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节  选调生申论考情
  申论考试的应用范围很广,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招警考试,甚至部分省市的村官考试也逐渐采用,当然,这一特点并不仅仅限于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也同样备受各类公职考试青睐,甚至应用范围更广。同是申论,公务员申论考试与选调生申论考试是否完全一致?显然不是。它们之间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申论源自公务员考试,因此,深入研究选调生申论,最终要向公务员申论考试靠拢;考生在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时,一定要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进行,切不可断章取义。
  一、2010年部分省区市选调生考试科目统计
  就申论科目分析,从上表我们可以推出三点结论:
  1.选调生申论与公务员申论本质相同,内容不同。大多数省份的选调生申论考试采用了单独命题的形式,在材料主题及作答要求上与公务员申论考试完全不同,是两套不同话题、不同作答要求的申论试卷,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写作论证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的考查。
  2.选调生申论与公务员申论考查形式略有不同。在公务员考试中,申论一般单独作为一门考试科目,但在选调生考试中有所例外,一些个别省份并没有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等科目单独命制试卷进行考查,而是将其糅合成一类试卷进行考查,比如2010年山东省选调生考试只考了《综合知识》一门,其中融合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共基础知识》等科目的内容。
  3.选调生申论与公务员申论的较低难度卷对应。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报考人数的剧增,公务员考试所承担的区分人才能力高低的压力加大,对命题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2010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根据考生报考职位的不同,分为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级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两种试卷,对相应职位的考生分别进行考查。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延续了其往年的分卷测查特点,选调生考试与乙类试卷相同。
  二、如何看待选调生申论与地方公务员申论
  通过前面对各地选调生考试科目的分析,我们总体上了解了选调生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之间的联系。那么具体到申论考试的内容来说,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除去那些将选调生考生纳入公务员考试范畴的省份,在采用单独命题形式的省份中,我们仔细研究其申论试卷内容,发现二者之间相同之处居多,其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从历年考情来看,公务员申论多关注那些宏观或中观的全社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比如2010年很多地方公务员考试话题均选取了时下热门的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选调生申论的话题多选取与农村或基层岗位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城管执法、“三农”问题等。二是题量的不同。公务员申论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原来的“三段论”命题模式逐渐演变到今天的“四段论”,甚至还有五道题的,比如2010年上海市公务员申论考试就命制了五道题;选调生申论考试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三段论”命题模式,可谓稳定有余,应变稍显不足。但是对于将选调生考试纳入公务员考试范畴或者与公务员考试采用同一套试卷的省份来说,其变化规律与公务员考试同步,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将通过对2010年新疆选调生申论真题的解读,使考生对申论科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申论题本
  2010年新疆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考试《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按要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仔细阅读答题卡注意事项,并在相应题号指定的位置上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或超出指定区域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1.所谓城管,顾名思义,应该是城市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如果城管工作做得好,我们的城市应该是很和谐的。遗憾的是,一些地方的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打开网络搜索引擎,你会发现,城管执法暴力事件充斥网络,民众对城管越来越不满。
  2.天山网报道,2010年5月23日13时许,张某在乌鲁木齐体育馆路人行道上收废品。这时,一辆正在巡检的汽车停下,跳下3名协勤员,拦住了张某。协勤员郭某以占道为由对张某处罚50元。一番“讨价”后,张某交给郭某20元,郭收下后没有开具收据。随后,另一名协勤员又向张某索要10元钱买烟,张某称没钱。郭某等三名协勤员提出要带张某到中队接受处理。在张某的哀求声中,三名协勤员强行抬起废品车欲掀翻,张某上前阻止,双方发生争执。这时,三名协勤员打电话又叫来了四五名协勤员,在把张某收废品的车子掀翻在地后,七八个身着款式各异服装的大汉,连打带拖将张某往一辆白色面包车上拉。在拉扯中,郭某向张某的腰部踹了一脚,其他人拉扯着躺在地上的张某。在强拉硬扯中,协勤员郭某和马某也摔在地上,现场一片混乱。
