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一篇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 第二章中学教育
  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功能
  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 第五章中学教学
   第六章中学课程
   第七章中学德育
  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 第九章中学课外活动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命 题 架 构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考 情 追 踪
  本章是教育学的综述部分,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对本章内容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知识点琐碎,主要考查考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重要考点有: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生应多做练习,以求熟练准确掌握、运用考点。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具体来说,包括四种教育形式。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它是在固定的场所有目的、按计划进行的,或面向班级整体施教,或进行小组个别施教。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它既不在学校中进行,又不系统讲授,也不提供学习内容,而是在工作与生活现场通过示范、模仿、交往、接触、传递信息和经验等进行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这是指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就成了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试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二是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可以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自由和幸福,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指出:功能是客观的,既可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负向的阻碍作用。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默顿指出,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可见,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按照默顿这一思想,教育功能也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
  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他提出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于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2)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占据思想文化方面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四书》、《五经》不仅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他们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其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而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实现,把青少年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思潮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并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其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4)教育的多元化
  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规定性太多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将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教育技术上的重大变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复习时,应重点识记一些主要概念: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以及教育的多元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都属于这类现象。当然,有些教育现象既是教育社会现象,又是教育认识现象,如制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等。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前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包括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在教育中,由于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教育规律的具体方面或内容也是非常复杂的。只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才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一)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过去曾有人把教育学编成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宣传用书,把科学和政策看作一样的东西;更有甚者,视科学为政策的“仆人”,这是不对的。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所以,两者不能等同。当然,两者也有联系,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且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二)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科学理论的。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庞大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许多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学论、德育论、美育论、劳动教育论、学校卫生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基本的、一般的问题,是从总体上分析教育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学好了教育学,可以为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大量的教育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思想等掺杂在一起,其自身理论还不够成熟。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他非常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墨翟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指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而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欲望。柏拉图据此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他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艺复兴期间,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该书在他去世后的1632年得以出版。一般认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夸美纽斯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徳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徳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洛克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其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克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局限,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给予十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其后,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它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人类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本质上揭示了教育与社会本质关系之间的联系、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强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社会阶级偏见,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渐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了《教育学》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其基本结构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相一致,都是“目的—方法论”式的。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以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处理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处理学校与教师关系时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时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它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而忽视了他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本书在1951年被翻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的精神指导下,教育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对教育基本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认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验,为教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国外一些新的教育成果,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赞科夫等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学的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世界格局呈现多元化。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以及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同样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面临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远大社会理想、富有创造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重点掌握教育学思想:孔子、墨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洛克、裴斯泰洛齐、杜威、赫尔巴特等人的教育思想,儒家《学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本节考点属识记类,应重点掌握。
  真 题 1+1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学记》B. 《论语》
  C. 《大教学论》D. 《普通教育学》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的发展”,考生要准确识记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及其人物。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2.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
  A. 应用学科B. 新兴学科C. 基础学科D. 边缘学科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C。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教育学是基础学科。其研究任务就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3.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 赫尔巴特B. 卢梭
  C. 洛克D. 杜威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在西方教育史上,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4.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的出版。
  【解析】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大教学论》,该书在他去世后的1632年得以出版。一般认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案 例 评 析
  初一某班老师收到了几个学生联名书写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都已十三四岁,已经长大了,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在这个年龄都很有主见了。可是,在您眼里,我们还是一群小孩子,您总想时刻保护我们、监督我们,规定我们这么做,不让我们那么做。可是老师,您是否想过:我们现在不开始尝试做一些事,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我们多么希望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组织班、团(队)活动,让我们在各种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会培养我们的能力、磨炼我们的意志、增长我们社会生活的经验,将来立身社会,就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即使摔跤了,也不会垂头丧气,失去斗志……”
  如果是你,读了这封学生的来信,你想到了教育中的哪些问题,从中得到了何种启示?
  【评析】 这封信代表了很多即将走向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声。他们反对保姆式的教育,要求“松绑”,希望有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他们要做主人,要求老师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而且还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并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始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全部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终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育中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主动、自觉的活动,别人不能代替。学生希望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的愿望,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保罗·朗格朗 B.  罗杰斯
  C.  索尔蒂斯 D.  布鲁纳
  2.1916年出版的(),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A. 《我的教育信条》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学校与社会》 D.  《人的问题》
  3.《教育漫话》的作者是()。
  A. 培根 B. 洛克C. 杜威 D. 艾宾浩斯
  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孟禄 B.  华生
  C.  沛西·能 D.  马克思
  5.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 泛爱 B.  泛智C.  泛美 D.  泛德
  6.洛克在其教育著作()中提倡“绅士教育”。
  A. 《爱弥儿》 B.  《大教学论》
  C.  《教育片论》 D.  《普通教育学》
  7.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 四书五经B. 六艺
  C. 自然科学D. 生产技能
  二、填空题
  1.关于教育的起源,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记载他言论的《》一书中。
  3.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4.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三、辨析题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教育现象。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2.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杜威著作的成书时间,《民主主义与教育》也是杜威最著名的代表作。
  3.B[解析] 《教育漫话》又名《教育片论》,是洛克的代表作。
  4.C[解析]  沛西·能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孟禄和马克思分别为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5.B[解析] 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6.C[解析] 洛克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绅士,其代表作《教育片论》(《教育漫话》)即是对此的论述。
  7.B[解析]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
  二、填空题
  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解析] 本题是对教育起源的考查。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论语[解析] 《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记述非常广泛,它对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阐述。
  3.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解析] 本题是对现代教育尤其是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的考查。
  4.培养人[解析] 略
  5.学校[解析] 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三、辨析题
  [答案要点] 观点不确切。教育研究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但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被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潜在的探索研究价值。而有些教育现象是偶然的、个别发生的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因而不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