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经济

国考面试热点:“裸条借贷”打了谁的脸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一个多月前,手头紧张的广西某高校大学生王伊尝试了网络贷款。在一个名为“大学生贷款”的QQ群中,拿自己的裸照和视频做抵押,向该群群主贷款5000元,月利息为27%。事后,随着“裸条”借贷风波渐起,她的心情也开始难以平静。(12月6日人民网)

近日,网上流出10G大小的女大学生借款裸条,167名女大学生手持身份证的裸照及视频被公开,舆论一片哗然,校园借贷中介平台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千夫所指的借贷宝已声明从未参与过此类“裸贷”,是否担责确需法律进一步认定,但“裸贷”风波反映出的网络借贷乱象,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人民网支羽生:以裸照为抵押,拿身体换金钱,这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为什么却在崇尚知识的校园中频频发生?借钱者的个人主观因素首当其冲,人们虽哀其不幸,却也怒其不争。繁荣的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的个性解放,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消费作为生活意义的全部。不购物就心慌、不花钱就手痒,是许多年轻人日常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收入来源单一,如生活费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就只能走上借钱的道路。这恰恰为高利贷、裸贷等不法行为提供了绝佳的生存土壤。

然而更骇人的是,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加速了恶果的成熟。借贷双方全程不见面,在线签订协议、完成抵押、还取贷款;平台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做中间人,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赚取利差;交88元就可以进入逾期裸条福利群,照片视频随便下载……大大小小的网络贷款平台,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仅潜藏信息安全隐患,更颠覆了传统的信用模式,建立起资金流动的广阔渠道,重新塑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产生新的违规违法灰色产业链。也因此,互联网构筑的借贷行业新业态,冲击着传统法律规范和监管模式的有效性。互联网借贷平台该不该承担筛查用户的责任?日常监管,银监会、网信办、工商局该如何分工配合?平台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和信用数据该如何保护和利用?一道道亟待解答的难题正摆在我们面前。

此种背景下,要想遏制网络借贷平台的“野蛮生长”,必须“三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年轻人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在拜物主义的浪潮中发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守住宝贵的人格尊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无论是建章立制还是日常监管,决策者都应当培养互联网思维,把握新事物的性质、发展轨迹和内部结构,回应现实需求,解决真实问题,对各类社会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惩不贷。此外,受害人要用法律保护自己,警方更要及时查处严打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正调查“裸贷”的江苏警方表示,债主使用裸照、不雅视频逼迫还款的行为,已经涉嫌敲诈勒索。如能查实相关犯罪行为,对涉事人员要一网打尽、从重惩处。

必须承认,网络借贷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然而,借贷平台的“野蛮生长”也会快速耗尽社会的宽容与期待,破坏已具雏形的信用体系,甚至像“裸贷”一样,通过将女性身体商品化,瓦解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扭曲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严重的,那些正在也可能利用“裸贷”产生的“肉偿”、“卖淫还钱”、“吸毒”、“艾滋病传播”等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失控,就会极大的摧毁肉体和生命、摧毁家庭、破坏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在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对时代的慷慨馈赠之时,也必须对存在于其中的社会风险保持警惕,更要“未雨绸缪”做好制度防范,监管也应及时出手、依法打击。

@荆楚网唐琴:校园贷事件持续发酵,它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沉重压力,同时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一时间,“校园贷”成为众矢之的。有人提出要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也有不少人认为,政府干脆取缔校园贷,这就有点因噎废食的意味了。对校园贷中的合法金融产品,取缔于法无据。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出了问题首先要去解决问题,岂可“一刀切”全盘否定?

校园贷并无原罪。校园贷小额、便捷的特点吸引了不少有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如果规范运营,校园贷的风险完全是可控的。但是,扭曲的校园贷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校园贷平台经营不规范、不合法,走上了变相的高利贷道路。借贷宝“裸条”事件中,裸条“之所以可以成为抵押物,是基于借贷宝平台的模式。平台不参与借贷人之间的金融交易和风险控制。不少女学生被要求以裸照做抵押,但因借款周利息高达30%,债务越积越多,一些无力偿还的女学生被逼提供性服务以偿还债务。二是部分借贷的大学生无自控能力,贷款数额越来越大,无力偿还。比如上半年媒体广泛报道的河南大学生郑德辛跳楼事件,郑德辛因迷恋赌球深陷校园贷,背负巨额债务,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借贷近60万元,最终无力偿还而自杀。问题的根本不在校园贷本身。刀能杀人,但责任不在刀,而在持刀的人。

由此,对于”校园贷“问题,加强监管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的不合法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借贷平台要合法、诚信经营,提高借贷门槛,尤其是强化借贷平台的审核力度,严防冒名借贷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抑制过度的虚荣心。

@新京报:人们很容易将”裸贷“当作是变质的校园贷,但不论从何种角度看,”裸贷“都是对借款人的要挟犯罪。这种行为,已超越金融法律的底线,如部分周息达离谱的30%左右,已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贷。而且裸体不是法律上的财产,不具有抵押、质押的法律效用,从合同法等角度诠释,裸贷双方法律主体地位不对等,并非是平等主体间的交易,不具备法律效应。在借款人到期无法偿本付息时,”裸贷“机构向借款人的家人、同学和其他熟人发放裸照,曝光艳照、色情报复,甚至接受”肉偿“等,已不是什么道德问题了,而是涉嫌犯罪。

其实,当前在市面上流行的校园贷,都带有和变相带有高利贷问题。盯上学生群体这类”负翁“的机构,不仅包括网贷平台,还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的高利率学生贷,以及各类违规信用卡业务。