  3.“2009年7月3日清晨4点多,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政府组织百余人(城管、公安及其他工作人员)将小汤山镇讲礼村五洲农业生态园全部包围,路口用机动车堵死,并拉上警戒线,附近还停有救护车、消防车。大约5点钟开始用重型机械(推土机、铲车等)将住户大门顶开,强行将屋内的人拖出来,然后用推土机将房屋推倒,室内生活用品被埋,有些高档电器等被不知身份的人装车拉走,并且没有向物品所有人交代。大约上午9点五洲庄园内21个住户大棚变成废墟。”这是网上登出的一篇题为《政府野蛮“执法”,百姓找谁说理》的帖子,反映了政府强拆居民房屋的现象,由此暴露了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4.据《兰州晨报》报道,一位从临洮到兰州靠蹬三轮为生的小伙子,在兰州西站果菜副食批发市场附近遭到几名七里河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城管的殴打致使昏迷;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和义南苑北里小区一名黑摩的司机在逃跑过程中,被紧追不舍的城管协管员用砖头拍中前额,造成头部凹陷骨折。
  5.目前城管的职能涉及市容环卫、规划管理、交通秩序、工商管理、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十几个方面,包括拆除违章建筑、打击“黑车”、整治“小广告”、清理“无照商贩”,甚至井盖丢失、下水道排水口堵塞、燃气管线漏气等等,统算起来不下100项具体内容。可以说每当城市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城管管辖的范围就有可能扩大一次。同时,各城市的城管执法部门由该地区政府领导,在不同的地区,这支队伍有不同的归属,有些地区归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有些地区归属建设部门,或者别的部门管理。由于权限不清直接带来队伍管理的不规范,执法的正当性很不确定。而执法的依据,又散布在20多部各种法律和法规之中,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城管法规,少数省市近年来出台了相关法规,但其科学性、认同度、有效性还有待实践检验。这使城管经常站在公众和舆论指责的风口浪尖。
  6.据调查,目前城管都是地方性的执法机构,大多数人不在公务员编制之内,一般还聘有部分“协管员”,而政府下拨的办公经费有限,城管人员普遍感到待遇低、晋级难,工作缺乏保障。其中许多招募的协管人员没有文化基础,也未经过培训,城管局对其无法形成有效领导,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简单、粗暴,某种程度上败坏了城管的形象。但由于城管在编人数根本无法满足执法需要,各地城管局又不得不大量招聘文化素质较差的协管。同时,目前许多城市对基层城管人员的考核,往往由市级城管执法局和城市管理办公室联合进行。实行“一天一督查,一周一考核,一月一小结”的制度,考核结果,与职级升迁、工资待遇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材料二
  1.2006年8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分队副队长李某,在执法过程中被执法管理对象——一名无照小商贩崔某刺伤身亡。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强,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抗法”的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06年8月11日,北京市城管部门就遭遇到“暴力抗法”事件79件,致使89名城管队员在执法中受伤或死亡。这对5000人的北京城管队伍来说,比例是相当大的。广州城管一年遭遇暴力冲突700多起,队员300余人次受伤。
  2.据《东南快报》报道,在福州市鼓楼区城管执法局某中队6名队员遭遇不法摊贩暴力抗法,包括中队长在内的两名执法人员被捅伤,其中一个伤势较重,昏迷四小时。
  3.2006年5月30日,成都市青羊区新华西街街道办事处城管科的执法人员,在暂扣一家占道经营店铺的货品时,店主提起一桶尿便泼向城管队员;7月7日上午,安徽蚌埠市城管执法人员对该市工农路9号区依法实施劝导拆迁时,当事人向执法人员泼洒汽油,其中一人手持利刃追砍执法人员,致使执法人员一人牺牲,两人负伤。8月18日晚7时许,西安市城南客运站附近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一名女子发生冲突,愤怒的围观群众将城管执法车掀翻在了马路中间。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4.无照商贩、黑车司机等城管的执法对象,大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一般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同时又没有能力走进正规的经营场所,为了谋生,只能当无照商贩,做点小生意、小经营,这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甚至全家老小都要靠其生活。一方面,他们没有刑事犯罪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小本经营,经济承受能力差。城管要取缔、没收、罚款,相当于断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在极端的时候就可能引发“拼命保饭碗”的事件。
  材料三
  1.面对生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难免产生过激的情绪。这种过激情绪在我国目前的执法环境下,极易转化为暴力。这些冲突体现了当前城市管理中的矛盾。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多,城管越来越处于矛盾的焦点之中:现代城市要有更整洁、更有序的环境;小商小贩要通过摆摊设点挣点辛苦钱。不少地方流动商贩与城管队员的情绪对立,往往正在这里。
  一方面是困难群体——小摊主们的生计;另一方面是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市容市貌和交通安全。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利益成了一个大难题,它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市政管理部门。
  2.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商小贩与城管的矛盾,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企业改革、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在城市管理中的集中体现。从长远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待于户政、教育等各项改革的深入。不少城市管理者为了追求城市的整洁气派,把小摊小贩当成影响城市形象的群体,而无业者要生存,和城管就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种种矛盾的激化让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时常陷入两难境地:不管吧,依法惩治违法占道经营活动是执法人员的职责;管吧,人心都是肉长的,那是弱势群体糊口的饭碗,把他们赶走了,又让他们去哪里呢?他们又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呢?
