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节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申论测查方式
  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科目因招考单位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地方《申论》科目单独考查,有的地方则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申论卷中的写作论证题)合为一卷综合考查。我们将单独考查的《申论》称为标准申论试卷,而穿插在一张综合试卷中进行考查的写作题,由于给定资料比较少,我们称之为材料写作。
  一、浙江省部分地区事业单位考试测查科目汇总
  考试科目杭州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拱墅区《综合基础知识》  江干区《公共基础知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萧山区《综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余杭区报考教育、卫生系统和广播电视台的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Ⅱ》+《专业知识》;报考其他事业单位的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Ⅰ》+《申论》  桐庐县《公共基础知识与写作》 淳安县《综合基础知识和写作》宁波市江北区《综合基础知识和作文》 慈溪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奉化市《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写作》  宁海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温州市洞头县文秘、旅游管理和专业不限的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其中综合基础知识占50%,下同)和《申论》两科,其他专业(职位)的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专业知识》两科  永嘉县《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瓯海区 《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知识》两科  文成县《综合基础知识及写作》(综合基础知识占60%,写作占40%)  苍南县《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嘉兴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桐乡市《综合基础知识》《申论》  海盐县卫生系统卫生技术职位及县计生指导站妇幼医生职位笔试科目为各相关专业知识,卫生系统非卫生技术职位以及其他招考职位笔试科目均为《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绍兴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诸暨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上虞市《申论》《综合基础知识》(续表)金华市婺城区其中限专业职位考《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门科目;不限专业职位考《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门科目  义乌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  东阳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永康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 武义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衢州市常山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  龙游县《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舟山市普陀区《综合基础知识》《申论》  岱山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台州市黄岩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  台州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三门县报考县新闻中心、县人民医院文秘岗位的,笔试内容为新闻写作2篇,每篇占分各50%。报考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岗位的,笔试内容为新闻写作2篇,其中一篇为文字稿,占分30%,另一篇为电视播出稿,占分70%;播出稿内容要求从现场采访开始到摄像、撰稿、图像剪辑、制作合成结束(播出稿考试时间另行通知)。报考其他岗位的,笔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每科占分各50%  天台县《申论》《综合基础知识》  仙居县《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丽水市莲都区综合类岗位笔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和《申论》两门;专业类岗位笔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门  龙泉市《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松阳县综合类岗位笔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和《申论》两门;教育类和卫生类岗位笔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门  云和县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含综合基础知识)和《申论》《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含综合基础知识)和《申论》两门,卫生系统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含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门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申论是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测查科目,其中标准申论考试在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材料写作也占有一定比例。
  二、标准申论考试
  标准申论试卷的出题形式比较规范,也比较固定,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1)注意事项部分。主要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限,并提出指导性建议。(2)给定资料部分。给出申论考试考查的主题,是考生答题的依据。(3)作答要求部分。即申论考试所考查的题目。下面我们来详细地讲解一下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的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
  (一)标准申论的给定资料
  申论给定资料一般由几个或者十几个小材料组成,在字数方面,一般国考较之地方公务员考试要多,为8000字左右,地方公务员考试给定资料则是5000至6000字居多,相比之下事业单位申论考试给定资料字数最少,为4000字左右。
  由这些小材料所组成的申论给定材料并不能称为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文章,因为它没有明显的结构和章法,上则材料与下则材料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看起来就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材料的随意堆积、拼凑。同样,单独的每个小材料也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些材料都是从某篇文章某一文献中摘抄出来的文字片段、数据或图表,它们或陈述事实,或罗列现象,或介绍观点,各不相同。但是透过这些杂乱无章的排列顺序、这些不完整的片段的堆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这些材料的共性,那就是这些小材料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现象或事件展开叙述的。
