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六章  核心考点之智能推理
智能推理,也称做分析推理,更通俗地讲叫做智力测验。
在第二章介绍的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中,针对智能推理我们已经介绍了排除法、关联法、假设法,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解析方法。本章再介绍几个辅助的方法。
第一节  矩阵解析法
一、矩阵解析方法
即表列方法。对于对应问题中关系错综复杂的试题,要在一团乱麻中尽快理清思路,首选的是排除法(如快速制胜十二招介绍)。若题干条件繁多,且不能用排除法解决,可以考虑用矩阵辅助记忆和分析方法。请看下例:
(北京社招2007-32) A、B、C、D四人分别要到甲、乙、丙、丁四个单位中的一个单位去办事。已知甲单位星期一不接待,乙单位星期三不接待,丙单位星期四不接待,丁单位只在星期二、四、六接待,星期日四个单位都不办公。一天,他们议论起哪天去办事。
A说:“你们可别像我前天那样,在人家不接待的日子去。”
B说:“我今天必须去,明天人家就不接待了。”
C说:“我和B正相反,今天不能去,明天去。”
D说:“我从今天起,连着四天哪天去都行。”
则这一天是星期几?(    )
A. 星期一 B. 星期二 C. 星期三 D. 星期四
【解析】 (1)把题干条件分列在表格中,既减轻记忆负担,又增强直观性,便于分析推演。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甲 0      0 
乙   0    0 
丙    0   0 
丁 0  0  0  0 
(2)根据D说的话“我从今天起,连着四天哪天去都行”,对照表格可确定只有“今天”是星期二或星期三符合这个条件;
(3)再寻找与“今天”相关的条件是B“我今天必须去,明天人家就不接待了”和C“我和B正相反,今天不能去,明天去”,结合两人的说法,对照表格,只有“星期三”符合两人说法。答案为C。
表列法又称逻辑树或树型图,我们介绍的是适用于解析试题的简单表列,本书表列概念仅限于介绍部分。
二、表列方法要领
1.分清表列中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如前例表中的甲单位、乙单位、丙单位,可直观理解为现代汉语单句中的主语,粗略地说,可以看做是直言命题中的主项;客体如前例表中主体名下的各项,亦可直观地理解为单句中的谓语,可看做直言命题的谓项。客体揭示、刻画主体的属性、行为等特征。如:张三游泳、李四是博士。其中张三、李四就是主体,游泳、博士就是客体,分别刻画了主体的行为或属性。
2.表列中客体穷尽性
一般地,表列中要求对题干中给定的客体都要有序地穷尽列出,如前例表中客体项目就是穷尽性的。更复杂些的、具有共有的诸多交叉属性的客体,也要分别列出,可以构造稍复杂一些的树的集合,情况也会一目了然,但在考题中不多见。
3.客体排除法
客体排除法简称排除法。即对有证据可以否定的客体立即否定排除,经过不断地否定排除,终会真相大白。前例就是排除法的具体应用实例。
4.客体选中法
客体选中法简称选中法。即对有证据可以断定的客体即刻选中肯定,经过不断地选中肯定,终会鹿马分明。稍后即有选中法的例证。
一般,排除法和选中法在表列中不必同时使用,因为在适用排除法的试题中,期待选中的肯定项往往模糊不确定,适用选中法的试题需排除的否定项也往往含混不清,即便能够确定一些排除的项和选中的项,若同时使用容易扰乱思路。有些需要同时假设“否定”与“肯定”的试题,在以后预设1、0方法中可以得到解决。
5.表列项目的符号替代
如果表列完全用文字构造表达,费时费力,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用拼音字头替代表列项目。如:
牛牛、瑶瑶,一个学哲学,一个学法律;一个住海淀,一个住朝阳。住朝阳的不是学哲学的,瑶瑶不学法律。问牛牛住哪里?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小例子,旨在介绍方法。
根据题意,用拼音(字头)代替:
N简代牛牛,Y简代瑶瑶;
ZH简代学哲学,F简代学法律;
H简代住海淀,C简代住朝阳。
按题意表列如下:
姓名 学科 住址 
N ZH F HC  
Y ZH F H C 
全部答案:N学F,住C(牛牛学法律,住朝阳);
Y学ZH,住H(瑶瑶学哲学,住海淀)。
临场解题时,表格文字部分的标题、项目栏不必费时填写。

第二节  假设分析法
一、假设解析方法
