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四章  演绎推理
公务员判断推理考试中,演绎推理试题广度在扩大、难度也在逐步深化,尤其在各省、市考试中更显突出。
演绎推理是运用逻辑规则进行的必然性推理。(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
本书前面曾介绍了几个最基本的推理规则。为从根本上提高演绎推理能力,现在,让我们熟悉更多的推理和推理规则。

第一节  命题和推理
一、命题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如:
(1)海水很咸。
(2)所有的动物都有生命。
(3)只要下雨,地上就湿滑。   
(4)随地吐痰可能传播疾病。
(5)禁止虐待动物。
在非学术场合,命题也可称做判断。
按照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相关语义,命题又划分为简单命题、直言命题、复合命题、模态命题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命题及推理,在近年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出现(详见试题解析)。
1.简单命题:是表达一般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的简明判断。如:
(1)天气变暖。
(2)经济不发达。
2.直言命题:是表达“量化”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的判断。如:
(1)所有的动物都有生命。
(2)有些动物不会飞。
3.复合命题:是表达事物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联属性的判断。如:
(1)如果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2)或者发展生产,或者发展贸易。
4.模态命题:是表达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可能性、必然性的判断。如:
(1)灾害必然造成经济损失。
(2)私心重可能导致贪婪。
不同类型的命题,因逻辑属性、逻辑关系不同,推理思路也就不同。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真命题又划分为常识真命题和哲学真命题。
常识真命题是人们对知识、常识的识别、断定和认可。哲学真命题则是人们对事物的思想、观点、看法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识别、断定和认可。
命题真假的判定,是具体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在公务员考试中,作为前提条件给出的各类命题都是假设为“真”的。所以,本书针对公务员考试的需求,只介绍思维方法、推理论证的形式结构和规律,不讨论具体学科中命题的真或假(题干假设为真,不容置疑)。
二、推理
推理是由若干命题做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的一般方法是:将需要考查的事物形成一个个命题(对命题的类型没有限制),这些命题的并列合取,就是推理的前提,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只要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有效),结论就真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
前提:
(复合命题1)如果天上下雨,那么路面湿;
(复合命题2)如果路面湿,则路滑;
(复合命题3)若路滑,那么延长刹车距离;
(复合命题4)延长刹车距离,就增加交通肇事的几率;
(复合命题5)慢行,不会延长刹车距离;
(简单命题6)天正在下雨;
(简单命题7)不增加交通肇事的几率;
结论:
(简单命题)慢行。
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的简单实例。前提由7个命题构成,其中“命题1—5”都是复合命题,“命题6—7”由简单命题构成,结论“慢行”也是一个简单命题。把前提各个命题之间定义为合取(并列)关系,把前提与结论之间定义为断定推出(前提是结论的充分条件)关系,就构成了前提到结论的推理。
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实例,通过熟悉推理规则,能判定这是有效的推理。

第二节  复合命题推理及错误警示
本节对第二章“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中已经介绍过的部分只作概要提示,主要介绍公务员考试历年增加的新考点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一、充分条件命题、推理及错误警示
充分条件命题的形式是:P则Q。符号表达为:P→Q。其中P为前件,Q为后件。
可理解为:前件成立(真),后件就必成立(真)的命题,就是充分条件命题。
在推理语句中,可以根据“联结词”断定充分条件命题。识别断定P对Q是充分的,常用的联结词及语句形式有:
(1)如果P,那么Q; (2)若P则Q(P就Q);
(3)P必须Q;  (4)P离不开Q;
(5)P是以Q 为条件的; (6)Q是P的条件;
(7)P以Q为基础; (8)Q是P的基础;
(9)P来源于Q;  (10)P是指Q。
以上语句都表达了P对Q是充分的,即P → Q。
【提示】 有些语句往往省略联结词,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断定。如:
期盼成功的人懂得刻苦。
逻辑语义是:
如果是期盼成功的人,那么都懂得刻苦。
