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C卷)《行测》真题

5:单选题、

社会上对于诚信危机早已见怪不怪。轻者,说话带水分,做事留一手,约定不确定;重者,市场上满面弄虚作假的信息和产品,社会上充斥尔虞我诈、真假莫辨的丑行。如此一来,殷实商人受骗受疑,受害受气;诚信企业对内对外,时刻提防真假。所谓“见怪不怪”指的是(    )。

A 商家对诚信危机并不重视

B 企业早已习惯诚信危机

C 个人对诚信危机无动于衷

D 诚信危机现象非常普遍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提到“见怪不怪”的主体是社会,接着从个人、商家、企业三个方面来说明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非常多,所以“见怪不怪”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社会上不诚信现象多,答案为D

【纠错】“社会上对于诚信危机早已见怪不怪”,这里给出的范围是“社会上”,而A、B、C三项的主语分别是“商家”、“企业”和“个人”,显然是片面的

6:单选题、

由于原有积累、受害程度乃至各自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异,灾区居民逐渐显示其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对由政府带来的实际受益表现出不同的思考与评价。为此,有必要实施差别化的公共政策,满足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 如何看待灾区居民的需求

B 如何满足灾区居民的需要

C 政策应考虑灾民的不同需求

D 政策应容许居民的评价意见

【答案】C

【解析】文段是典型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总结构,这段文字主要说明只有实行差别化的公共政策才能满足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首句提出灾区居民需求差异化的原因,第二句由“为此”引出,文字主要强调的就是“为此”后的句子,强调政策应考虑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A、B两项只是提到需求,未提及政策,不符合文段整体表意。D选项与文意不符,故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7:单选题、

法律并不只是解决纠纷的手段,它也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换言之,法律是安排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也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归根到底,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手段”,人对于世界的反应最终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

A 法律的根本精神

B 法律的最高价值

C 法律的基本功能

D 法律的绝对作用

【答案】A

【解析】将文段简化后成为“法律并不只是……它也是……法律是……也是……归根到底……”通过这些连词可以发现,“它也是”、“也是”和“归根到底”后面的句子才是文段想要强调的重点。而从“传达意义的符号”、“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可知,作者想要强调的并不是法的基本功能或绝对作用,而是在强调法在抽象层面上的意义。而对于法律的最高价值,文段中也并没有提及。结合最后一句“人对于世界的反应最终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可知,文段是在围绕法律的根本精神进行阐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纠错】文中指出“法律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但未提到法律的最高价值,故B项错误;文中“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指法律的基本功能,故C项错误。D选项中法律的绝对作用文中没有提及

8:单选题、

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学者心中,中国形象跟乌托邦一样完美无缺。当他们建构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时,并没有足够的现实材料,也没有一本扎实的专门著作进行学术论证。严格说来,这只是一场思想上的虚构。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    )。

A 当时欧洲学者理想化看待中国

B 当时欧洲学者不注重实证研究

C 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不存在

D 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不完美

【答案】A

【解析】文段的主要是在描述当时欧洲学者在没有足够现实材料的前提下过于理想化地看待中国,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

【纠错】该文段叙述的对象是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国的看法,主体是“欧洲学者”而并不是“中国形象”,首先排除C、D项。文段中只是说欧洲学者在形成对中国的印象的过程中,没有依据足够的现实材料,从而将中国理想化,但这并不能代表欧洲学者在其他方面不注重实证研究,B项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