  申论给定材料是考生作答的基本依据,不管是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的答案,还是写作论证题的答案都是通过分析给定材料引申得来的。在考试中考生不能脱离给定材料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作答,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的考生成绩往往是很不理想的。考生要明白,题目都是根据给定材料设置的,因此答案均间接地隐含在材料中,只要考生读懂、读透材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给定材料中蕴含着有利于作答的丰富信息:
  1.材料中蕴含的主题或存在的问题
  申论材料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设置的,也就是说给定的文字材料或是图表材料都是为了阐述一个问题,这在各地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中均无例外。事业单位考试给定材料的主题一般比较浅显,考生通过通读,一般都能把握材料所要反映的主题,但是随着近年来考试激烈程度的增加,申论考试给定材料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这就给考生确定主题带来了难度。如2009年的国考申论给定材料就颠覆了以往一个主题的固定模式,同时考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两个问题。但是不管反映几个主题,只要仔细阅读材料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材料中蕴含着出题者想要反映的问题。一般来说,问题的表现在材料中反映得都比较明显,考生仅通过表面阅读即可归纳出问题所在。
  2.材料中蕴含问题存在的原因、影响、危害、作用
  问题存在的原因、影响、危害、作用一般来说都是多方面的,材料对这些问题的描述不可能都集中在一处,通常都是分散在材料的各个角落,需要考生细心归纳总结。在材料中寻找问题存在原因的相关信息点时,要注意透过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3.材料中蕴含着需要考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给定材料一般对对策的叙述较少,而且也并不像反映主题或主要问题那样浅显。考生在给定材料中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要重视这样一些词语或句子。如“××部门采取了××措施”,“制订了××法规”,“实施了××制度”,“组织××活动”,“××认为应采取××”等类似的语句。还有一些对策是不直接在材料中反映的,但是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便可提出对策。如,2006年某地申论考试反映的问题是乘车不让座的问题,原因在材料中已经给出,即公众道德素质低,那么解决乘车不让座问题的对策便可针对提高公众道德素质来提。
  给定材料中虽然蕴含着这么多有利于考生作答的信息,但也并不是每个材料都是有用的,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辨别材料,有轻有重,有详有略地阅读。我们通常把申论材料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依据型材料
  这类材料直接反映作答要求中需要考生总结概括的问题及其原因、影响、危害、作用等。考生在作答时可以对材料中反映的这些有用信息点进行整理概括,采用抽象概括与直接摘抄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答案。如2008年北京市申论考试中的材料10便是直接依据型材料。这段材料介绍了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解决我国行业自律问题的一些对策。这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要精读。
  2.间接参考型材料
  这些材料不直接反映作答要求中的考查要点,但是却间接影射答案要点,或是对考生作答有所帮助。这些材料需要考生经过分析后才能得出答案。如2008年北京市申论考试中的材料1,它介绍了行业协会的定义及其行动方式和范围,在全部给定材料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考生通过阅读这则材料,可以建立对行业协会组织的基本概念。这也是认识行业组织问题及其可能发挥的作用、作答各项试题的基础。这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也要精读。
  3.干扰型材料
  随着考生数量和考试激烈程度的增加,申论考试不得不增加难度,而这类材料就是出题者为了干扰考生的判断,提高试题的难度而专门设置的阅读障碍。近年来这些干扰型材料的出现频率和材料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如,2008年某市申论给定材料的干扰材料就占到三分之一(材料5、7、11、12、13、14都是干扰型材料),考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旦意识到某段材料为干扰材料,应马上停止阅读,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答题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材料中去。
  (二)标准申论的作答要求
  浙江事业单位标准申论试卷的作答要求一般由三道大题组成,常见题目大致分为四种,现归纳如下: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整理、归纳、概括。一般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背景资料的主题。
  第二,对文中所反映的某种现象、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字数一般在200—400字。
  第三,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字数一般为300—400字。
  第四,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这部分内容要求800—1200字,自拟标题或按给定标题进行论述,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本书第二章对这四类题型的具体特点和解题方法进行了详解,本节不再赘述。
  三、综合考查中的材料写作
  部分地区仅以《公共基础知识与写作》或《综合基础知识和写作》作为考查科目,实际上这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公共基础知识》与《申论》三合一的考查形式。由于作答时间的限制,在《公共基础知识与写作》或《综合基础知识和写作》试卷中,《申论》科目被浓缩为给出小段材料的写作题,以一道题或两道题的考查形式居多。
  (一)材料写作的给定资料
  1.寓言类
  即给定资料为一则能够体现一定的人生哲理的简短的寓言故事,要求考生根据寓言故事的启发写一篇议论文。这种给定资料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并不多见,考生简单了解即可。
  【示例】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一)》试卷(节选):
  第三部分主观题
  ……
  二、写作题(30分)
  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之后,有两个农夫上街寻找食物。两人中一个聪明,一个愚蠢。他们一起来到城里被火烧毁的地区,发现一些烧焦的羊毛,说“这些羊毛有用”,便一人一包背在身上。
  路上,他们看见街上有许多布匹,聪明的农夫便扔掉羊毛,捆一捆背在肩上。愚蠢的农夫说:“为啥要扔掉羊毛?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他一点布也没拿。
  他们往前走,看见一些扔在街上的衣服,聪明的农夫又把布扔掉,拾起衣服。愚蠢的农夫说:“我为啥要把羊毛扔掉呢?已经把它捆得好好的,又扎得牢牢的。”