在省略“如果……那么……”的情况下,前、后件的逻辑关系未变。
(一)充分条件命题两个推理规则
1. 肯前肯后:(P → Q),PQ(分离规则)
2. 否后否前:(P → Q),-Q-P(逆否规则)
(二)充分条件命题传递推理
1. 分离传递:P → Q, Q → RP → R
2. 逆否传递:P → Q, Q → R-R → -P
[警示]充分条件命题的推理,容易出现两个错误:
错误1:否定前件。否定前件的推理无效。
错误2:断定后件。断定后件的推理无效。
(三)必要条件命题换位定理
Q ← P = P → Q
注明:以上规则和定理与第二章重复,仅为阅读方便。
例1.(江苏C类2009-42)小李和朋友相约:“如果明天阳光灿烂,我就和你一起去踏青。”
据此,可以推出小李爽约的情形是(    )。
A. 明天阳光灿烂,小李的确和朋友一起踏青去了
B. 明天阳光灿烂,但小李没有和朋友一起去踏青
C. 明天下雨,小李仍和朋友一起踏青去了
D. 明天下雨,小李没有和朋友一起去踏青
【答案】 B
【考点】 演绎推理(充分条件逆否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阳光灿烂→踏青
“爽约”就是违约,也就是与其矛盾的命题,即阳光灿烂,没踏青。答案为B。
(2)C、D都是“约定”可以出现的情境,不是“爽约”。
例2.(江苏B类2009-103)企业应事先征询气象预报,因为如果不这样,企业就不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据此,可以推出(    )。
A. 如果企业事先征询气象预报,就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B. 企业只有事先征询气象预报,才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C. 企业事先征询气象预报,一定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 因人类认识的局限,目前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还未达到较高水平
【答案】 B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不征询→不对路
(2)A选项是否前否后的错误推理;C选项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题干论述无关,属无关选项;D选项也是无关选项,题干中未涉及“气象预报的准确率”问题。因此,A、C、D都不是答案。
(3)选项B是题干的逆否推理。题干条件逆否后为“对路→征询”,转换成必要条件句表达为“征询←对路”,也就是选项B“征询才对路”。
二、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及四个推理规则
充分必要条件命题简称充要命题,其形式是:仅当P则Q。如:
仅当100摄氏度,水沸腾(正常大气压)。
符号表达为:P ←→Q。读作P等价Q。其中P为前件,Q为后件。
可以理解为: P和Q互为成立的条件,具有条件的唯一性和P与Q的等价性。
充要条件命题有四个推理规则,简单记忆就是:“充分条件推理规则”加上“必要条件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直接考查充要条件推理的试题并不多见。一旦出现,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推理就可以处理。
三、选言命题及推理规则
选言命题形式分为“相容”和“不相容”(即矛盾命题,从略)。
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则(排中律):
1. P ∨ Q ,-PQ
2. P ∨ Q ,-QP
[警示]相容选言推理(排中律)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独一无二”,即“断定一个(部分)则否定另一个(部分)”。错误例证:
根据现场遗留痕迹分析,案件嫌疑人或者是卜石,或者是程扁。
有证据证明卜石作案,断定:程扁没作案。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有证据证明卜石作案,并不能排除程扁参与作案的嫌疑。这个推理犯了“独一无二”的错误。
四、联言命题及推理规则
联言命题的表达形式是:P并且Q并且R……
符号形式:P,Q,R…(也可P∧Q∧R…);读P与Q与R……
逻辑语义是:构成联言命题的所有子命题(P,Q,R…)都成立,这个联言命题为真;只要有一个子命题不成立,则这个联言命题为假。如:
王梓伊:学计算机,是博士,曾留学美国。
三个条件必须都真,这个联言命题才是真的。如果其中有任何一个条件不符,这个联言命题就不真实了。
识别联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并且……;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和……;……与……;不仅……还……,等等。
【提示】 所有表达并列不交叉关系的语句都是联言命题。
联言命题推理规则:
1.全推规则:P,Q,RP,Q,R
2.分解规则:P,Q,RP
Q
R
例3.(福建春季2009—104)以下能驳倒“他既会弹钢琴,也会弹吉他”的有(    )。
①他会弹吉他,但不会弹钢琴。
②他会弹钢琴,但不会弹吉他。
③他既不会弹钢琴,也不会弹吉他。
④他或者不会弹钢琴,或者不会弹吉他。
⑤如果他不会弹钢琴,那么他也不会弹吉他。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弹钢琴,弹吉他
(2)提问要求驳倒“弹钢琴,弹吉他”。“弹钢琴,弹吉他”是一个联言命题,两个联言支都必须为真,这个命题才能为真;只要有一个为假,这个命题就为假。
(3)选项①、②、③、④都不能让这个联言命题的两个联言支同时为真,因此,都可以驳倒题干。