  3.其实,城管目前角色的尴尬,说到底就是公权与私权的博弈。在以往“公权至上”的背景下,城管工作要顺当得多,但在私权得到诸多法律保护的今天,私权与公权的博弈就不可避免。尤其是《物权法》颁布后,城管治理摊贩的合法性问题,再次成为争执的焦点。究竟城管没收无证摊贩工具和商品的管理方法是否和《物权法》有冲突呢?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对私权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又产生了“私权至上”的念头,导致一些社会的正常管理也面临挑战。
  4.上海市解禁小摊贩已在部分街道试点两个多月。各区都有几条允许设摊的“试点马路”。浦东新区蓝村路作为有条件允许设摊的“试点马路”消息传出,潮水般涌来各式流动摊贩。400米的马路上满满当当挤进了200多个摊贩。一条路上一窝蜂涌入了数倍于前的摊贩数量,每天都挤满了人,卫生、治安、噪声的问题接踵而至。许多小贩为了占据有利地点也开始你争我抢。在另一个试点——虹口区控江街道一些摊贩嫌条件差,宁愿退出固定摊点再到街上去与城管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些摊主说:“流动摊贩本来就是要流动的,捆死在一个地方,还叫流动吗?赚不到多少钱的。”
  试点工作给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让一些管理部门感到无所适从。一位街道市政科负责人举例说,放开一些摊贩,强调引入居民听证会问题在于,如果摊贩进入小区,业主有权处置小区内的公共资源,但是,小区外的公共资源,谁有权决定呢?收益又归谁呢?这位负责人还特别提到:小摊贩中,卖盗版碟片和假冒服装的相当多,这类小贩怎么管?谁来管?是不是放开了就允许经营?
  材料四
  执法人员困惑地问:究竟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方法是什么样的?如何做到和谐城管?
  1.乌鲁木齐于1992年就开放了夜市,当初也曾出现“放开就乱”的局面。但管理部门坚持认为:衡量城市进步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方便。“乱”不是放开之错,而是因为管理没跟上。基于这种认识,在乌鲁木齐进入夜市的门槛放得很低,你只需向管理部门或街道委员会提出申请,就能够得到批准。
  乌鲁木齐市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对早、夜市的管理、卫生、环境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工商部门对经营者的管理到了至纤至细的地步:必须穿戴统一干净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长指甲,不准戴任何首饰……市政市容管理局每周都要对夜市进行检查,市政、环保等部门每月都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夜市进行考核。而卫生防疫部门会经常性对夜市经营者进行身体检查。由于管理到位,在乌鲁木齐市基本上看不到四处油烟、满地瓜皮纸片塑料袋的景象。
  乌鲁木齐的市政管理部门认为,一家夜市二三百个摊位,每个摊位两三个人经营,70家夜市就“生”出了几万个就业岗位。再加上街道临时的瓜果摊、修鞋摊,自谋生路的职业就更多了。政府不需要多少投入,就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创业就业问题。2007年6月,为了保障外来流动人口、无业人员及本地下岗再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乌鲁木齐市提出“引摊入市”、“引摊入巷”的政策,发布了《乌鲁木齐市流动或固定经营摊点设置暂行办法》,引导流动小贩入室进店经营,或在一些背街小巷设置临时市场,集中摆摊。变禁为疏,为城管人性化执法创造了空间。
  据乌鲁木齐市行政执法局局长王晓鹏介绍,2010年我区将在全区11家机关单位开展机关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乌鲁木齐市执法局是乌鲁木齐市属4家试点单位之一。此次开展机关文化建设的争优创先工作,将是执法局系统内的一项长效的工作,除了针对阳光执法、廉政建设等面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外,乌鲁木齐市行政执法局还细化了一些具体的执法行为,诸如15条群众欢迎的文明行为、20条群众反感的不文明用语、《廉政建设格言警句300条》,以及读一本好书、建一个帮扶对子、送一句好话等等,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文明执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城管免罚日”是河北省邢台市城管部门继推行“首违免罚制”后的又一个新的尝试,目的是检验近一年来推行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在执法过程中他们发现,市民素质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城市意识、环境意识显著增强,不少市民都能够自觉遵守城管法律法规,执法环境明显改善,尤其是城管队员和摊贩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所缓和。
  3.2007年9月,全国城管学淮安——第二届全国城市管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淮安市召开,“和谐城管”的品牌开始在全国叫响;2008年,淮安荣获“全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谐城管”被《理论与当代》杂志誉为淮安最响亮的品牌;2009年4月中国城市管理发展年会组委会又授予淮安“2009年中国和谐城市管理”称号。
  近年来,淮安城管人不断探索实践,不仅成功打造了符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社会各界满意的亮丽市容,同时也取得了强化城市管理与改善市容环境、增加就业岗位、方便群众生活的“多赢”效果,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淮安和谐城管”的品牌。
  “和谐城管”的品牌缘何能在全国叫响,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淮安城管给出了这样一个加法公式:“文明执法+亲情服务+增加就业=和谐城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人要靠摆摊设点来解决生计、填饱肚子。如果不加强管理,大量地违章占道经营就会破坏城市的良好秩序和整体环境,影响城市的“脸面”;如果单纯地取缔,势必影响他们的家庭生计。一味地驱赶、封堵,将激化矛盾,其结果就是对抗、冲突,甚至酿成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实践中,淮安城管坚持用弱势思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弱势群体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谋生问题,千方百计拓展服务项目,拉长服务链条,增设服务网点。通过免费赠送统一制式的修理车、售货车,合理设置疏导点、摊点群,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和残疾人解决无合适经营场所的问题,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几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累计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谋生问题,使近万户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实现了变“减法”为“加法”,收到了多赢的社会效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省人大代表在淮安视察城管工作时给予了允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认为淮安城管工作牢固确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和谐城管”理念,以人为本,用心服务的做法很好,值得推广。
