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章中学教育
  命 题 架 构
  中学教育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中学教育的性质
  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中学教育的目的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中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考 情 追 踪
  近年来,本章内容的考点集中在: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目的概述;我国中学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章考查的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外,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
  中学教育的性质问题是中学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而且也关系到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具体方面。
  首先,我国的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中学教育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基本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中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布局也逐渐趋向合理。中学的办学体制逐渐完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师范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中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中学教育在学制改革、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次,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而为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奠定中等科学文化的基础。就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会在课程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中学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基础性,从而为学生将来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因此,普通中学要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而不是培养专业劳动者或某种技术工人。
  再次,中学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要履行的义务。
  二、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由于中学教育包括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阶段,而义务教育只包括小学和初中总共九年的教育,因此这里实际上指的是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初中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教育培养的大批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教育能为工农商各行各业劳动者奠定普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然而,初中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后面的一个阶段,因此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在深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初中教育具有更加突出、明显的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初中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他们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快,身体、智力发展迅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大,兼具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性和成熟性的特征。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复杂、心理冲突的阶段。特别是初中二年级,这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初中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初中教育办得好,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多以选择题、论述题形式出现)。
  第二节中学教育的目的
  一、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基础性
  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说,中学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为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性
  一方面,中学教育的全面性是指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中学教育的全面性是指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身体发展、思想道德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途径。
  (三)义务性
  中学教育阶段中的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少年都要接受初中基础教育,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行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普通教育。义务教育是全体国民的基础教育,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而且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准,而中学教育则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人才的基础工程。
  二、中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广义上来说,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期望,即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学教育目标及任务
  1.中学教育目标。中学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具备中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公民。总之,中学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公民,他们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具有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掌握中等程度的科学文化,具有良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它属于比较初步的基础教育。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还不高,他们还处在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在德育方面,初中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习惯;在智育方面,应重点促进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系统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艺术和体育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发育期,教师要善于从正面引导,让学生打好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的基础。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讲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发展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2.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中学教育担负着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的任务,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教育还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具有为培养高级人才打好基础的作用。因此,中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中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的基础。
  三、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含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既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
  素质教育是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道路转变和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前进需要的历史背景下,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素质”一词原来是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即遗传素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已扩展成一个含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素质,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基础。身体素质教育,是指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智育的方向。
  (二)智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活动。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智育的任务主要包括:(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三)体育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体育的任务主要包括:(1)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体育的组织形式:(1)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2)早操、课间操;(3)课外体育锻炼;(4)运动队训练;(5)运动竞赛。
  (四)美育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美育的实施途径:(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五)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劳动教育的途径:(1)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2)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教育。
  综上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各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五、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的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了解择业的常识。
  初中教育既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教育者和全社会都要十分关注初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初中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1.德育方面: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道德品质,具有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帮助学生在初中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拓宽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志趣和特长,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体育方面: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和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从事生活、生产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教育方面:教育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技能。
  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将达到基本成熟。高中教育是学生立志择业,为走向生活、走向独立做准备的时期,培养目标要体现这些特点。
  上述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中学教育在不同阶段培养人的不同要求。
  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目标任务、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形式出现);教育目的、素质教育(多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需重点识记)。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了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制日趋复杂化,并在逐步完善。符合国情的、科学的学制,既要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服务,又要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普通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培养,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下,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良,采取了“废科举、兴学堂”的措施。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需要 21年,至通儒院需要26年。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了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
  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其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如群众教育的形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3.依靠群众办学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较快的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解放初期,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学制:一种是老解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原来实行的学制。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已成为必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学制为:
  (1)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
  (2)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以7岁为标准。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3)中等教育: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3—4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3—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2—4年。
  (4)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3—5年。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2年以上。
  (5)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吸收了解放前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学制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借口“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大肆破坏学制。他们毫无根据地把中学学制大加缩短,初、高中都缩短为两年;盲目发展普通中学、砍杀农业中学和各种中专、技工学校,从而使两者的比例完全失调;全部撤销函授教育、职工教育和业余大学教育机关,剥夺了职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机会;停办财经、管理、政法等院校、系科和专业,使人才培养的比例完全失调。这样,解放后逐步改革、完善的新学制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各级各类学校初步得到了整顿恢复:延长了中学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了许多院校、科系、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制度;恢复和发展了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等,从而使我国的学制系统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和合理化的轨道。
  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6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7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或6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年(有的地区为6年)。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基础。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等专业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3—4年,技工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2—3年。
  (4)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三、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从而使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掩埋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刺激了现代学校不断建立和发展。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学校具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的阶级性与古代学制的阶级性在其表现上有所不同。古代学制的阶级性体现在“等级学校”上,即古代的学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现代学制则以“阶级学校”代替了“等级学校”,这是现代学制的一种进步。现代学制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校层次结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使学制逐步科学化。现代学制的生产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要求,学制便有了生产性的特点。现代学制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不再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制就必须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社会的文明发源于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19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存在差异,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学制。
  1.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但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致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学制(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题形式出现,重点识记);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了解即可);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真 题 1+1
  1.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解析】 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解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解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学制具体规定着()。
  A. 学校的性质B. 学校的任务
  C. 入学条件D. 修业年限
  E. 学校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E。本题是对学制概念的考查。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5.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案要点】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案 例 评 析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应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评析】 这段话指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即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应试教育。学生已经成为读书的机器,而失去本身拥有的天赋、失去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各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素质教育就是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道路转变和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前进需要的历史背景下,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要想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
  名师同步陪练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素质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
  1.双轨制在()表现得非常典型。
  A. 美国 B.  英国
  C.  苏联 D.  中国
  2.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 教育的方向B.  教育为谁服务
  C.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D.  教育怎样培养人
  3.我国于()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 1984B. 1986C. 1988D. 1990
  4.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是在()时期。
  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
  5.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B. 政治经济制度
  C. 传统文化D. 科学技术
  三、填空题
  1.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2.当前存在的学制主要有、、三种形态。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和。
  4.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是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
  四、论述题
  我国教育目的实施策略。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期望,即期望通过教育,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2.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2.C[解析] 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教育目的回答的是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问题。
  3.B[解析] 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证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4.C[解析]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故“普及教育”口号的提出,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
  5.B[解析] 人类社会里,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从而可以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就可以代表本阶级意志制定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目的,分配教育经费,规定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等,享有任命、聘用教师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利,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三、填空题
  1.癸卯学制
  2.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3.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解析] 本题是对学校文化定义的考查。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教育[解析]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继承和积累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并对其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知识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的科学知识传递给新的一代,使他们有所发现和创新,并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实施策略包括:(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互相代替,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固然需要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加以很好的把握,即要以教育目的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并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