(4)选项⑤“-弹钢琴→-弹吉他”逆否得到“弹吉他→弹钢琴”,不能反驳题干。答案为C。
五、德·摩根定律(负命题)及等值命题考点
(一)负命题
负命题是对一个命题的否定。符号形式:“-P”,读作“非P”。P可指代任何命题。如:
1.并非:老虎是植物。-P
2.并非:割下牛头,则牛不死。-(P→Q)
3.并非:德才兼备。-(P,Q)
4.并非:有车或有房。-(P∨Q)
负运算:- -P = P(与数学的“负”号功能相同)
(二)德·摩根等值定律(复习)
简称:摩根定律
1.-(P,Q)= -P ∨ -Q
“并非:人才济济且资金充足”,等同于“或者人才欠缺,或者资金不足”。
2.-(P∨Q)= -P,-Q
“并非:拥有人才或者拥有资金”,等同于“既没有人才,也没有资金”。
例4.(摩根定律应用)若小赵和小王都通过了考试,那么小李和小刘也都能通过考试。遗憾的是小李没有通过考试,据此可推知(    )。
A. 小赵和小王都没通过考试 B. 小赵和小王只有一人没通过考试
C. 小刘通过了考试    D. 小赵和小王不可能都通过考试
【答案】 D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条件,确认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条件1:小赵,小王 → 小李,小刘(充分命题)
条件2:-小李
(2)后件 “小李,小刘”是联言命题(合取),-小李,就否定了后件,根据逆否规则推出对前件的否定,即-(小赵,小王),这是摩根定律的标准形式。可得:
-小赵 ∨-小王(小赵和小王至少有一个没有通过考试)。答案为D。
例5.(江苏B类2009-105)如果今年的旱情仍在持续且人们抗旱不力,那么今年的农作物就会减产,并且农民的收入会降低。但是,多项证据表明,今年农民的收入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
据此,可以推出(    )。
A. 今年的旱情仍在持续,且人们抗旱不力
B. 今年的旱情仍在持续,或人们抗旱不力
C. 今年的旱情没有持续,或人们抗旱有力
D. 今年的旱情没有持续,且人们抗旱有力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摩根定律)
【解析】 (1)整合题干:(持续,不力)→(减产,降低)
(2)题干的后件是一个联言命题,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3)题干已给出“未降低收入”,逆否推出:-(持续,不力)= -持续∨-有力(摩根定律),答案为C。
(三)等值命题考点
1.P →Q = -P ∨Q  (逆运算:-P ∨Q = P →Q )
例如:“不发行股票就不分红”等于“发行股票或许也不分红”。
(P=不发行股票,Q=不分红。若P=发行股票……也可表述为:-P → -Q = P ∨-Q)
2.P ←Q = P ∨-Q  (逆运算:P ∨-Q = P ←Q)
例如:“付出才有收获”等于“付出也或许没收获”。
3.-(P →Q)= P ,-Q〔逆运算:P ,-Q=-(P →Q)〕
例如:不能说“随地吐痰”是好习惯 = 随地吐痰并不是好习惯。
公务员考试中,这些等值命题考点只有江苏、上海、山东出现过,而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其他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均未出现。这里仅供有兴趣或有需要的考生参考。
真题强化训练(2)
1.(云南2009-77)如果以下几个条件成立:
(1)如果小王是工人,那么小张不是医生。
(2)或者小李是工人,或者小王是工人。
(3)如果小张不是医生,那么小赵不是学生。
(4)或者小赵是学生,或者小周不是经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得出“小李是工人”的结论?(    )
A. 小周不是经理 B. 小王是工人 C. 小赵不是学生 D. 小周是经理
【答案】 D
【考点】 演绎推理(倒推),根据结论找条件
【解析】 提示:根据“小李是工人”这个结论入手,“倒推”其前提条件。则关联推演有:
根据(2):小李工人∨小王工人;要推出“小李是工人”,必须否定“小王是工人”,即“王-工人”。
接续(1):王工人→张-医生;要推出“王-工人”,必须“张是医生”。
接续(3):张-医生→赵-学生;要推出“张医生”,必须“赵是学生”。
接续(4):赵学生∨周-经理;要推出“赵学生”,必须“周是经理”。
【提示】 “倒推”是从结论推断“前提”的方法,也称“回溯”推理。一般刑事案件运用较多。
2.(江苏B类2009-106)甲、乙、丙、丁4人中有一人在最近一次摸彩活动中中了特等奖。现在知道,甲只有在A投注站摸彩,才能中特等奖;如果在A投注站摸彩,那么彩票号码是随机的;如果乙中了特等奖,那么摸彩活动一定是在上午10点后进行的;这次摸彩活动是在上午8点30开始的,只进行了20分钟,并且彩票号码是自编的。
据此,可以推出(    )。
A. 甲或乙中了特等奖 B. 甲和乙中了特等奖
C. 丙或丁中了特等奖 D. 丙和丁中了特等奖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传递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甲中奖→A站;
②A站→随机;
③乙中奖→10点后;
④8点30,自编
(2)由④中确定条件“8点30开始”入手,逆否③可推出“-乙中奖”;再从④中确定条件“自编”入手,逆否传递②、①可推出“-甲中奖”。
(3)题干给出只有一人中奖,所以中奖人就在丙、丁之中,因此,选项C“丙或丁中了特等奖”是答案。
3.(山东2009-68)关于确定一项突击性任务的人选,甲、乙、丙三位推荐人的意见分别是:
甲:不是选派小张,就是选派小王
乙:如果不选派小张,就不选派小王
丙:只要不选派小王,就不选派小张
以下几项中,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意见的方案是(    )。
