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章结构化面试题型解读
  第二章结构化面试题型解读
  结构化面试重点考查考生的整体思维及综合素质,在面试中,它要求考生对所考查的事物、现象、概念不但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而且能从微观方面予以具体考虑,并能充分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一、概述
  结构化面试主要包括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类、综合分析类、计划组织类、沟通协调类以及应变能力与情绪自我控制类等几大类考题。各大类又具体分成各个小类,报考同一职位的考生一般回答相同的试题,并采取相同的评分标准。
  二、各类题型解读
  (一)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类
  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个人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所提供的条件相一致时,则该求职者胜任该职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同理,求职者的自身条件与拟任职位的要求相符合时,求职者胜任该职位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求职动机与职位匹配类面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自我认知情况及是否适合所报考岗位的工作,包括对自身的了解及定位,同时也考查考生对于报考职位的认知度。通过此类问题的回答,考官可以有效地了解考生过去的经历及对工作的态度,求职原因及对未来的追求与抱负,由此判定考生是否符合本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考生回答此类问题要遵循"诚信为本"的原则,必要时可做适当修饰,但不要过度。考生应以充分的事实论据和坚定自信的表达来满足考官对求职者的期望和要求。
  考查考生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的问题大多是意愿性问题,内容涉及考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建议考生在回答自我认知类面试题时应尽可能地结合自身与职位相匹配的内容作答。
  (二)综合分析类
  综合分析类问题考查内容比较庞杂,是结构化面试中最重要的一种试题,具体包含的考试内容也很多,比如寓言警句类、社会问题类、政策类、漫画类及两难多难问题类。由于综合分析类试题比较容易考查考生对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类题目成为目前福建省公务员面试的常考试题。
  就近几年的面试情况来看,哲理寓言警句类、政策类及社会问题类试题考查较多,但是考生的回答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考生可以分析得比较到位,提出合理的见解;也有些考生无法针对试题给出合理的答案,甚至出现审错题、回答完全跑题的现象。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要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地回答此类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更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多加练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计划组织类
  计划组织类侧重于考查考生统筹计划能力,公务员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担当起组织会议、开展调研、编写报告等公务活动,而计划组织类题目可以测查考生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工作的能力。计划组织类试题考查的内容非常灵活多变,有些是公务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考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很难回答出细节方面的内容,也很难答出特色,答出亮点,因此,平时需要多看些这方面的参考书,或者向有工作经验的人请教,注意细节知识的积累。本篇第五章会对计划组织类题目的题型、思路及作答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在这里,举个面试中常见的试题,给考生做参考:"局里老干部要进行一次春游活动,要求你来组织,你会怎么做?"此题一般的答题思路就是:活动前的准备--做好预算,统计哪些人员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的路线等;活动中的协调--是否有突发现象发生,比如有没有人突然生病,如何协调解决等;活动后的总结--此次活动有哪些成功之处,哪些不足还需要改进等。这是一般的思路,应该说是一种万能的格式,但是考生还要注意此题的前提是"老干部",这就需要在组织的时候特别注意活动的具体安排要符合老年人的习惯,还要提前考虑到路线、休息等问题。只有对这些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熟练的把握,才会想到灵活的处理方式,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生当中脱颖而出,崭露锋芒。
  (四)沟通协调类
  沟通协调类面试题往往给考生设置一种情境,包括对上级、同事、下级、群众等各种复杂的关系进行处理,要求考生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把握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可根据"冷静-反思-沟通-表态"这样的思路进行。处理此类面试题要牢记一个宗旨,即在不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化解矛盾,消除误会。简单来说就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应变能力与情绪自我控制类
  应变能力与情绪自我控制类试题则主要包括演讲类、编故事或串词类以及压力类试题,考查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总之,福建省公务员面试的流程和内容每年的变化不是很大,考生备考时需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尤其是对于结构化面试这种形式,如果能够把握结构化面试中每种题型的考核重点,进行相应的理论素材积累,再辅之以大量的实战演练,考生必定能够在面试考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第三章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类
  第三章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类
  第一节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类题目概述
  一、概述
  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职位匹配是指个人的求职目的与拟任职位所能提供的条件相一致时,个体胜任该职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其操作定义为:(1)现实性需要(解决住房、户口迁移、专业对口等)与岗位情况;(2)兴趣与岗位情况;(3)成就动机(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岗位情况;(4)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1)"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要求考生说出自己报考公务员,乃至报考某一具体职位的合理原因。(2)"以达到求职目的""条件相一致"两个限定语,要求考生在进行求职动机回答时做好针对性解释,不说与求职动机无关的废话、大话。(3)"稳定地"暗含着考查考生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工作的连续性程度。如"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提出辞职?"这道题就是从反面来考查考生的求职稳定性。其操作定义更是要求考生从具体方面说出自己的求职动机。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得知有以下几类试题会在面试中出现:
  二、常见出题类型
  (一)自我认知类
  自我认知类试题是求职动机类试题的一种表现形式。面试中主要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能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以此判断考生是否符合职位要求。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绍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身高、体重、民族、宗教信仰、毕业学校、工作经历等,以便他人能全面了解你。但是,在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因为纪律要求,考生不能主动明示或暗示自己的姓名或其他有关个人信息(除非考官让你明确说出这些内容),另外,由于时间关系,考生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全面的自我展示。所以,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要具有针对性--针对自己所报考的岗位有重点地向考官介绍自己与岗位的要求最相符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是自我介绍类试题,考生也不能只介绍自己的优点和优势,还必须辩证地看待自己,因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不例外。但在介绍自己的缺点时,考生不必把缺点明示化,除非试题本身就明示让考生说出自己的缺点。在说缺点时,只说一两个与岗位无关紧要的缺点就足够了,不能说自己有很多的缺点。
  另外,有些自我认知类试题是"你想向考官展示什么?""结合美与丑,谈谈你自己""你同学是怎么评价你的?"等间接型自我介绍类试题。这类试题与"请你做一个自我介绍"类试题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开头的语言上有点差别。如针对"你想向考官展示什么?"考生在开头可以这样破题:"尊敬的考官,你们好!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你们做一下自我展示……"然后按照直接自我介绍类试题的思路进行回答就可以了。
  (二)个人背景经历类
  个人背景经历类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某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例来突出自己的性格特征。应届毕业生可针对自己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社团活动组织、师生同学关系、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分类介绍,并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切忌过度抽象化或直接说自己思想好、学习好等主观性的评价语言;有工作经历的考生可按照"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具体展开,也可按照"思想状况、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能力要求进行具体展开。
  (三)求职意向与动机类
  求职动机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是真心喜欢公务员这个职业并为之努力奋斗,还是由于工作压力、父母期望等外界压力而报考。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些原因是不能说的。考生能说的只是那些能显示出自己端正而强烈的动机的合理因素。另外,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要动辄就说诸如"为××××而奋斗终身"等"假、大、空"的话语,这些话语连自己都感觉虚假,何况考官呢?再说,考官从来不喜欢给欺骗自己的考生打高分。
  考生回答求职动机类试题的思路是:(1)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公务员工作的喜欢、热爱或热情;(2)自己在大学或以前工作的经历使自己具备了一些公务员的能力;(3)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方面的成就动机;(4)单位招考及对单位文化的认同;(5)一些合理的现实性需要;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应避免的倾向是"庸俗化",即尽量不说求职的原因是因为公务员工资待遇好、权力大等。
  三、考查目的