  继续往前走,看见扔在地上的一些银餐具。聪明的农夫把衣服扔了,尽可能把银器收拾好带走,但愚蠢的农夫还是不肯丢弃他的羊毛,因为“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再往前走,他们看见路上有金子。聪明的农夫扔掉银器,拾起金子。但愚蠢的农夫却说:“羊毛已经捆得好好的,扎得牢牢的了。”
  回家的路上,下雨了,羊毛淋个湿透,愚蠢的农夫只好把羊毛全扔掉,两手空空回家;聪明的农夫却因得到金子富裕起来。
  2.社会热点类
  事业单位社会热点类给定资料较标准申论试卷的给定资料字数要少,也更容易理解,可以说是标准申论试卷给定资料的“浓缩版”。“浓缩版”的给定资料删除了重复材料和干扰材料,只保留反映问题实质的材料,这就大大减小了考生阅读的难度。
  【示例】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二)》试卷(节选):
  第二部分综合基础知识
  ……
  九、写作题(30分)
  资料:
  “其实教育部在2002年就已经提出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的扩招依然如火如荼。”在5月14日召开的一个有关大学精神的研讨会上,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把话题引到了不久前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会议当时作出决定,要适当控制中国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对此,专家们一方面期待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轨道,可同时他们又对目前仍未得到控制的扩招形势担忧。
  2002年之后的扩招,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学校。据中央教科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介绍,教育部最初提出,“要大扩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数翻一番。”实际上,在经历了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大规模扩招之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2.4倍。在200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但之后几年高等学校大幅扩招之势仍未能停止,他提供了以下一组数据:在2001年实际招生26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5万人,但当年实际招生320万人。在2002年实际招生32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3年招生335万人,但当年实际招生382万人。在2003年实际招生382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4年招生400万人,但实际招生人数达到420多万人。
  有些地区和学校在条件准备不足、心理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招生,引发了四方面的矛盾。一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有些学校扩招后师资、校舍、设备满足不了需求;二是规模与投入的矛盾,有些学校在经费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扩招,盲目贷款征地、造房、欠债很多;三是规模与就业的矛盾,扩招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相应的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学校、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不少地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四是规模与结构的矛盾,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并不算多,从总体而言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有些专业人才紧缺,但有些专业人才饱和,出现了结构性失调,扩招时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的论证。
  专家们把这种“积极性”归结为三点:首先是近几年,某些地方政府把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列为地方发展的重点规划,李志仁说,不少地区的官员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希望在短时间内,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拉动一座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万人大学”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往往有着“群众基础”,特别在一些高教规模较小的人口大省,学生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政府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急剧扩张。此外,由于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高校的发展平台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许多高等学校对于扩招有着天然的热情,杨东平认为,最典型的就是学院升格为大学,比如扩招后大量涌现的××邮电大学、××外国语大学、××交通大学……一些学院为了冠上大学之名,盲目增加了学科门类,就出现了“不管工科、理科院校,都有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的怪现象”。
  目前,很多省属高校生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在扩招以前是七千元左右,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三千元,这个成本跟发达地区高中生培养成本差不多。在既不允许高收费,政府也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巨额投入的情况下,高校的这种扩张必然是难以为继的,教育质量就更加无法保证。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 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扩招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文革结束后恢复法律院系招生时,只有四所政法院校和北大、复旦等少数名牌大学的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生人数远远无法满足中国法制建设的需要。但今天,中国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法律系,甚至连纺织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偏远省份的地方专科学院也都开办了法学院。如今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连上海这种对法律人才有着很高需求的大城市,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找工作,不仅公检法一职难求(即使进区县级公检法机关,也都必须是硕士毕业生以上),而且其他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与法律有关的职位也都已满足。
  对于大学扩招,有其有利的一面: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但是扩招应是理性化的扩招,不应是情绪化的扩招,也不应是失控的扩招。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材料写作的作答要求
  材料写作的作答要求与标准申论试卷最后一题的作答要求相同,多为议论文写作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例如:“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述严密有条理,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