A. 两人都选派 B. 两人都不选派
C. 选小张,不选小王 D. 选小王,不选小张
【答案】 A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根据甲说“-张→王”,等值换算为:张∨王(语义是:至少选一个,也可都选)。
(2)再根据乙说“-张→-王” 可推知:王→张;又根据丙说“-王→-张” 可推知:张→王。综合结论为:王→张,张→王,语义为:选王就选张,选张就选王。
(3)只有A“两人都选”能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的意见。
【提示】 在对甲的分析中,考点是:A→B=-A∨B,同理:(-A)→B=-(-A)∨B=A∨B,
即(-张)→王 = -(-张)∨王,“负负得正”则有:张∨王。
4.(津、陕、鄂2009-77)文学院有学生为优秀奖学金获得者。除非各学院有学生为优秀奖学金获得者,否则学院都不能从学校领取奖学金。计算机学院可以从学校领取奖学金。
由此可以推出(    )。
A.文学院可以从学校领取奖学金
B.文学院有的学生不是优秀奖学金获得者
C.计算机学院有的学生是优秀奖学金获得者
D.计算机学院有的学生不是优秀奖学金获得者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获奖→-领奖
②计算机院领奖
(2)由①、②合取,直接推出选项C“计算机院获奖”。答案为C。
(3)选项A是否定后件的无效推理。
(4)由有人获奖推不出有人没获奖,选项B、D都不是答案。
5.(江苏B类2009-108)某大学将在赵、钱、孙、李、周、吴等6位同学中选拔几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考察,老师们对这6位同学形成如下共识:
(1)不选拔赵;
(2)或者选拔孙,或者不选拔钱;
(3)如果选拔李,则不选拔周;
(4)赵、钱、周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
(5)如果不选拔赵,则一定要选拔李;
(6)选拔孙,或者选拔吴。
据此,可以推出(    )。
A. 选拔赵、钱、孙 B. 选拔钱、孙、李 C. 选拔孙、李、吴 D. 选拔李、周、吴
【答案】 B
【考点】 演绎推理、排除法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赵;
②孙∨-钱;
③李→-周;
④赵∨钱∨周;
⑤-赵→李;
⑥孙∨吴;
(2)由题干条件①可排除选项A;再由①、⑤推出“李参加了”。
(3)再根据“李参加”与条件③推出“-周”。现在可确定的条件是:李,-赵,-周。排除选项D。
(4)条件④与已确定的“-赵,-周”推出“钱参加”,排除选项C。
【提示】 题中确定的条件比较多时,可排除选项中的错误答案。
6.(湖南2009-91)王平是凤凰公司的经理,李强的所有朋友都在凤凰公司工作。胡斌是李强的朋友。凤凰公司中有些职工来自湖南,凤凰公司所有的职工都是大学生。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    )。
A. 李强有一些学历不高的朋友 B. 胡斌是大学生
C. 胡斌来自湖南  D. 王平与李强是朋友
【答案】 B
【考点】 演绎推理(充分传递)
【解析】 (1)整合题干:李强朋友→凤凰公司,凤凰公司→大学生。
(2)充分传递可推出“李强的朋友都是大学生”。选项B是充分传递,正确答案为B。
7.(江苏A类2009-48)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是听从专家的意见;如果听从专家的意见,就能避免决策失误。
据此,可以推出(    )。
A. 专家的意见有时并不一定正确
B. 只有听从专家的意见,才能避免决策失误
C. 如果不听从专家的意见,就不能避免决策失误
D. 如果不能避免决策失误,就不听从专家的意见
【答案】 D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听专家;
②听专家→避免失误。
(2)题干中未涉及专家意见是否正确,选项A属无关选项,排除。
(3)选项B中“听专家意见”是“避免失误”的必要条件,而题干条件②中“专家意见”是“避免失误”的充分条件,因此,选项B不是答案。
(4)选项C是②的否前否后的无效推理,不选。
(5)选项D是②的逆否推理。答案为D。
8.(安徽2009-87)某司机驾驶违章,民警说:“对你要么扣照,要么罚款。”司机说:“我不同意。”
按照司机的说法,以下哪项是他必须同意的?(    )
A. 扣照,但不罚款
B. 罚款,但不扣照
C. 如果不能做到既不扣照又不罚款,那么就既扣照,又罚款
D. 承认错误,下次不再违章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警察:扣照/罚款 = -扣照→罚款,扣照→-罚款;
②司机:-(扣照/罚款)= -(-扣照→罚款,扣照→-罚款)。
(2)根据摩根定律有:-(-扣照→罚款)∨-(扣照→-罚款)。
(3)根据鲁滨孙定律有:(-扣照,-罚款)∨(扣照,罚款)。
(4)选项C中否定了前一个选言支,推出:(扣照,罚款)。
9.(江苏A类2009-52)某班级有学生做好事不留名。甲、乙、丙、丁等4位老师对班上的4位学生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甲说:“这件事如果不是张三做的,肯定就是赵六做的。”
乙说:“这件事如果是张三做的,那么李四或王五也会做。”
丙说:“这件事如果李四不做,则王五也不会做;赵六也不会是做这件事的人。”
丁说:“这件事肯定是张三做的,而李四与王五都不会做。”
事后得知,四位教师的看法中只有一种是对的。
据此,可以推出做好事的学生是(    )。
A. 张三 B. 李四 C. 王五 D. 赵六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甲:-张三→赵六;
②乙:张三→李四∨王五;
③丙:-李四→-王五,-赵六;
④丁:张三,-李四,-王五。
