俄罗斯的15440美元和巴西的10070美元,但高于中国和印度。这一成就源于南非居世界领先的矿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现代化的农业,以及相当完备的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

  南非是世界第四大矿产国,黄金、钻石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采矿业居世界领先地位。有关报告显示,南非矿产资源总价值达24940亿美元。其中铂族金属矿资源占比达88.2%,占到全球的近90%。铂族金属广泛应用于汽车催化转化器、珠宝业、电子业、石油精炼、化学、玻璃等领域,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不容忽视。

  同时.1994年后,南非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推动贸易和投资迅猛增长。依托包括德班、开普敦在内的八大港口,南非的货物贸易可直接辐射到周边的发达国家,同时也为整个非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联合国贸发会议新近发布的《世界投资展望调查2010-2012》报告中,南非在投资最优先考虑的经济体中排名第19位。该报告称,南非经济增长在过去15年中从外国直接投资中获益匪浅。伴随改革政策和开放贸易,南非仍有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空间。

  南非制造业生产力相对较低,但某些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却接近世界科技的前沿水平。帮助南非在全球首次实现合成燃料商业飞行的萨索尔公司就是世界最大的煤制油生产企业,其“煤变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南非的金融环境不断完善。南非问题专家杨立华介绍说,南非利用双重货币体系对投资进行管制,在有效吸引外资的同时,还防止了资本外流,因而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的青睐。

  1999年南非从瑞士引入金融工具实时电子结算系统,实现与瑞士证券结算系统同步、无时差、最终和不可撤销的结算,可以为其他“金砖国家”提供与西方国家在金融、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的中转站。再加上对西方国家的许多游戏规则甚至潜规则了如指掌,南非在国际贸易、金融以及投资领域赢得了许多话语权。

  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南非政府也在推进社会和谐。南非政府特别重视扩大与发展具有南非特色的传统工业和支持鼓励“黑人经济”的迅速建立。为此,南非政府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外商到偏远地区设厂,创造就业机会。这种“分散工业区”计划对南非城乡经济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南非政府每年会使用固定的财政支出改善广大黑人的生活,积极提高黑人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推动黑人中产阶层的壮大。2008年,南非黑人中产阶级已经达到270万人,并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着。

  编辑:王鹏权

(责任编辑:admin)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jiangxi/ajaxfeedback.htm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2015省公务员考试高分课程体系
2015年地方公务员考试高分备考特训营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