  单纯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的试题属于意愿性问题。在面试中这类试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让考官有效了解考生的过去和现在、职业倾向、对未来的追求与抱负等。如真题"你为什么参加公务员考试?对于你准备竞争的职位,你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其测试目的为"自我认知、个性魅力;使考生放松,进入面试情境;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与上述测试表现互相印证和补充,为后面的评价打下基础;依据考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和侧重点考查考生的自我认知、成就取向以及求实精神。"
  在福建省公务员面试中,自我认知题目考得比较少,但是在事业单位等考试中,这类题目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即便是去应聘高校辅导员,一般而言,面试第一个题目也是自我介绍。虽然在近几年的公务员面试中不一定单独出题考查,但是准备好此类试题对考生回答其他方面的题目也是有帮助的,而且良好的自我认知有利于考生对自己形成一个直观和立体的认识,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
  第二节自我认知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公务员面试中自我认知题的提问方式比较模糊、笼统,具体来说主要有整体性的自我认知和区分重点的自我认知两类。前者的典型试题如"用3分钟介绍一下你自己""请说说你的优点和缺点";后者的典型试题如"用两个词概括你自己,你觉得自己属于哪方面的人才?"回答这两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对待,但都要有理有据,结合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
  (二)思路分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解答自我认知面试题时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考生可以选择跟所报考的职位关联紧密的经历来突出自己的优势。而且考生通过总结与反思,可以形成相对全面的自我认知,为相关题型的解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请谈谈你的优势和不足。
  【思路分析】  这类题目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自我的定位和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所报考职位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作答这类题目考生要知己知彼,做全面的思考和梳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不要说自己没有优势和不足;也不能谈的不足比优势多;在一般情况下可详谈3个优势,再略谈1-2个稍差之处,并谦虚地表示一定改进。
  人与人是有区别的,不同的职位对优势和不足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定要针对自己所报考的职位去谈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谈论优点时应注意表情、神态、语调等,宜"低调"处理。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事例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优势和不足:
  首先,在思想方面: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课程,积极参加学校党委、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如为失学儿童捐款、"节能减排"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并且因为活动成果显著,我在大三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其次,在学习方面:大学四年,我认真学习了本专业的相关课程,每门课程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选修了我所感兴趣的一些科目,如《城市管理》《生物技术》等。通过系统地学习,我连续四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我还在国家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
  再次,在计划组织方面:我在大一入学后不久就参加了学生会,先后组织了运动会、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十几次活动,通过活动组织,锻炼了我的计划组织、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另外,我先后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正在准备司法考试。但是这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不能面对着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而应继续努力提升自己。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还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工作经验还不足,人际关系处理还不是很灵活,今后我一定多实践、多学习,力争早日提升。
  【答题误区】 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具体的个人信息。在谈论自己的优缺点时不要透露比如毕业院校、家庭背景等任何个人信息,有很多考生会不经意地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公务员面试中所明令禁止的。
  自吹自擂,面面俱到。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有些考生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这也好,那也好,就是没有不好,其实这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会引起考官的反感。
  虚与委蛇,欺瞒考官。在回答这类题时一定要说得诚恳、真实。同时,在讲缺点的时候不能把自己的优点当作缺点来说,比如有些人说我的缺点是原则性太强,原则性强通常来说是一种优点,考生这样回答难免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2.如果你进入一个新单位工作,你应该熟悉哪些东西?你准备如何去熟悉?谈谈你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职位认知情况。主要看考生能否真实具体地了解所报单位的基本情况,能否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工作、适应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职业定位和稳定地从事工作的可能性。
  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但回答的关键点是态度上要谦虚、务实,而不是自吹自擂自己已经对所报考的单位比较熟悉,或者是立了大志做大官等。
  【参考答案】 在选择这个单位之前,我会认真考虑这是不是我想做的工作,我是否适合这份工作,以及我能否通过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在进入单位以后,由于一切都是新的,我需要去了解和熟悉的东西有很多,主要包括:熟悉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以明确目标;熟悉单位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方法以提升效率;了解同事的性格爱好和工作经验以取长补短;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以明确职责;熟悉单位以前的工作、现在的工作和未来的工作以洞察未来;明确服务对象的所想所求所盼以踏实工作;等等。
  熟悉的方法有: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更多的是自己多看多干多思,主动地去学习,如通过单位的公文、简报、网站等学习;等等。
  近期目标是: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能尽快地作出贡献,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能及时地总结经验,为远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是:努力工作,全面发展;人际沟通,协调发展;学习提升,持续发展。
  【答题误区】 单纯地背诵所报考单位的基本情况,谈到所要熟悉的内容时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不能结合所报岗位真实地展现自我。
  目标不切实际,过于功利性。
  急于表现自己,而忘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3.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是不容易,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更不容易。请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
  【思路分析】 本题不需要考生说自己有哪些优点,需要谈的是自己如何认识缺点并改正缺点,因此,考生在谈缺点的时候注意谦虚,可表示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和努力,不要停留于缺点本身,可将重点放在自己克服缺点的决心和行动上。千万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事例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有缺点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正确地对待缺点。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么他也就不能战胜自己,更无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避免自己的错误。
  很多人都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有人能够坦白地指出你身上的缺点,那么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更快地成长。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还要勇于承认,善于改正。结合自身来说,由于个人性格原因,我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急躁情绪,往往影响工作的总体成绩。急躁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我会在工作过程中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要急躁,并且请领导和同事共同监督我,我也会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使自己稳重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改正,我可以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答题误区】 没有经过仔细审题,而谈了很多自己的优点,对于应该回答的缺点却避而不答或只是一带而过。
  回答时过于机械,让人明显感觉是事先准备好的答案,语气和神态都不够自然。
  对自己剖析不够深刻,或者说自己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对工作不利。
  三、过关练习
  1.谈谈你所报考的职位需具备哪几种素质,你是否具备了这几种素质,其中你最缺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首先,我认为我报考的职位应具备以下素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保守秘密;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我认为我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工作,已经基本具备了过硬的政治素质、纪律性较强及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等能力。(请考生自己举例说明)
  最后,我觉得我最缺少的是实践经验。尽管我在读本科和硕士期间,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了实习,但是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我感觉我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
  【答题误区】 不能根据所报职位展开说明自己的优势,而过多地表现了与职位无关的素质。
  没有针对某一个方面举例说明,说服力不强。
  回答不够全面,只能说明一两个方面的素质。2.如你被录用后,你发现实际工作中有论资排辈的现象,你的才能难以发挥,这时你是否考虑换工作?