  4.文明执法,以人为本。城管部门要坚持“疏导与治理相结合,以疏导为主;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既能起到管理作用,又和谐了管与被管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在促进城市和谐方面下大工夫,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效能,既需要强化执法管理,更需要向广大市民普及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加强舆论宣传。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开通城市管理广播,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设城管专栏,建设“城管网站”,全方位、全天候搞好宣传。
  三、作答要求
  1.在我国城管执法过程中,城管暴力执法和城管对象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根据材料,分别分析其深层原因。(20分)
  要求: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请在规定区域答题,超出答题区域或者不在对应题号下答题不得分)
  2.对于城管和谐执法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和谐执法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城管执法公共关系的有力体现,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另一种观点认为,和谐执法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对于个别暴力抗法的案例不适用,我们应该审慎地、结合实际地来加强城管执法工作,而不应唯和谐执法为根本。对于以上两种意见,你支持哪种观点,并阐述你具体的贯彻执行措施。(30分)
  要求:观点正确,建议合理可行,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400字。
  (请在规定区域答题,超出答题区域或者不在对应题号下答题不得分)
  3.根据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结构完整。(50分)
  (请在规定区域答题,超出答题区域或者不在对应题号下答题不得分)
  (二)真题解读
  解读申论试卷,方向分为宏观和微观,方法包括分析和综合。这也是作答申论的策略之一。
  从宏观上看,该卷分为三部分,话题选取的是“城管执法”话题,设置了3道题。总体结构与公务员申论试卷相同,第一部分“注意事项”对试卷整体组成以及作答注意事项做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给定资料”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是考生完成作答要求的作答依据;第三部分“作答要求”列出要求考生在理解给定资料的基础上要完成的题目。
  从微观上看,“城管执法”问题既关系到和谐城市的建设,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基层的小商小贩来说,城管执法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其切身的利益。本次选调生考试以此为话题,体现了选调生申论考试紧贴生活实际,选取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特点。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试卷内容。
  材料一包括6段子材料,主要涉及城管暴力执法的具体案例及引发此问题的部分原因。
  材料二包括4段子材料,主要涉及城管对象暴力抗法的具体案例及引发此问题的部分原因。
  材料三包括4段子材料,主要涉及城管暴力执法和城管对象暴力抗法的原因。
  材料四包括4段子材料,主要涉及“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一些成功案例及其具体做法。
  “作答要求”给出的3道题,第一题为综合分析题,要求分别分析城管暴力执法和城管对象暴力抗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出各自的成因并作简要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部分城管人员暴力执法的原因在于:一是目前我国城管职能涉及面广,城管队伍归属不明、权限不清;二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性的城管法规,因此城管日常执法工作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三是目前我国城管都是地方性执法机构,多数人不属于公务员编制,在编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执法需要,因此不得不聘用大量素质较低的“协管员”来协助执法。城管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均无法达到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
  部分城管对象暴力抗法的原因在于:一是流动摊贩与城市市容管理法规相冲突,城管执法与其生计相冲突;二是个别摊贩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抗法行为认识不清;三是面对生存压力,被管理者难免存在敌对或抵触的过激情绪。
  第二题为综合分析+提出对策题,作答此题,需要首先分析题中给出的两种观点,确定自己的选择,本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在提出自己贯彻执行的措施时,可以参考给定资料四中的一些成功做法。
  【参考答案】
  我支持第一种观点。和谐执法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管理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管执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之所以会出现城管暴力执法和城管对象暴力抗法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公众法制观念淡薄。因此,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真正贯彻和谐执法的管理理念,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管理执法的法律法规体系,改变目前城管执法工作中的“借法执法”现状;各地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本地市容管理条例,对待城市流动商贩应以积极引导为主,监督管理为辅,既保证城市市容环境建设,也保障摊贩个体基本生存权益。
  二是明确城管职责,加强对城管执法工作人员的文明执法理念和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城管队伍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
  三是加强普法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向市民及摊贩宣传和普及城市市容管理的内容及意义,消除其对立情绪;适当推行“首违免罚制”“城管免罚日”等人性化执法措施,实现城管和摊贩的良性互动。
  第三题为写作论证题,要求很简单,根据给定资料所涉及的问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角度均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属于开放式议论文。
  【参考答案】
  文明执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城市管理中的流动摊贩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矛盾尤为突出。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怀着满腔热忱拥进城市后,如何在城市立足是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城市流动摊贩经济因其门槛低、投入少等优势,成为城市新进人口实现“养家糊口”的最切实的饭碗。然而,随着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与人口承载能力的差距不断加大,如何平衡城市困难群体和市容市貌、交通安全等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实现城管和谐执法,成为目前我国城市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难题。