(2)乙、丁的话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题干给出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因此说真话的人就在乙、丁之中,所以,甲、丙都说假话。
(3)由甲说假话,根据鲁滨孙定理可推“-张三,-赵六”,排除A、D项。
(4)再由丙说假话,根据鲁滨孙定理和摩根定律可推出“-李四,王五∨赵六”,排除B。答案为C。
10. 如今这几年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了,可以这样讲,所有想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都想要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小朱也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所以,小朱一定是想从事会计工作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
A. 不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就不是一个好的会计工作者
B. 只有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才有资格从事会计工作
C. 只有想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
D. 想要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一定要对会计理论非常熟悉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C项“只有想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
换位为: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想从事会计工作。
(2)用“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就想从事会计工作”做前提,推出题干结论:小朱也想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所以,小朱一定是想从事会计工作了。
11. (北京应届2008-39 )远大公司开发的楼盘中所有户型都是4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在4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中有50%是独栋别墅。只有购买了独栋别墅的业主才可以同时享受物业提供的24小时送餐服务和免费小区超市代购服务。
如果上述判定为真,并且事实上是李先生从远大公司购房后享有免费小区超市代购服务,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Ⅰ.李先生肯定可以享受物业提供的24小时免费送餐服务。
Ⅱ.这套房子肯定是独栋别墅。
Ⅲ.这套房子的面积肯定超过400平方米。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Ⅰ、Ⅱ、Ⅲ
【答案】 C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条件,确定逻辑关系:
条件1:远大楼盘→400平方米以上;
条件2:有些400平方米以上的是别墅;
条件3:(送餐,免费代购)→别墅;
条件4:李先生享有免费代购;
(2)肯定“李先生享有免费代购”,无法推出李先生享受物业提供的24小时免费送餐服务,即不满足“条件3”的前件,则也无法推出Ⅱ,故排除Ⅰ、 Ⅱ;
(3)“李先生从远大公司购房”推出“这套房子的面积肯定超过400平方米”,肯定“条件1”的前件,推出后件:400平方米以上。
12. (山西2008-82)教授:如果父母都是O型血,其子女的血型也只能是O型,这是遗传规律。
学生:这不是真的,我的父母是B型血,而我是O型血。
学生最有可能把教授的陈述理解为(    )。
A. 只有O型血的人才有O型血的孩子
B. O型血的人不可能有B型血的孩子
C. B型血的人永远都会有O型血的孩子
D. 如果父母都是B型血,其孩子也会是B型血
【答案】 A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教授本意:父母O→子女O,
(2)学生理解为A:父母O←子女O=子女O→父母O,所以:
 父母-O(B型)子女-O,“为什么父母-O而我是O型?”故认为教授不对。
13. (四川2009-70)观察成功的企业家,他要么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么是经过了长期不懈的拼搏奋斗努力。
某饲料公司文董事长长期拼搏努力,那么(    )。
A. 文董事长成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几率为50%
B. 文董事长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C. 文董事长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D. 文董事长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答案】 D
【考点】 演绎推理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成功→(专业/努力);
②文董努力(肯定后件)。
(2)肯定后件不能推出“肯定性”的结论,只能推出“可能性”的结论。选项A、B、C都不是正确结论。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