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经济

公务员面试热点:莫让“校园贷”毁了大学的美好生活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热点,面试热点,公务员,校园贷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期,校园贷问题频发。记者搜索发现,半年来,经媒体曝光的大学生因“校园贷”出问题的案件就有13起,涉及大学生人数500余人,涉案金额超千万元。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指出,“校园贷”贷款平台应加强风险把控。也有心理学家指出,贷款消费的理念已蔓延进高校,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于风险难以防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吴龙贵: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校园贷并无原罪。如果规范运营,校园贷的风险完全是可控的。现在的问题,一是少数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比如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郑德跳楼事件,就是因为这名同学迷恋赌球,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借贷近60万元,最终无力偿还而自杀,这和校园贷有多大的关系?刀能杀人,但责任不在刀,而在持刀的人。二是利用校园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典型的操作手法是:先成立一家皮包公司,承诺对大学生提供免费培训,约定大学生先向某指定网站贷款,再由公司分期还给学生。然而当学生贷款后,公司便宣布破产,学生只能被迫还贷。这是一种换了马甲的金融诈骗。对于“校园贷”问题,既要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前者而言,重点是提高借贷门槛,尤其是强化借贷平台的审核力度,严防冒名借贷问题。后者而言,必须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此外,仍需重申的是,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

@人民网蒋萌:一个人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谙世事到步入社会,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满足。这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就贷款而言,属于经济行为,有借必然有还。如果青年高估或根本没有评估自己的还贷能力,贸然“今天花明天的钱”,要么会将偿债包袱甩给父母,要么会令自己陷入诚信危机。换言之,就算“取缔”校园贷,初入社会的青年也会接触商业贷款,倘若缺乏风险与责任意识,栽跟头是早晚的事儿。当然,这不是说校园贷不存在问题,比如“只需身份证就能贷钱”以及不告知有高昂违约金,显然有设圈套嫌疑。不规范甚至涉嫌高利贷的校园贷,必须被规范乃至取缔。监管校园贷是一回事,学校与社会教会青年具有责任与风险意识是另一回事,需要两手抓。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学校与社会还应给予助学帮扶。

@北京青年报汪昌莲:在消费观念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中,在各类消费资讯的鼓动下,部分国人争先恐后地抛弃“以俭为德”的古训,大踏步走进“举债消费”的行列,而一些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加入了举债消费的行列。但大学生举债消费,实际上是过度消费。而“校园贷”轻易地发放贷款,很可能使理财观念薄弱的大学生陷入恶性循环,为了还钱饿肚皮,或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做出违法乱纪和轻生的事情。河南一高校学生因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而跳楼自杀,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校园贷”是新生事物,其经营行为远远比不上实体银行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甚至监管根本就没有“上线”,导致有的网贷平台目无相关法律规定,自定霸王条款,自设收费规则,在网上布设“透支陷阱”,诱使一些大学生等盲目的消费者,“奋不顾身”地往下跳。不可否认,作为网贷平台,当然希望公众都来贷款,去“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这样网贷平台可以有很大的利润。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网贷平台,更应该提醒大学生不要负债消费。网贷平台应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追求合理的利润,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规范“校园贷”,还需多方发力。首先,应建立网上信贷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放贷额度、利息标准等重要事项;同时,建立网络金融监管机构,对网络信贷平台进行实质监控,严厉打击高息及高额罚息等变相“高利贷”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再者,大学生应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慎咬网贷“苹果”,避免吞下失信“苦果”。

特别是,“校园贷”纠纷频发,倒逼高校引入风险教育。要让大学生对网贷风险有必要的经济和心理准备,在贷款消费问题上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时,在有创业意识的同时,要认识到贷款创业的不易。比如,从统计学角度看,1000个大学生贷款创业,成功的案例也仅是千分之几。而如果不成功,则对个人的心理、学业甚至家庭都会产生影响。这不仅仅有本身的素质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给的政策问题,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环境。