假设分析法在第二章“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中已作过简要介绍,在这里对解题技巧作进一步讲解。
当需要假设的条件很多时,条件真假不便于记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让条件的真假更直观,可以用“1”“0”标记辅助记忆。这里的1指代逻辑真,0指代逻辑假。真、假变化运算则指事物的1、0变化,对事物结果产生1、0变化的真值运算。通过真值运算,可以发现逻辑规律,也就是前提的真假变化对结论真假变化的影响之规律。不同的真值运算,形成不同的真值表,其变化规律在真值表中得到反映和揭示。
题干给定的条件往往真假不定,需要假设某情况如果为真,是什么结果;如果为假,则又是什么结果;甚至需要排列组合所有的真假情况和结果。在此情况下,采用预设1、0进行真值运算的方法,是简捷、准确的。如例题:
电视台大奖赛两个竞争对手最后闯关。冠军得主将去南美旅游,而亚军会获得去国内泰山旅游的机会,南美机会难得!闯关题目是:
男女两主持人分别拿着去南美和去泰山的旅游证,二人手中旅游证的去向只有两主持人知道。如果询问他们情况,必答。但是,一个主持人严格守密,不会如实相告;而另一个主持人则会毫无顾忌地透露真情。至于谁守密、谁泄密不得而知。现场允许两竞争对手向任何一个主持人发问一句话:“保密的主持人手中的通行证是去南美的吗?”然后,根据主持人的回答,谁能抢答断定南美旅游证在哪个主持人手中,即获胜而去南美。
以上真,以下哪项断定可以获胜?(    )
A. 根据主持人回答“是”,断定南美旅游证就在答话人手中
B. 根据主持人回答“不是”,断定南美旅游证就在答话人手中
C. 根据主持人回答“是”,断定泰山旅游证不在答话人手中
D. 根据主持人回答“不是”,断定泰山旅游证就在答话人手中
【解析】 预设:泄密=1,保密=0;南美=1,泰山=0;是=1,不是=0。
得到真值表如下:
主持人 持证 对问话的必然回答
1 1 0
1 0 1
0 1 0
0 0 1
从真值表中即可断定,只要回答“不是”,就是持南美旅游证的主持人。
这样的考题,题干中给定的真假变化复杂,需要通过预设1、0(真、假),穷尽性考察1、0变化的可能情况,便可思路清晰地快速解析考题。
二、预设的要点
1.成对预设1、0
上题中的“男主持”“女主持”是一对概念,“透露真情”和“守密”也是一对概念,“南美洲”和“泰山”亦同理。至于什么样的概念可以成对,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具体设定。假设在考察“读书”和“工作”关系变化的语言环境下,可以把“读书”设定为1(逻辑真),把“工作”设定为0(逻辑假),也可以反过来把“工作”设定为1,把“读书”设定为0。那么,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就定义了“学习”和“工作”是一对在逻辑上真假相对的概念。为叙述方便,直观地称它们为1、0偶对,简称偶对。
2.设计真值表
真值表有两种:
(1)穷尽真值表。这类真值表,对事物逻辑真假变化具有穷尽性,用于考察事物逻辑真假变化的所有情况。
例如:笔试通过、面试通过,才具备录用资格,穷尽型真值表如下:
预设:通过 = 1,不通过 = 0;具备录用资格 = 1,不具备录用资格 = 0。
(笔试,面试)→录用资格
1     1        1
1      0        0
0      1        0
0      0        0
真值表中穷尽了笔试、面试成绩的所有排列组合,及在所有情况下是否具备录用资格的真值。其中,对笔试1、1、0、0,对面试1、0、1、0都是为穷尽排列组合的真值指派。这是穷尽考查二元事物的真值指派规律,要掌握。
(2)语境真值表。按考题语境中给定的真值条件设计真值表。
如2003年全国MBA逻辑试题中,有“爸爸说真话,妈妈说假话”的语境。对“女孩”爸爸会肯定地说“是女孩”,而妈妈则否定地说 “是男孩”。
预设:爸爸说=1,妈妈说=0;男孩=1,女孩=0。根据考题中给定的语境,设计真假话变化的真值表如下:
说话人身份 对女孩的表述真值
1 0(女孩=0)
0 1(男孩=1)
可以看出,爸爸“1”把女孩表述为“0”是真话,妈妈“0”把女孩表述为“1”是假话。
3.运用表中1、0分布规律解析
真值表一旦形成,1、0的分布就会有既定的规律,这是解析试题的唯一依据,真值表解题的意义即在于此。因为不同的问题,真值表不同,1、0分布的规律也不同,请在真题解析中具体理解。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