  【参考答案】 任何一种工作,都有其行业的发展规则,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的过程,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我一方面会尽量适应环境,努力调整自身状态以尽快适应工作状态和工作规则,另一方面,如果确实发现某些我暂时无法理解和适应的事情,我会跟领导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具体到实际工作,我会这么做:
  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一方面,资格老的前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耕耘了那么多年,必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我们应该对前辈心存尊敬,虚心学习,这样可以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另一方面,职位的高低也是资格的一种表现。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遵守职位等级制度,这样才能使整个公务员队伍成为一个有序的统一体,所以服从上级是无可非议的。
  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环境,具体就是"实干加巧干",让领导充分了解我的能力,同时工作态度依然积极、乐观,与同事和睦相处;依然加强学习,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在适当的时候,向领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随着我国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入,不合理的"论资排辈"现象一定能被革除掉。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考虑去换工作。
  【答题误区】 言辞激烈地批评行政机关"论资排辈"现象,而不从自身出发,表现过于自负。
  不能从正反两方面综合分析,没有体现出自己会灵活处理问题的态度。
  明显地表示出"如果有此现象,我就会辞职"的意思。
  第三节个人背景经历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和整体自我认知类试题不同,个人背景经历类试题要求考生比较具体地介绍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成长意义重大的事实情况。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表现出自己的自信心、事业心、思维能力、精神面貌等。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否能把所学理论较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否能够成熟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等等。
  回答此类试题时,考生应特别注意的原则是答题要围绕与拟任职位匹配(或相关)的内容展开。一般来说,答题主要包括性格、特长、爱好、知识背景、基本经历等方面。优点不能面面俱到,要主要介绍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一方面。回答这类问题应尽量达到让考官觉得你很适合这个职位的效果。
  (二)思路分析
  具体的背景经历类面试题个性化非常突出,在答题时思路也显得非常个性化。考生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来进行:把你最……作一个交代,然后说自己学到了什么道理,最后讲这个事件或者这句话给你带来的影响。在这三个部分中,详略可以自己协调。
  另外一种思路就是:最……的事情有可能不止一个,可能有多个,你可以选多件事(但最好不要超过三件),然后说明理由,为什么以那件事、那本书或者那句话作为你的人生之最。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思路分析】 对于此类问题,考生需要提前做适当的准备。因为平时生活中令自己难忘的事肯定不止一件两件,但是在考场上却并不一定能总结得特别圆满。针对此类问题,考生在回答时需要实事求是,可以适当地美化,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自相矛盾。
  【参考答案】 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令我难忘的事,但给我印象最深、对我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我的考研生活。
  出于对本专业的爱好和兴趣,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决定考研,以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大三下学期我开始着手准备,由于是跨学校考研,所以有一定的难度。我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买指定的参考书,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就是每天去图书馆的自习室上自习。由于考研的同学很多,自习室过于紧张,所以每天都需要早上六点起床,第一时间跑到图书馆门口,等管理员开门之后,大家跑过去占座,学习。日复一日,我们每天背着重重的书包往返于自习室、食堂和寝室之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概四个多月,一直到考研结束。
  这段生活之所以难忘,不仅仅在于我考取了理想的学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我由此锻炼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学会了如何在重大的压力之下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适应环境;还收获了难得的友情,很多研友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的感情终生难忘。也许,考研对于波澜壮阔的漫长人生来说并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我知道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也会迎难而上,不断地克服困难,争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答题误区】 有些考生误以为难忘的就一定是要类似于"与歹徒斗智斗勇"之类的重大事件,其实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来即可。没有必要上升到一定的社会高度,最重要的是讲明通过这件事,自己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等等。
  三、过关练习
  1.谈谈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我高中的班主任。
  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尤其是高考前夕,学习非常紧张,老师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复习,每天都很早来到教室,跟同学一起上早自习,每一位同学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提出来,他总是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这样一直到高考结束。
  由于学习生活比较枯燥,老师会把课程设计得生动有趣,这样大家非但不会对学习有反感,反而都兴趣盎然地听老师讲课。直到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有些知识被我们在幽默之中学会了。我们也学会了更好地调整心态,积极地面对学习压力,灵活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
  在生活上,他还会主动关心和帮助班级同学,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教会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对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宝贵和值得珍惜的,对于我们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答题误区】 不能结合具体实例,或者事例不够有代表性。
  谈论某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不但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起到反作用。2.简单谈一下你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哪本书对你的影响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 书籍是知识的积累,是进步的阶梯。虽然我大学读的是理工科专业,但我比较喜欢读书,特别是小说和人物传记。最近我读了一部小说,叫《明朝那些事儿》,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以现代人的口吻和思维,详细地描绘了明朝的历史。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明朝那个时期的历史。以前自己对历史了解得比较少,也很简单。通过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逐步认识到社会的改革和变迁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人们的思想认识千差万别,很难取得一致;同样,一个人要报效社会,除了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高超的才能,就像明朝后期改革派的中流砥柱张居正和大学问家王阳明,他们都是将对朝廷和国家的极大热爱隐藏在心中,通过长期兢兢业业的工作,赢得了统治者和民众的认可,最终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我通过其幽默深刻的语言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看待和审视问题,学会了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总之,书籍给了我知识和力量,读书的习惯我将会一直保持下去。
  【答题误区】 泛泛地谈自己喜欢很多书,读过很多古典文集,却不能就一本书具体展开探讨。
  所读书籍的理论研究过于专业,理论性过强,与实际工作无关。
  第四节求职意向与动机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求职意向与动机主要考查求职者求职的诚心和职业忠诚度,这类问题需要结合所报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职业理想两方面综合回答。但是对于很多应届生来说,职业规划可能不是特别清晰和明确,所以回答此类问题之前应该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看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和适合从事所报的工作。其题目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要求考生谈行业与考生自身的关系。比如,你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你为什么要报考现在的工作岗位,等等。具体一点会要求考生谈和职位的关系。
  2.考查考生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比如你心目中的好领导是怎么样的,你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等等。
  3.考查考生的职业取向。比如你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工作是什么等。
  (二)思路分析
  这类题目的个性化特别突出,并且大多数都是考查一种态度和背景的,相对来说答题思路没有那么重要,更要紧的是答题内容。总的来说这类题目大部分都涉及对职业的认识、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我们结合问题具体来谈。
  问题:如果进入新的岗位,你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题目考查的重点是工作规划,答题的内容和"整体自我认知"中的"你认为自己是哪种人才,今后向哪方面发展"有相通之处。不过这两个题目考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该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未来的规划,而不是对自我经历的叙述。
  就这道题来说,我们的目标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回答时可以先强调目标的重要性,说明自己是一个有目标的人,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谈目标的可实现性,并作出具体规划,说明自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还可以适当地举例说明坚守目标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有一份工作,专业对口,但待遇一般;另一份工作,与专业无关,但待遇好。请问你如何选择。
  【思路分析】 这道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端正而强烈的求职动机。考生可以从对工作的认识、个人所具备的素质、个人所追求的工作成就感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思路清晰,不回避物质利益。向考官进行汇报,态度要诚恳,内容要真实可信。
  【参考答案】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去考虑,并不单单是专业对口或者待遇好的问题。如果其他因素都相同,只需要对这两种因素做出选择,我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对口的工作固然好,但是还要看它是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是否有让我提升的空间,如果确实符合自己的发展规划,又确定自己有兴趣去为之努力奋斗,那么即使待遇一般,也可以选择。
  而对于待遇较好却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胜任,这份工作是否合乎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做到爱一行,干一行,再在工作过程中转变到干一行,更爱这一行。另外,还要考虑这份工作是不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能够给自己提供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
  再次,对于如何选择,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如果刚刚毕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满足生活需要,可以暂时考虑待遇相对较好的工作,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选择待遇较好的工作,还是应该看清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是否是能让自己成长的,是否是有益于社会的。综合选择,才能无愧于心。
  【答题误区】 主观性过强,易走极端。或者只强调崇高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或者只是功利地表明自己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及其他目的。切忌说自己选择什么工作只是为满足家长的期望。这样考官会认为你没有主见,而且对工作也不会积极地面对。2.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为什么要报考基层公务员?