针对扭曲的校园贷,上半年教育部曾联合银监会发出”黄牌“警示,要求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最近银监会联合14部委开始重点整治校园贷市场,对校园贷平台实施分类监管,希望推动校园贷走出野蛮成长,进入规范治理。但从目前校园贷暴露出的问题看,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

当然,更值得反思的是,扭曲的校园贷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等群体是正规金融服务未能覆盖的金融压抑群体,二是扭曲的校园贷问题牵涉到社会和市场的交易信任问题,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未能完全有效享受到政府理应提供的防护型保障等公共服务。

作为缺乏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群体,对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是鸡肋。但从金融服务角度看,这是金融服务供需错配的问题,即大学生是缺乏独立支付能力的,但也是具有可预期现金流收入的群体。针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不应该是短期的,而应是3年以上的长期金融服务和产品。

应利用不断发展的金融科技,可预期和量化大学生的未来收入流,如根据大学生借款人的学习能力等各种可能影响未来其收入流的要素,尝试搭建一个大学生就业收入流的算法和模型,探索大学生金融服务的信任机制,形成一个久期较长的分层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这一金融产品创新,政府应该积极进行鼓励和引导,可以适当给予财政支持,为这一金融产品顺利运行增加信用。

政府应依法打击各种违法校园贷,同时鼓励和引导正规金融机构基于商业逻辑,开发新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产品,替代各种违规校园贷。监管和引导双管齐下,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贷乱象。

@未来网林志伟:在她们看来,身体成为了可被交易的一部分,而迫使她们这么做的,不是难以为继的生存困境,只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时尚单品。这无异是一场精神上的自我阉割,女性不再对社会的物化标准报以批判的态度,反而转身拥抱,甚至不惜拿身体作为交易的筹码。同时,女大学生的身份也更让人惋惜,她们有机会接受着社会的高等教育,理应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充盈,对物质有着更多一份的克制和冷静。

正如近几年在各高校校园中兴起的”三七“女生节,这个在三八妇女节前一天凭空创造出的节日,是由于女大学生认为自己还不是人们口中的妇女,以此来表明自己女生的身份。”三七“女生节的兴起,正是一部分”年轻貌美“的女性对”年老色衰“的女性的变相歧视。她们忽略了女性作为整体在社会仍面临的歧视和困境,反而按照世俗的审美和判断,在内部进行了自我划地,用一个节日标榜自己还是”年轻、漂亮的女性“。

裸条借贷的女大学生,用身体换取金钱,用精神上的阉割换得一身外在的、大家喜欢的好皮囊。我们除了哀其不幸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拒绝物化的标签。拥有了YSL,不代表拥有了爱情;拥有了自己,才能拥有其他。

@法治周末史洪举: ”裸条放款“无疑也属于借贷合同,只是以裸体照片取代借条,或者作为借款担保,以公布裸照及其他隐私作为违约责任。该借贷合同显然应受民法通则及合同法调整,违反相关规定的条款应属无效。根据合同法,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条款,应属无效,且属于自始无效,对当事人均不具有约束力。

”裸条借贷“事件中,虽然借款人可能出于”内心自愿“而将裸体照片及父母、同学联系方式交给贷款人。但应强调,其一,裸体照片系不雅观内容,即便本人将自己的裸照或视频公之于众,都涉嫌侵犯公序良俗,甚至涉嫌传播淫秽物品,触犯刑法,贷款人更不能广为散布裸照。其二,虽然借款人可以授权贷款人在违约时将本人地址、电话等信息公布,但却无权替代父母、同学等作出该授权。由此,这种公布裸照及个人信息的违约条款显然没有法律效力,如果网贷平台一意孤行,轻则构成民事侵权,重则触犯刑法。

此类问题之所以屡屡出现,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消费需求强烈,爱慕虚荣,防范意识差,实则属于监管不力下部分金融企业出于逐利需求的违规放贷。多数大学生自身缺乏稳定收入,属于偿债能力较差,违约风险较大的”次贷客户“。

实践中,很少有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愿意给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早在2009年,银监会已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已满18岁者,则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那么,有什么理由许可贷款平台向在校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呢?

”互联网+贷款“不能成为”裸条借贷“等网络贷款平台违法乱纪的挡箭牌。监管部门理当积极作为,强化监管,不妨”一刀切“地禁止向大学生发放任何贷款。并严格执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筛查贷款平台的违规行为,要求平台尽到审查义务,及时屏蔽违规放贷人的信息和账号并提交公安部门。同时严厉惩戒公布裸照、散布隐私、跟踪、威胁等野蛮讨债行为,让”互联网+贷款“这一创新规范有序运营。

华图解析: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超前消费等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网贷消费也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网购平台也推出网贷服务迎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然而大学生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还将助长大学生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之风。

因而,网贷虽然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却存在着一定风险,甚至有些以裸体照片替代借条的借贷方式更是恶俗下流。尚且不说个人信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企业、商家的价值,单就”出卖“自己的身体隐私与身份信息可能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伤害与威胁,就足以让人心生警惕。现实中已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作为已是成年人,且熟悉互联网世界的大学生,应该不难明白,却为何还如此轻易就拱手让出呢?

所以,对于大学生网贷,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应该设计一套合理的大学生网贷消费系统,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而且各大互联网贷款平台也要建立一套规范、严格的放贷收贷程序,严格把关。与此同时,作为高校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开支情况加强监管,切莫对孩子任性消费的行为听之任之,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纠正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负债的消费观念。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2017国考面试热点:贫困户“不懂感恩”不如反思自己

日前,湖北巴东县广播电视台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陈行甲: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在这篇署名文章中,作者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表示,在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对此,陈行甲要求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11月9日《新京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