  由于目前我国城管职能涉及面广,其职能涵盖市容环卫、规划管理、交通秩序、工商管理、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十几个方面,包括拆除违章建筑、打击“黑车”、整治“小广告”、清理“无照商贩”等近百项内容;同时,城管队伍还存在归属不明、权限不清等问题,所以其在执法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权责“越位”、“缺位”。而且,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全国性的城管法规,城管在日常工作中是“借法执法”,缺乏统一的执法依据。此外,由于我国城管均是地方性机构,大部分人员不在公务员编制之内,且由于办公经费数量有限、城管人员待遇不高、招募的“协管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现象时有发生。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管的执法对象多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生活不稳定且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们纷纷选择门槛低、投入少的流动摊贩行业。同时,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当生存问题和城管执法工作相冲突时,他们更容易产生敌对、抵触情绪,继而出现暴力抗法的举动。
  在新形势下,推进城市和谐执法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执法工作中,成为加快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转变目前城市执法工作中的“借法执法”局面,使广大城市执法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城市管理条例。对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实行“积极引导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方针,积极探索流动摊贩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城管队伍自身素质建设。贯彻“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的工作理念,强化对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同时要对新招募的“协管员”进行基本岗位培训,明确其岗位职责。此外,还应对城管执法队伍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帮助其转变观念,实现其职能由督导型向服务型的过渡。积极借鉴全国各地先进城管工作经验,并号召各地学习和借鉴。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时下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很多冲突事件,城管人员固然难辞其咎,城管对象法律意识淡薄、生存技能差也是重要原因。面对严峻的城市管理形势,除加强城管队伍自身建设外,我们还要积极开展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向市民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为城管日常执法工作奠定群众基础,也使被管理者能够理解城管工作和消除观念偏差,实现与城管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还应深入群众生活,帮助解决城市流动摊贩家庭的实际困难。积极拓宽就业发展渠道,贯彻“动员社会力量和政府救助两者相结合”的方针,对城市流动摊贩提供一定的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其寻求新的职位,以减少城市建设管理的压力。
  城市建设管理的完善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居民安居乐业的保证。城市管理者只有告别“市容本位主义”,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尊重每个群体的权利与尊严,才会让他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三、选调生申论备考中应规避的误区
  在申论科目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常常会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误区:
  (一)申论科目考试就是对写作能力的考核
  部分考生把申论科目考试理解为单纯的对于写作能力的考核,认为申论考试就是写作考试。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一种通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得到的能力,它无法靠简单的突击训练迅速获得提高。因此,在这种惯性思维的驱使下,部分考生便认为申论科目考试根本不用准备。他们觉得:如果写作能力比较差,即便准备了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即便不准备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而实际上,不断改革、完善后的申论科目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了,是一种材料阅读与分析基础上的集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或对策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因此,申论考试能够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写作能力,更是依靠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和分析能力。可见,除了对写作能力的积累外,掌握基本的文章阅读、概括、分析能力也是申论科目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二)申论成绩要想好,就一定要引经据典、通篇理论
  部分考生认为申论科目考试答题时,一定要全篇引经据典,以各种理论指导来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和功底深厚。其实,这也是对申论科目考试的一种极大的误解。不可否认,经典原文或论点可以为申论答案提色,但并不是有了经典论断描述,就会是一份好的答卷。
  在答题的过程中,除了重视理论支撑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证实逻辑的严谨性和计划的可操作性。只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是好的方案,只有符合实际的措施和建议才是好的措施和建议。因此,并不是典故越多、理论越大,文章就越好。申论科目考试注重的还是文章本身的质量与内涵。
  (三)申论科目答题用词越专业、越生僻越好
  部分考生认为,优秀的申论文章一定要能够用深奥的知识概念对问题加以阐述。越专业的词汇描述、越生僻的概念解析,越能说明作者的能力强和水平高。然而,这部分考生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选调生考试招录的只是普通的公务人员,而不是专项技术权威,新入职的人员往往需要解决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高深的科研难题。因此,能用简洁、淳朴的语言解释清楚复杂的逻辑性问题才是申论科目的考查重点所在。切记不要过分地追求华丽的辞藻、晦涩的概念,而脱离了申论科目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架设本意。
  第三节 选调生申论写作基本要求