  【思路分析】 首先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在试题中的用意,题目限定为"基层公务员",看似与"人往高处走"之间有冲突,实则在考查考生能否扎实、稳定地在工作岗位上付出辛勤的劳动。
  【参考答案】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通常是指一个人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能走下坡路。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理想有抱负是当代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只看到远方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凡事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最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比如,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人往高处走"告诉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立下志向。而要实现目标,就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细节做起,必须先扫一屋,才能扫天下。向我们的领导人学习,学习他们年轻时的选择,响应党的号召,到偏远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因为那里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学习、去实践、去积累经验、去奉献自己。我这次报考基层公务员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另外,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能够进步向上固然好,但当我们遇到暂时的挫折时,更要坚定信心。人生发展自有高低潮,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如果我遇到工作瓶颈,我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会摆正心态,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攒实力,静待下一次向高处进发的机会。
  【答题误区】 只注重题干的前半部分,表现得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一再强调自己喜欢或适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而不能结合自身实际说明如何喜欢,如何适合。
  三、过关练习
  1.你最不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就工作本身而言,它不存在优劣和高低之分。工作不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所以,我首先应该主动地去适应工作,适应环境,而不是去抱怨和凭个人喜好做事。
  其次,要逐步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工作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能带动良性循环。因此,我不会在工作中一味去讨论主观上的喜欢和不喜欢,而更多地应该是用心去体会和积累,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
  最后,从客观上讲,一个人接触的工作种类是有限的,所以,只存在相比之下的适合与否。在现代社会,人们或许更多看重的是个人在工作中被社会承认的价值,放弃与自己兴趣爱好没有太大关系的原有工作,选择与自己兴趣相适合的职业,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总之,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是更多地考虑个人与社会客观上的结合,而不是主观上的感情因素。"干一行、胜任一行"应该是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答题误区】 直接回答自己不喜欢哪种工作,或者说自己不擅长与不适合去做的工作,这都会让考官觉得你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2.有人说:基层工作很艰苦,你为什么报考乡镇公务员?
  【参考答案】 正如题目所说,基层工作确实比较艰苦,这种艰苦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条件上的艰苦,办公环境、住宿环境比不得城市;二是精神条件上的艰苦,不能像城市那样享受现代化的咨询和娱乐。这些我在报考的时候都认真思考过。
  物质条件的艰苦对我不是大问题,我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我曾经到四川山区进行支教活动,那里的条件很艰苦,甚至没有水洗澡,但是我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并很好地完成了支教任务,所以我完全能适应艰苦的物质条件。况且现在新农村的建设正在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条件也会越来越好。在精神方面,我想只要你热爱农村就能发现农村的美丽和富饶。除此之外,我报考公务员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求职的需要。坦白地说,一个人要干一番事业,首先要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就业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让父母放心、让自己安心。
  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公务员考试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我通过考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农村正处在大的发展和变革中,我看到我们上届的几个师兄师姐到乡镇当了公务员,他们说在农村才能体会到那里是多么需要我们、需要知识。
  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在哪里都能干出成绩。
  【答题误区】 不能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而认为基层工作是为了升迁的需要,过于体现自己的功利目的。或者说基层公务员相对来说竞争比较小,比较容易考上。3.有人经常跳槽,结合你所报考的职位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现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经常换工作。经常跳槽的人可能是因为觉得现有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不能成为自己为之坚守的事业;另一个原因就是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无法很好地完成现有工作,所以频频跳槽,不断地寻找,却不去适应。
  但我个人不赞成经常性地换工作。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付出,才能做出相应的成就。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年轻的时候选定自己的事业,并全身心地投入,并在年轻的时候就取得成就的。从人自身的特点来说,年轻时是一个人体力、精力最好的时候,正宜于拼搏,也最容易出成就。如果不断地换工作,注定做不出什么成绩。不可否认,一个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做出慎重选择后就要全身心地投入。
  我这次报考×××职位,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首先,我比较喜欢这份工作,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对类似工作非常感兴趣;其次,我适合做这份工作,我的性格比较沉稳,心思细密,不会出现工作上的纰漏;再次,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通过过去知识上的积累和实习经验,我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相信在这个岗位上,我会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题误区】 认为跳槽是工作环境所迫,未能从自身找原因,一再强调自己的不得志或不适应。
  不能结合自己所报考职位详细说明工作的特点及稳定的重要性,无法得到考官的信任。
  第四章综合分析类
  第四章综合分析类
  第一节综合分析类题目概述
  一、概述
  综合分析题型是结构化面试中最难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核考生素质最全面的题型。正是因为综合分析题难,所以很容易将优秀的考生和一般的考生区分出来,因此,综合分析题一直是国考以及各地省考面试常出的题型之一。
  在考官评分考核表中,对于综合分析题型是这样定义的: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予以考虑;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此类题目所考查的要素,包括三个,也就是广大考生非常熟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概括起来即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故综合分析能力在公务员能力素质中居于统领地位,发挥着基础和核心作用,是公务员基本能力和素质的主要内容和集中体现。这类题型是福建省考的必考题型。
  二、常见出题类型
  (一)哲理寓言警句类
  哲理寓言警句类试题是结构化面试综合分析类的常考题型,需要考生深入理解哲理名言或寓言故事,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和知识跨度。这类试题往往在题干中列举一句名言或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引起考生的思考,这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核,更侧重于考核考生是否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另一方面此类试题还考核考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答题过程中往往会由一个故事或者哲理内容引发到另外一个主题,需要考生长期的知识积累,并且需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由于考查范围非常广泛,更能全面测查考生客观、辩证、全面和批判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哲理、寓言、警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单一性等多种特性。而社会是与时俱进的,具有现实性。如何与时俱进地看待名言警句,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为我所用,并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是当今公务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社会问题类
  社会问题类试题主要涵盖了近一两年来国内发生的热门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与当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考生只要平时关注时事热点,多浏览人民网、新华网或者收看"新闻联播",都会对此类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于答题的切题点和拓展面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社会问题类试题要求考生能对社会现象进行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局部看到全局,"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能够从把握过去和现在,进而科学地预测未来;能够从比较中识别长短,分清是非,判别优劣;能够在选择中甄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求考生能有条理地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利弊、对策和启发等。
  (三)政策类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路线,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深刻地领会路线、方针、政策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
  方针政策类试题在福建省公务员面试中偶尔出现,它一般考查考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把握能力,具体题型为"结合你所报考的岗位,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请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等。这类试题不只是考查考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知识的背诵记忆能力,更是考查考生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是否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否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报考部门和自己的情况,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提出背景、原因、意义和贯彻落实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作答,如有必要,也可联系自我进行表态。
  (四)漫画类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并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感的图画。它一般运用夸张、比喻、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无论是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抑或小到生活题材的幽默漫画,都具有令人发笑、深思和启智的功能。在公务员面试中,漫画类题型主要是把某些社会现象用漫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考生先有个具体鲜明的认识,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漫画的理解答题,答题时要注意跟社会问题与方针政策紧密结合。
  (五)两难、多难问题
  两难、多难问题主要是指针对社会中发生的有争议的现象或事件,要求考生在两个或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观点的题目。
  通过以上的讲解,考生可以大体了解综合分析题型的分类和考核角度,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虽然题型不同,解题的具体方法也各异,但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无论解答何种类型的题目,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审清楚题目的要求,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关键信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层层剥皮,或者说理,或者举例,或者二者融会贯通,巧妙结合。总之,题目是固定的,是静态的,但是大家的思维是动态的,所以我们建议广大考生要善于积极思考,灵活应对,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果做到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不会成为阻碍广大考生取得面试成功的理由。