@荆楚网莫疾:事实上,大学生大都已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签借贷合同并承担法律责任。可中国的大学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家长在社会看来,他们完全还是孩子,需要得到大家的保护。而由于校园贷业务模式存在缺陷、风控门槛形同虚设、重复借贷难以防范、风控乱象四起等问题,涉世未深的“孩子”在众多校园贷面前,简直是到了羊入虎口的境地。于是闹剧悲剧惨剧一档档地发生,舆情一次次地点燃,民众群情激奋,认为校园贷无异于妖魔,势要把它驱逐出干净的校园。当然,激动归激动,市场的还是归市场管,“一刀切”未免太过草率。于是专家学者建议,监管必须有,同时还应加强学生金融、风险知识的教育,培养理性消费观念。但许多人不买账,接二连三的新闻事实也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大家都清楚这样的“慢工出细活”绝非一朝一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现实却刻不容缓: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征信和契约意识毫无概念,对于物质刺激却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个那个买买买,觉得“吃土剁手”又如何,哪里能比拆开包裹的那一瞬间快乐。“大力出奇迹”,“猛药除沉疴”,“对校园贷不能手软”,许多人发出自己的心声。

其实不仅国内,国外校园贷也处于“行路难”的状态。学生独立性强、拥有较强契约意识,相关规则也较完善的英美大学,校园贷也不是顺风顺水。虽然他们的校园贷主要应用与高昂的学费支出,但目前英国的校园贷坏账率大幅增加已给英国财政预算及纳税人造成了过重负担,而美国的持续增长的学生贷款总额已超过了1.2万亿,甚至出现了泡沫,引发行业人员的担忧。

校园贷给不具有固定收入的人提供贷款,这无疑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类似案例大家也不陌生。韩国2003年因广泛向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主妇和未成年人发信用卡,造成消费者债务拖欠比率飙升,曾引发“信用卡危机”;2005-2008年的中国,校园信用卡市场无序竞争,导致坏账率、睡眠率、注销率“三高”的乱象,引发监管频出手,至2009年一条禁令,此后银行基本不面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这层层困境堆在一起,乱象不丛生也难。所以不管是重庆的“八不得”还是深圳的“九项自律”,其严厉程度都为人称道、大快人心。校园贷在重重监管下,也许会重蹈信用卡的覆辙,也许不会,但只有壮士断腕般的勇气与力度,才能阻止“劣币驱逐良币”,让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长江网易磊:很多信贷公司瞄准了学生这群消费主力,便创设出多种形式的借贷模式,或与其他公司以合作的形式向学生发放贷款,从中谋取利益,或纯粹以诈骗的形式,骗取学生的钱财,使学生承受巨大的贷款压力。

笔者想,校园的学生由于缺乏较为理性的消费观念,很多时候不能正确地消费,所以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时候,而“校园贷”能够满足他们资金断链,或是满足更为虚荣的愿望,这正是这些借贷公司瞄准的所在。

因此,当我们接触“校园贷”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观念,不盲目、不跟风、不攀比,做到有计划、有打算、有安排。

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管,完善借贷机制,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华图解析: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超前消费等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网贷消费也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网购平台也推出网贷服务迎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然而大学生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还将助长大学生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之风,因此网贷市场亟待健全规则,加强监管。

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贷款在当下“触手可及”,不可避免会刺激他们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而在享受到网络贷款的好处之后,有些大学生必定会为自己的“轻率与糊涂”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现在的个别网络贷款对大学生门槛过低,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更有部分贷款存在审核不严格、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即便如此,他们在明知许多大学生缺乏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却要将其作为重点客户群,这无疑是给大学生设置好的商业陷阱。在给大学生带来短暂的便利之后,却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沼之中。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一些精神“缺钙”的大学生便会陷入“连环贷”的困境之中。

在这些事件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下的大学生缺乏自制力,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盲目追逐网络的新鲜事物,对于潜在的风险不甚了解,而且数量不在少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隐患。更应该反思教育的缺失,无论是学校亦或是家庭,对于孩子在理财方面,在消费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导致很多孩子为了一时的享受,误入网贷平台的陷阱。

为了杜绝悲剧再次发生,就要加强对投资人和借款人的双向教育,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首先,学校和家长应该把培育理性消费观念当做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消费,教会他们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值,避免消费欲望的膨胀和经济能力的对立。其次,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用理智支配消费,把理财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作为必修课,促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互联网经济不是非法之地,政府监管部门应该使校园网络贷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健全校园网络贷款的边界和规则,加强对其的市场监管,增强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考面试热点:“裸条借贷”打了谁的脸

一个多月前,手头紧张的广西某高校大学生王伊尝试了网络贷款。在一个名为“大学生贷款”的QQ群中,拿自己的裸照和视频做抵押,向该群群主贷款5000元,月利息为27%。事后,随着“裸条”借贷风波渐起,她的心情也开始难以平静。(12月6日人民网)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