  不论是选调生申论考试还是公务员申论考试,截至目前全部是主观性测试,在短时期内出现客观题或其他更加新颖方式的可能性不大。主观性测试最大的特点是给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有了充裕的展示空间,没有过硬的写作能力也是很难过关的。从申论题目来看,申论考试中的各类题型,不论是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写作论证题,还是近期大热的贯彻执行题,最终都要通过良好的文字表达来完成。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首先要有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该重视这一点,明确申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申论写作的语言特色
  对于申论考试来说,语言表达不同于一般文章的写作,遣词造句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理清晰
  即遣词造句过程中注重语言逻辑关系,把握住思想表达的主次之分、用语的条理性。从表达目的出发,安排语句、段落的词语,不能本末倒置、颠三倒四。要做到条理清晰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语法上或逻辑上的错误。揣摩一些优秀的议论文,学习其从实际出发选用句式的方法,学习其准确地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语法、逻辑方面的课程,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际行动。
  (二)用词准确
  即能够运用最符合思想表达需求的语句来传输相关信息,不能含糊其辞、词不达意。尤其是在涉及到时间、地点、程度等关键点描述的时候,用词必须准确,不能产生歧义。赞同、反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无论考生想要表达何种目的,其实,最贴切实际的词语往往只有一个,适合的词语可以赋予思想形象性、生动性。因此,考生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不要急于下笔,尤其是在描述关键论点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三)规范严谨
  即文章中运用的词语一定要符合发言者的身份,考生要站在政府、行政机构的立场上,以公务人员的身份分析问题、遣词造句。另外,所有词语要做到语出有据,尽量避免用方言、俗语,不要过多运用修饰性词语、华丽的辞藻,更不能使用生僻字。语言表达以得体、严谨为宜。
  (四)简洁明了
  即尽量保证词语精练,不要废话连篇,要剔除语言中一切冗余信息、繁复描述,将信息主旨凸显出来,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申论文章写作,并不是字数越多,分数越高,设置字数限定,就是要考生力求做到用最精要的文字表达出最准确的信息。申论写作,用语要经济、以质量取胜。在不影响表意的前提下,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能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以突出精要的东西,显示出考生最本质的能力。
  (五)质朴清新
  即文章用语要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同时保持内容活泼、富于形象性。质朴的语言,是最真切的语言,不但有利于考生的自我表述,也有利于阅卷人的直观感知。只有能让大家看懂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不要去试图考验阅卷人的文字功底,给自己徒增烦恼。同时,要加深阅卷人对于文章的印象,提升好感,就要保证文章不失去文采。要做到文采飞扬,首先要确保思路清晰、明朗,见解独到、鲜明。将丰富的语言形式与新颖的思想内容相统一,打造出经得起推敲与考验的好文章。
  二、申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应试者在备考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并要深刻地了解申论文字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申论文字表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概括性
  在申论考试中,叙述事实引用事例的部分,要求所用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叙述之后,必须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抽象的道理,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避免就事论事,使认识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就一般文章而言,语言的概括性越强,文章说明的道理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就越大。在申论写作中,要更好地体现概括性,就要做到理据相谐,应试者应把自己的观点、意见和题目所给的材料、实际情况相结合,让文章显得有理有据。但是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具体的细节描写,这样会因小失大、喧宾夺主,不利于文章的整体把握。
  (二)准确性
  申论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在众多同义词、近义词中,选用最确切的词语以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申论文章也必须是讲道理的,这必然要求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道理。首先,要把握申论语言的“分寸感”,应试者在面对不同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来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对事物的范围和程序不搞绝对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申论文章中所表达的信息,绝对不能有歧义,包括各种定义、判断中必须观点明确、解释统一。特别是对文章句子的状语、定语等修饰性的成分,要注意分寸,认真考虑每一个词,以确保论述和说明的准确性。
  (三)生动性
  虽说申论属于“文章”类,不需要像其他的文学作品艺术地再现生活,但还是需要一点点“润色”的。申论语言的生动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应试者的思想观点。应试者为了增强申论语言的生动性,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直接描绘客观事物。要善于启用丰富词汇,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说理和抒情更好地结合,增加论证的感情色彩。
  (四)逻辑性
  申论考试中需要应试者由一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要从材料中进行推理,合乎道理,把握主次,识别因果,符合一定的逻辑规范。从表达目的出发,安排好文章的语句和段落,使得它们之间体现出合理的逻辑关系。
  (五)鲜明性
  申论文章语言必须论点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贬判断必须干脆,必须让阅卷者非常清楚应试者的思想倾向性。
  三、申论写作的易犯错误
  (一)语不合体
  语不合体,就是不合申论文体。申论的概括说明的部分以说明为主,而且概括的是问题,不是事实材料,而有的应试者却以叙述语言为主,把事实材料略述一遍;在申论的第二部分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时,有的应试者没有按照题目所设定的虚拟身份,而是说一些外行话,说一些与身份不切合的话语,当然语不合体;至于第三部分有的应试者则不是写成评论,而是抛却材料,写成了随笔,文不合体。
  (二)言不及义
  言不及义,就是说一些应试者虽然说了很多话,但是没有说到节骨眼上,没有说到要害处。虽然我们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由于其语言驾驭能力比较低,不能一语中的。
  (三)遣词造句能力差
  有的应试者基本功不扎实,造句能力差,措辞不当,词不达意。
  (四)语言啰唆