  第二节哲理寓言警句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近年来,哲理寓言警句类试题在福建省公务员面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考生要将哲理故事和寓言警句所蕴含的道理,或者它们所反映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求考生有较好的文学素养或者阅读过比较多的古典著作。这类题目比一般的综合分析题更容易,因为在材料中往往有很多信息能够直接被考生利用。考生在审题的时候只需略加思考即可。
  此类题型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考生要领会故事、寓言所蕴含的意思,挖掘寓意,并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其次要联系实际谈谈该故事或寓言对当代社会的警示作用;再次要结合自身或所报工作岗位谈具体工作中会受到哪些启示。
  (二)思路分析
  哲理寓言警句类试题又可以分成单一类和组合类两种,根据分类的不同,答题的思路也有所不同。单一类的名言警句就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或意思单一的名言警句。如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理解,就是考查单一类名言警句。对这类试题作答时,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解释此句话的含义,如果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最好把出处说出来,但是不确定的情况下则不要乱说,以免说错。
  2.分析这句话产生的原因,简要阐述其历史背景。
  3.结合实际,辩证地分析这句话的现实意义,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还有另一种组合类的试题,是把两句以上不同意思的名言警句放在一起,让考生进行全面评述。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名言警句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关系、正反关系、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方法手段和目的等。如 "有人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也有人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怎么看?"这道题中的名言警句就是正反关系。
  对这类试题作答时,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辩证分析,概括主旨。分别解释两句话的含义,并突出其联系性和差异性。
  2.解释两句话的具体应用场合,找出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为何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3.各举一个事例证明两句话的优缺点,最后结合工作说明应该取其长,去其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感想。
  【思路分析】 此题为名言警句类,可以先解释名言意思,再结合自身体会展开回答。
  【参考答案】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子女应该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多陪陪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必须要出远门,则一定要让父母知道去处,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结合现实生活,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首先,孝敬父母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这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人口的流动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离开自己的父母,外出工作。对此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的通信工具常与父母联系,消除父母的担心。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在我们忙碌工作的时候,还要记得经常给家中牵挂我们的父母打一个电话,送去我们的问候,节假日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
  其次,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怎样赡养老人已经不仅仅是个家庭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美德。
  第三,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提高全民尊敬父母的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针对老人的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老年补助等制度,从经济上减轻公民赡养老人的压力。
  【答题误区】 不能正确地理解题中名言警句的含义,或者理解不够透彻,解释有误。具体阐述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所谈感想不深。如果不能正确地说出名言的出处,考生可以直接解释名言的含义,切不可不懂装懂。2.现在有个别公务员在外执行公务的时候,喜欢自作主张,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思路分析】 这道题以间接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名言警句的理解。重点在于需要考生结合具体工作谈如何处理上级命令与下级执行的关系。此题需要辩证地分析,结合实际说明这句话在现今通信非常发达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实际意义,自己在工作中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首先,题目中所说的情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古代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现实情况发生变化后无法与上级及时沟通,只能灵活应变的一种无奈选择。
  其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交通、通信都十分发达,当有突然情况发生时,必须要向领导请示。因为领导公务在身,日理万机,不可能每件事都亲临现场进行解决,所以更要求执行者随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掌握进度,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指示。当然,在情况危急,但又联系不上领导的情况下,执行者按照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行作出一些决策也是可以的,但处理完事情后一定要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便得到领导的指正。
  最后,如果我成为了一名公务员,那么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适时向领导汇报、请示,以便能够按照领导意图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答题误区】 片面地谈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正确或者错误,不能结合正反两方面回答问题。
  结合具体工作时易走极端,或者强调一味听领导指挥,不懂得变通,而未能及时处理问题;或者自作主张,导致事情复杂化。3.一个渔夫带着一个鱼竿和一筐鱼,在路上遇到两个人,一个人要了一筐鱼,很快他就把鱼吃光了,后来就饿死了;另一个人要了鱼竿到海边钓鱼,但是他还没有到海边就饿死了。请你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思路分析】 故事类试题题目灵活,角度很多,在具体答题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这道题涉及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如何合作才能取得共赢的问题,所以回答此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最后结合自身实际或具体工作,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这个故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我是从二人的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待的,故事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这两个人的最终目标相同,都是要获得鱼从而维持生存。二是任何一个人如果考虑了当前和长远,都不可能被饿死;三是双方本可以进行合作,即在去海边之前两人吃鱼,到海边后,两人钓鱼,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而不会出现都被饿死的情况。
  因此,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辩证统一起来;在一个群体中的个体之间要合作,要双赢,不要对抗。
  这个故事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下去,最终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在作出重大的规划、决策时,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避免短期目标的盲目性。
  【答题误区】 本题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只谈竞争不谈合作,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个体手中的资源如果难以达到最终目的,就必须互相合作,整合资源,以求共生。
  三、过关练习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知识总是在不断地更新,日日有新知,日日有不知,知识是学不尽的。但如果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就会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思考,因此,才能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的潮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满足于追逐日新月异的知识,教育和培训出来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巨人",却是素质教育的"侏儒"。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讲究方法的传授。因为有了知识,只是掌握了一项技能;而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不断地征服世界、改造世界。
  但是,给人以方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物质储备的基础之上。就学习而言是这样,就国家扶贫而言也是这样。在给予物质扶贫的同时,更多地给予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以"授人以鱼"为基础,以"授人以渔"为目标,做到两者兼顾。
  【答题误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有些考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回答自然会产生偏差。2.哈佛捐给哈佛图书馆250本书,非常珍贵,图书馆规定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借出。一场大火,把图书馆烧了,只有一本书留了下来,原来有一名同学偷偷把这本书拿了出来,现在还给了学校。学校先表扬了这个同学,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同学给开除了,问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性。一方面,学校表扬这位同学,是对这位同学将哈佛图书馆珍品图书还给学校的行为做出"嘉奖";另一方面,学校却把这位同学给开除了,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对这位同学曾经"偷偷把这本书从图书馆里拿了出来"的违反校规的行为做出"处罚"。
  这种"赏罚分明"的原则对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个例子中,我受到以下启发:一是有了制度我们就要执行,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过程中,更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三要奖罚分明,不能无法律依据地将功抵过;四是在制定法律时要尽量科学,"恶法非法",除罪大恶极之外,法律都要给违法的人悔改的机会。
  【答题误区】 片面地肯定该同学的做法正确,而批判学校开除该同学的行为;或者片面地肯定学校的行为,批判这位同学藏书的事实都是不对的。考生回答时切忌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要联系实际工作,谈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具体工作中需奖惩分明的道理。
  第三节社会问题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社会问题类是综合分析题型的一大重点,大多综合分析题目都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考查。社会现象一方面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对社会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是一名公务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这类题目反映的社会现象非常广泛,比如针对就业难、食品安全、看病难等现象,问你如何看待。通过考生具体的分析和回答,考官可以了解该考生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身边的社会现象是否关注,是否能够提出比较深刻的见解,从而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从公务员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对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二)思路分析
  回答社会问题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全面剖析这种现象为何存在,然后辩证地看待,即题中所反映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只是局部现象,不能以偏概全。