  本来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明白,但是有些应试者却翻来覆去地说。
  (五)缺乏过渡
  我们再看下面的实例:
  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在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十分重要。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不注意环境保护,发生了汞污染;三是我国此时应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问题是这三段意思之间缺乏必要的交代与过渡,比如,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日本60年代是否有相似之处?我们对日本所走的弯路是否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没有作必要的交代与说明,所以使得其意思之间不够连贯,断续跳跃。
  (六)标点不当
  标点使用不当的问题比比皆是。请看下面的一段:
  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一定就是对他意义重大的东西,让他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求而不得,或者将他已经获得的东西一举剥夺,都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和最致命的惩罚。靠名声吃饭的人,社会一般不便像警察监视在押嫌疑犯那样对他们施以严密的监控。而更多地寄希望于他们洁身自好、严于自律,所谓位我上者辽阔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所以,一旦他们放松了道德自律,做出了有损自身名誉、辜负社会信任的事情,就理应受到比常人更严苛的惩处,以此增加他们道德违规的成本,促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惜自己的职业声望。
  “……那样对他们施以严密的监控。”这个句号应该为逗号,才能与“而更多地寄希望于……”相联系得上;“……位我上者辽阔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句话是引用康德的话,应该加上引号。
  (七)其他问题
  其他还有语言不够平易近人、不够生动形象等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再赘述。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好农民家园,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全体农民各展其能、多样化发展。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院校主动拓展为农服务的渠道和方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供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很明显,这段文字材料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因而下面的内容都应该围绕这句话来说明。然而,下面的内容条理不够清晰,时而讲教育问题,时而又说推进学校参与农村建设等,逻辑关系不够明朗。
  【案例二】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只能无奈放弃;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等等。
  由此,我提出一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保证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还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这同样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还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农民工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其子女在所在地上学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这段材料主要是说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难的问题,材料中分析了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一些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一些建议。然而,作者没有分条列出,而是一整段写了下来,这样就显得没有条理。阅卷老师看应试者试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试者将内容分条列出则能够使阅卷老师尽快找到答分点,从而保证尽可能不丢分,同时还能给老师留下卷面整洁、有条理的好印象,对取得高分同样有很大帮助。
  【案例三】
  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铺路架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却就业困难,而很多用人单位又难以找到适用人才,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体制、人才供需结构、毕业生就业取向等方面的矛盾。
  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多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渐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扩招后,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同时,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知识,自身定位偏离社会实际需求。部分用人单位追求人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考虑,也不愿接收未经实践锻炼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前提下,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多数人认为,改革教育体制、改善人才结构,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各级政府可以有所作为。
  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得以解决。
  政府可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见习基地,帮助高校毕业生消除由于初次就业产生的恐慌心理,逐步适应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帮助高校毕业生在工作见习中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强化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熟悉职业规范,提高职业素养,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政府在高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降低用人单位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强用人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本身也是用人单位,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选择留用合适的毕业生。高校学生也是社会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建立实习基地,能提高人才利用率,节省社会成本。