  2.其次要具体分析这种现象的危害和根源。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素质不高造成的。
  3.提出解决措施:要正确对待,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各部门的监督和执行力度,要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这类题目的回答应该注意其完整性及可操作性。
  具体地分析试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背后的规律性。就人谈人、就事论事是考生失分的最主要的因素,考生必须要看到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二要学会辩证、历史地分析。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把好的说得完美无缺,把差的说得一无是处,这种绝对的作答方式是不可取的。
  三要深度分析。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肯定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这些都是考生在进行原因分析时必须指出的。
  四要全面分析。在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利弊分析时,考生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充分的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五要对策可行。有些考生在提出对策时,往往"假、大、空",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不可取的。考生要从小处入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分主体、分门别类地进行阐述,并在提出常规性建议时,努力做到创新。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开放大陆居民前往台湾旅游后,大陆出现台湾旅游热现象,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思路分析】 首先应肯定这种社会现象的合理性,其次从大陆和台湾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台湾旅游热的积极意义,再总结说明该活动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台湾自古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本应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经过两岸的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协议。这个协议的签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大陆而言,它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大陆方面向台湾伸出的橄榄枝,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它的实行,将加深两岸人民的交流,促进大陆和台湾更好的发展;第二,台湾是祖国美丽的宝岛,过去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大陆的居民很难有机会赴台旅游,而这次的开放大陆居民去旅游,极大地丰富了大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对于大陆的旅游公司来说,这么大规模的台湾旅游热,也给它们带来了商机。
  对于台湾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第一,巨大的旅游潮,给台湾的旅游业带来滚滚的财源,特别在当下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行业都不景气,而大陆的大量旅游者,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商机和客源,对于提升台湾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一个极好的民间交流机会,可以使两岸人民彼此更加信任。第三,台湾旅游热现象从侧面证明了两岸加强联系的重要性。
  【答题误区】 对题干理解错误,没有回答"大陆出现台湾旅游热"的原因及影响,反而谈及政治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对此,考生应该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2.现在关于文理是否要分科讨论热烈,对是否要文理分科你怎么看?
  【思路分析】 对于此类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考生一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只要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就可以了。文理分科与否各有利弊,考生可以举例说明其分科或者不分科的利弊,也可以适当地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关于文理分科的问题众说纷纭,这也确实是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文理分科的问题事关教育大计,而教育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一定的优点也必定会有一定的缺点,对文理分科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文理分科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一定领域内有自己的造诣,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有利于培养专业性人才;但同时也有可能使部分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不利于自身的综合性发展。不进行文理分科也就是实施综合教育却可以使学生学得广学得宽,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但也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三,对于文理是否分科的问题还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将二者结合起来实施。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文科、理科或者综合班,从而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答题误区】 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本题,阐述分科或不分科的理由时仅仅从个人爱好的角度进行分析。要知道个人爱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析此题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另外,结合自己情况时只说明分科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使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且语言偏激,思想不够成熟。3.材料: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谈到自己20年前刚毕业时找了很多工作都没有合适的,她就问她老爸:"你为什么就不能找你的学生问问?"想让她爸爸帮她找点关系,杨澜的爸爸就问了她几个问题:"你毕业了吗?""你成年了没有?"在得到她的肯定回答以后,杨澜的爸爸说:"那我已经完成对你的义务了。"杨澜后来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去努力,用年轻的资本去接受挫折和失败!
  结合上述信息,回答问题:有人说,高学历不如有个好爸爸。结合杨澜的事迹,你谈谈对自己就业的看法。
  【思路分析】 当前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人辛苦读书多年取得了高学历,但是因为没有"关系",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待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高分低能者大量存在,而有"好爸爸"的人也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应该从提升自己的能力出发,完善自我,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而就业形势的严峻却又是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在目前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很多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想到了"找关系"这样一条所谓的捷径。
  可以看出,材料中杨澜的爸爸是属于"有关系"的人,但是他却教育自己的女儿要靠自己的实力去独自面对成年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毕业生,拥有一种独立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当今社会的很多年轻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畏缩在父母的怀抱中,惧怕挫折和失败,同样的,他们的父母也没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应该勇于探索,勇于承担。所以出现了很多靠"走关系"就业的大学生。
  从学历上说,很多年轻人早已超越了父辈,但是很多硕士、博士依然缺乏自立意识,想通过"好爸爸"去获得一个好前程,这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自己抵御挫折和风险能力的不足的体现。
  无论是"高学历",还是"好爸爸",都需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并不是单靠学历的高低来体现的,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人的品质上,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应该面对的一切,是否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材料中所述,杨澜的成功,不是"高学历"的成功,而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带来的成功。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面对找工作的问题,不能总是想着"找关系",而要靠自己的实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会碰壁,也许会经历很多次失败,但是只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积累人生经验,就一定能成功。这也是我们对待人生所应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答题误区】 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只从单方面进行分析,一味地抨击社会上"好爸爸"的存在,忽略了社会公平。
  心态没有摆正,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与成功成正比的事实。
  直接或间接地说明自己有个"好爸爸",会引起考官反感。
  三、过关练习
  1.一位见义勇为的出租车司机,拉着一位伤员赶往医院而闯红灯,社会方面褒贬不一,你是怎么认为的?
  【参考答案】 首先这位司机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同时也应该顾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具体分析这个现象,我有如下几点看法:
  第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既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相应的规定,就应该严格去执行。一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其目的就是维护一种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需要人民的维护和遵守,如果人人都不去遵守,那么法律最终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约束力和规范性,也就失去了其制定的意义。
  第二,法律要兼顾人情。这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法律法规的刚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法律法规制定之初,就要充分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法者在具体执法中也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到本案中,可以让交警记下出租车司机的车牌号,事后在法定时间内送达罚款通知书,但应考虑是否可免于处罚;不应当场处罚,免得引发矛盾,延误伤者病情,更不能不交罚款不放行。
  第三,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还反映出我国很多部门的工作需要提升和改进。如国家应该指导医疗卫生系统建立和完善紧急救助机制;交警部门应该建立绿色通道以应对特殊情况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引发情与法的冲突。
  【答题误区】 肯定司机的见义勇为行为,忽略交通规章制度的存在。不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一味地批判法律的不合理性。2.动物园里,熊猫馆有空调有美食,有一个旅客就说:"人命不如动物值钱。"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首先,我并不赞同这位旅客的说法。大熊猫在动物园里受到保护与"人命"没有任何关系,作为社会的高级动物的人类,我们不能跟大熊猫攀比生存条件的好坏,人应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生存环境也应该自己去创造。在心理学中,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能充分地说明,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其次,熊猫有好吃好喝的,是因为熊猫的稀缺性,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大熊猫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稀有物种,在动物园里得到较好的保护也并不是过分的事。为了维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要保护它们,因为在地球上,每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有很好地保护稀有物种,才更有利于地球生态的平衡,才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题误区】 未能抓住关键词"值钱",把人和动物比较就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劳动,改造社会,所以批驳游人观点就要否定这个判断的前提。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回答就会有所偏差。3.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你被录用,你将怎么做?
  【参考答案】 首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的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为百姓服务,而不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牟取私利。
  其次,从为官者的角度来说,造福百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不可否认,在公务员队伍里也出现了一些危害人民的蛀虫,他们拿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危害一方。
  另外,造福一方的并不局限于我们公务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是贡献者。譬如,企业家也为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企业安排了就业、缴纳了税收、创造了社会效益等。
  再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老百姓对我们的渴求,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它要求我们公务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但需要强调的是,为官一任,能做出造福一方甚至八方的政绩,也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我有幸被录用,我会时刻牢记"为民谋利"的原则,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与贪污腐败等现象划清界限;时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接受群众的监督,与群众亲如一家;加强业务学习能力,提升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服务群众的公务员形象。
  【答题误区】 片面地抨击当前的某些贪污腐败现象,语言过激,不能正面回答问题。
  不能结合自身谈自己的感想,没有站在公务员的角度思考问题。
  "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首先态度要端正,最好说出比较有建设性的观点或者具体实例。
  第四节政策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各级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能够准确而深刻地领会方针政策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在公务员面试中,政策类试题的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大政方针的理解,如 "请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等等。
  (二)思路分析
  方针政策类试题的答题方法可以概括为"分析背景意义,提出落实途径"。具体如下:
  1.简要阐述时代背景或基本内容;
  2.详细分析基本意义;
  3.详细指出实现途径;
  4.适时联系自己进行表态。
  由于每年的热点都不尽相同,因此,考生在平时要多关注国家大事,注意理解、记忆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由于此类试题在福建省公务员面试中出现的几率较小,本节只做简要介绍。但是考生在平时还是应该多多关注新闻和时事,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罗格说:"节俭不是奥运会的目标,成功才是奥运会的目标"。我国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你怎么看待?
  【思路分析】 此题为政策方针类试题,既要对罗格的观点正确理解,又要对我国提出节俭办奥运的方针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们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们以节俭为方针,但是并非节俭即是成功,而是既要节俭,又要成功。此外,还可以结合今后的工作,说明节俭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我国之所以提出节俭办奥运的方针,是跟我国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GDP水平逐年上升,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还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2008年我国遭受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双重打击,节约办奥运更成为一种精神,节约的含义是走可循环、可持续的节约道路。我国提出的节俭办奥运的方针与罗格先生所说"节俭不是奥运会的目标,成功才是奥运会的目标"并不冲突,我国是既要节俭,又要成功。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奥林匹克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因为奥运会而发扬光大,人类所创造的记录一直被打破,这正是人类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体现,奥运会成绩是衡量举办奥运会成功的一项重要的标准,2008年奥运会上多项纪录被打破,水立方、鸟巢留下了很多完美的瞬间和美丽的身影;此外,奥运会比赛场地和运动员住宿等的设置,奥运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都是被外国运动员和旅游者普遍认同的,这些都说明我国举办的奥运会是成功的。
  第二,奥运会的成功需要必要的物质支出,但是并不是要走粗犷的华丽路线,而是要利用科技等手段,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把支出降到最低。
  第三,我国的节俭办奥运还体现在各个奥运场馆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单单举行一次奥运会,而是奥运会后可以继续利用,利国利民。
  以此为鉴,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本着节约成本的思想,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答题误区】 认为我国的方针与罗格先生所说的观点有冲突,从而不能正确地阐述我国节俭办奥运方针的正确性,走入了答题误区。2.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请你谈谈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防止和克服出现哪些情况?
  【思路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进行全面分析,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考生可以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几点,最好选择自己平时熟知的问题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进一步防止和克服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结合当前实际,我有如下几点看法:
  第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现象,对此,要防止和克服一哄而起、大拆大建,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捞政绩的现象。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显然不符合中央精神、也不符合农民意愿。虽然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村庄整治,但要明确,农民的旧房改造必须立足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快慢、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新农村建设必将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指导思想上千万不能急躁冒进,盲目提速或搞速度攀比。
  第三,要尊重农民,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一意孤行,强行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参与,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必须正确认识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相互关系。
  第四,要防止和克服新农村建设模式一律化、指导方法"一刀切"的倾向。新农村需要政府统一谋划,统一指导,但政府的谋划和指导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分别进行具体指导。政府可以提出总体要求,但不能用一个模式。应尊重各地探索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各地也应该因地制宜,提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答题误区】 回答此类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注意对策要切实可行,切不可泛泛而谈。
  三、过关练习
  1.请你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参考答案】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从不同的层面奉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我所报考的是福建省工商局岗位,要想在工商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准入通道。继续深化和落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精简前置审批项目,下移管理权力,缩减管理层级等,本着简化手续、便捷准入的原则,抓好"一审一核"登记注册制的完善和实施,为企业尽快进入市场节约时间。
  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和开发工商部门所掌握的市场主体基本数据、监管执法动态数据和企业存续的变化数据,加强综合分析,既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又积极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
  三是充分发挥商标广告合同等综合监管职能,努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是坚持政务公开,实施阳光作业,公开办事依据、程序、期限和结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为民、勤政、务实、高效的队伍形象。
  【答题误区】 只能简要地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常识性概念,不能深入分析其内涵和意义。
  第五节漫画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面试中的漫画一般选用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目前还没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漫画类试题常常以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对象,要求考生宣扬新生的、先进的事物,鞭挞腐朽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帮助人们认识真善美,分清假恶丑。其主要提问方式为:"请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谈谈你的看法。"由于福建省公务员面试中漫画类题型涉及较少,本章只做简要介绍,考生大致了解即可。
  (二)思路分析
  解答漫画类试题,一般按如下思路进行:
  一是观察。要学会观察,细心审阅画面,包括仔细审阅漫画中的文字、漫画标题文字、漫画图形中的重点夸张内容以及作者的手法、线条等的运用等,因为这些内容是考生进行提炼的前提;如果看不懂漫画本身所反映的内涵,就不可能切中要害。仔细解读图画,迅速抓取信息,尽量用一句话精练地把漫画的内容描述出来,然后揭示漫画中的实质问题。
  二是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考生应学会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社会实际,揣摩画面寓意,根据要求联想,综合构思作答。如有这样一幅漫画:中间是大学毕业生,左边写着"白领",但是写着"没岗位"(一个拒绝的手势);右边写着"蓝领",下面伸出几只手:需求大、一技之长、工作经验。此漫画的实质为社会缺乏技工,引申出教育体制、就业观念等问题。