  政府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扶持政策。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政府应出台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工商行政登记免收费用、减免税收等政策。这样,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就能实现自主就业,实实在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以此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实现就业机会的真正平等。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取决于对待该问题的决心,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一定能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这是一篇典型的政论文章,文章就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很强,观点鲜明,结构完整,是一篇比较好的申论文章。
  【案例四】
  拉动内需从保障民生做起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危害程度大,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许多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经受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具体措施,中心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当前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这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非常必要。但是在我国居民储蓄额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老百姓却仍然不敢消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上“太贵”的东西越来越多: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难;教育收费太高,加上就业困难,有的家庭选择让孩子放弃高考;医院看病费用高,平价医院一时还解决不了看病贵问题……
  目前我国国内有较高的储蓄率,消费市场也存在巨大潜力,比如,城乡居民对改善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比较强劲,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国家应该调整宏观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历史欠账,加快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大事、实事。具体建设项目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等;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行改造等;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则会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民生,坚持扩大内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能长期保持强劲。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观点鲜明,将拉动内需与保障民生切实结合起来。文章内容不仅与当前的主流提法相一致,而且将经济问题自然而然地上升到民生的高度,颇有见地,是一篇不错的申论文章。
  五、申论写作的侧重点
  从上述分析来看,申论对语言的考查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体是否合适
  语体,指的是考生在长期的文章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处理模式及表达方式。分析语体是否合适,考查的主要是考生所用的语言、文字、表述方式是否符合申论的要求。申论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不能脱离正常文章写作的基础,但也不能完全相同,申论文章不看重考生的个性张扬,而看重其对题目的把握及分析力度。因此,申论的语体就是要求用平实、确凿的语言,根据材料提供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议论文,更不是抒情散文。
  (二)语义是否明确
  语义,指的是语言所表达出的内容及含义。分析语义是否明确,考查的是考生所用的语言、文字是否能够切实表达出考生的思想、意图。有的考生虽然能够理解题意,并能想出解决方案,但是不知道如何用适当的词汇将想法表述出来,虽然写了很多文字,却不能点中问题症结。他们所用的词语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模棱两可,造成章节、段落思想的脱节,这不但影响了他们在申论科目考试中的发挥,也不利于其正常工作、生活及发展。因此,考生一定培养清晰、明确的语义表述方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平时积累足够丰富的相关词汇及语句、句式范文,多做练习,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
  (三)表述是否简练
  表述简练,指的是能够用最少的语言、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书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部分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光开头就已经用了大半的篇幅,且其中大部分语句都与中心思想脱节,属于冗余的铺垫。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字写了一大堆,内容却不能全部表述,同时,由于已经占用了过多的字符空间,对于后续的内容只能进行压缩、再压缩,文章变得虎头蛇尾。要解决语言的啰唆、繁复的问题,首先就要从思维上解放自己,纠正文字越多、文章越好的错误思想,平时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要养成直指题意的习惯。
  (四)段落衔接是否自然
  段落衔接,指的是文章书写过程中,各部分文字之间的链接与过渡问题。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把每部分内容讲解清楚,但整篇文章却缺乏连贯性、逻辑性,读起来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造成衔接不畅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缺少必要的过渡性语言描述、没有思考过程中前因后果的简要交代、思维跳跃性强等等。段落衔接问题考核的就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申论的语言表述一定要有逻辑性,段落的表述要有前后照应性。申论文章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各段落间的联系。要解决这一问题,考生可以多参考其他文章在文字、章节过渡部分是如何描述的,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性。
  (五)语言是否规范
  语言规范,指的是考核文章撰写过程中是否用标准语言,有没有用俗语、方言,标点符号运用是否准确。部分考生在撰写申论文章过程中过多地使用方言、俗语,或是文字生僻拗口,这都破坏了申论文章公文化却又大众化的属性。同时,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注重细节,长篇连用的逗号或是顶格书写标点符号等等。这些都是小的细节问题,但也是申论语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要因为小的毛病影响了考分大问题。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