  三是作答。作答时要注意漫画的寓意,总结主题,能升华的升华,能结合的结合。可详细谈漫画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具有的借鉴意义。考生若想在漫画题中答出亮点,可在结尾中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体现考生关心国家政策,具有政治理论基础。但需要强调的是:作答时可以对漫画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批评和讽刺,但不能格调低下,要看出考生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心态。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请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思路分析】 观察这幅漫画,可以发现一位带有"城管"袖标的人想用铲子把"小商贩"清除出去。由此可以分析出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城管暴力执法的问题,考生应围绕城管执法的问题展开回答。
  【参考答案】 漫画反映的是城管暴力执法的问题。 对此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城市需要管理,城管为城市的秩序而存在。有些小摊贩占道经营,妨碍公共交通;有些小摊贩强买强卖、缺斤短两,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对其进行管理是必要的。
  其次,要理解小摊贩们的难处。摊贩们多是为了生计出来摆摊,忍受日晒雨淋,辛辛苦苦也挣不了太多钱,因此对他们进行管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应该稍遇反抗就挥动拳头、棍棒,拉走甚至毁坏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
  再次,对于那些素质低下的执法人员,要加强批评教育;对那些暴力执法破坏他人财产、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城管人员,要依法予以制裁。
  最后,各相关部门应尽力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小摊贩的问题,例如划定一片特定的区域专供摆摊,或者为流动摊贩的生计提供出路等。
  总之,暴力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升级。从根本上解决摊贩问题才是硬道理。
  【答题误区】 错误理解漫画意思,误认为城管执法方式是正确的,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从执法者和行政相对人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只是简单地作出一方正确一方错误的结论,这种回答显然有悖漫画主旨。
  三、过关练习
  请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谈谈你的看法。漫画内容:中间是大学毕业生,左边写着"白领",但是写着"没岗位"(一个拒绝的手势);右边写着"蓝领",下面伸出几只手:需求大、一技之长、工作经验。
  【参考答案】 此漫画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白领"代表着工作相对轻松、待遇较好的工作,但是需求量相对较小;"蓝领"则代表一些社会需求量较大、工作待遇一般的工作。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叫"毕业即失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这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工作本身来说,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大学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改变就业观念,不能只看到"白领"的工作,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和社会需求。
  第二,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获得好的工作。否则就算工作岗位再多,自身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工作经验,也很难承担看上去简单的"蓝领"工作。
  第三,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现实面前,应该尽量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只有脚踏实地地积累,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
  【答题误区】 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只会推脱责任,认为是"大学扩招""毕业生太多"等原因造成了就业难的现象。
  自身存在就业歧视,不能正确地看待"白领"和"蓝领"的工作。一味追求"白领"生活,不顾自身实际情况。
  错误地认为就业难的问题会一直持续下去,导致悲观情绪,对自己失去信心。
  第六节两难、多难问题类
  一、题型与思路分析
  (一)题型解读
  两难、多难问题是指对于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必须要求我们在两个或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观点的题目。比如"针对各种形式的高考加分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样不利于考试公平,也有人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吸引人才,你怎么看?"这道题就属于典型的两难问题;再比如"单位有很多留人的方法,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你认为哪种最重要,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中,需要考生明确地作出判断,并阐明自己的理由。否则,就是没有回答问题,这就是一种多难问题。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并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给出明确的答案。
  (二)思路分析
  两难、多难问题需要采用一种相对特殊也是比较固定的答题思路。考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全面分析;
  2.具体分析;
  3.明确态度,总结观点。
  二、经典例题精讲与真题链接
  1.材料:
  鸟类王国派出两个调查组,调查四种鸟类:苍鹰、乌鸦、麻雀、喜鹊。
  第一组的考察结果:
  苍鹰--性格孤傲,没有群众基础。
  麻雀--爱闲言碎语,喜欢搬弄是非。
  喜鹊--说话没有原则,好人主义严重。
  乌鸦--爱说别人的坏话。
  第二组的考察结果:
  苍鹰--业务水平高,进取精神强。
  麻雀--能深入基层,群众基础好。
  喜鹊--善于团结同志,群众反映好。
  乌鸦--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有人说乌鸦老说别人坏话,有人说乌鸦坚持原则,敢说实话,你是怎么看的?
  【思路分析】 此题属于两难问题,考生可以按照全面分析--具体分析--明确态度的思路作答。
  【参考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同样一件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
  故事中的乌鸦做的是同一件事,但是由于考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从而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判断。其实,在工作中,我们非常需要像乌鸦这样敢于说实话的人,来不断地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敢于说实话的人不畏权势,有一说一,势必会引起部分人的不满,有时候逆耳的忠言会变成很多人口中的"坏话",这就需要我们去明辨是非,时刻对照自己的行为看是否确有不当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工作中,周围的领导和同事,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瑕疵,如果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也应该像乌鸦一样勇于指出问题,坚持原则,敢说实话。但是,在提意见的同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最好能做到公正委婉地表达我们的意见,最终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作为集体中的个体,我们既要善于倾听意见,又要敢于提出意见,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取得双赢。
  【答题误区】 偏执地认为一方正确,另一方错误,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也不能联系工作实际谈论自己的看法。2.一个单位和气团结,但是业绩平平,你怎么看?
  【思路分析】 此题也属于两难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利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答案】 和气团结说明同事间有着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有着宽容待人的气氛,有利于单位上下一心合力做事,这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值得提倡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和气和团结是建立在不讲原则的基础上,这样既不利于单位的成长,也不利于为人民服务,而业绩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单位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业绩平平说明还有待于提高,综合来看,应该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不断提高业绩水平。首先要了解单位情况,找出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些人没有能力,也可能是因为一团和气打击了勤恳工作者的积极性。如果是因为前者,那么需要对能力不足者加强培训,只有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尽快落实,才能从各个环节上提高业绩水平。
  第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思想意识水平,让单位内部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业绩不佳的现状;建立一定的绩效评价体系,适当地鼓励竞争,提高大家的责任心,事业心,改变大家的观念。同时发挥团结的力量,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如何提高业绩这个方面来。
  第三,发展是硬道理,任何工作都应该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对于我来说,要从这个现象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在工作中应当既讲团结,又要注意原则的把握,提高本部门乃至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业绩。
  【答题误区】 单纯地阐述"和气团结"或者"业绩平平"中的一种现象,没有意识到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也不能深入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针对此类问题应该提出的对策,或者所提对策不合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过关练习
  一笔钱,只能用来修敬老院或者学校其中之一,如果由你处理,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敬老院关系到老人的晚年生活,在安置、照顾孤寡老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则关系到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资金有限,我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我会先展开广泛的调查,考察现有敬老院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看哪个更亟需修建;然后再根据领导的指示和专家的论证还有群众的意见作出决定。
  如果多方的意见还是无法统一,我会主张先修敬老院,主要原因是:老人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本应享受天伦之乐,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更加应该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同时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解决暂时无法修建学校的问题,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学校上学,并尽快修好新学校。
  【答题误区】 没有经过具体分析的过程,就盲目地决定先修敬老院或者学校,这样的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本题要求考生必须说出自己作出决定的过程,并且要求理由确凿、观点明确。假如单就题目的要求回答结论,那是在做选择题,而此题是论述题。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