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2022省考面试热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来源: 陕西分院  关键词:2022省考,面试考什么,面试包含哪几个板块,面试热点积累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背景事件】

前不久,河南封丘一中学的营养午餐,致使30多名学生上吐下泻。化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超标。有学生反映当天的饭“豆腐有点馊,烩菜有点腥”。

今年9月,河北霸州市东方金子塔学校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症状,导致100多名学生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化验分析,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试题模拟】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而校园食品安全更不容小觑,针对近日学校食堂出现的学生食用校园营养餐出现呕吐等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一、表明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持谨慎态度

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随着一些不法分子的行为浮出水面,国家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食品不规范生产的行为,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气。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不能有漏洞,除了解决社会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校园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应成为我们的监管盲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落实,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已属普遍现象,学生的饮食不仅关乎于家庭,也关乎于社会的稳定。但近期出现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容我们小觑,应谨慎对待。

二、阐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是学生除了家庭外最让人信任的地方,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若出现校园中营养餐的安全问题,则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影响社会稳定。教育乃民生之大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包含了学校能否提供让家长放心的学习环境,是否有足够的“舌尖上的安全”,尤其在我国深入城镇化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饮食是否安全健康,让家庭牵挂,更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3)影响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公信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本是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若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了校园这一片净土当中,更容易引起社会负面舆论,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丧失信心,更影响到了政府公信力。

三、分析出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第一,对采购源头监管把控不到位。采购源头是否合法合规,生产是否符合规定,直接决定着进入学校食堂的饭菜是否合格。第二,政府监管不到位。所谓的突击检查,很大程度上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未形成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学校主要负责人利益熏心,服务意识缺位。招投标中的猫腻,走关系看人情的食堂管理,校内食堂管理缺乏制度体系,欠缺对食堂、采购等环节的日常监督制度,采购标准和过程未公开透明化,食堂内厨师未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等问题突出,都反映出学校主要负责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枉顾学生生命安全与不顾,得过且过的心理问题严重,导致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四、制定合理的对策

(1)加强监管,将食品安全制度规定全面落实。第一,加强采购源头管理。对采购的蔬菜、肉品源头进行质量查验,不合格不予入库,合格食品需逐条登记,注明来源和责任人,责任落实到人。第二,对学校食堂生产环境和人员加强监管。落实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对生产过程可采用互联网+明厨明灶,将视频制作过程全公开,便于家长及社会监督,倒逼学校加强监管。

(2)学校主要负责人提高责任意识。明确落实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学校监管制度,健全追责问责机制,使食品安全有人管,有人负责。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或是未能起到监督管理的学校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规章制度起到威慑作用,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保驾护航。

(3)家校联动机制,助推校园食品安全。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同学们鉴别食品质量的能力,家长也可与学校形成联动,以身作则,对食品安全问题说不,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让学生形成食品安全意识。

(4)媒体承担起相应角色。在校园食品安全的宣传上,对不法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公正合理引导舆论,让社会各界形成重视校园食品安全的风气。加强食品安全或营养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帮助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在面对校园食品安全文体是应如何冷静,客观处理相应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思维导图】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duyujiao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2022省考面试热点:双减政策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文件,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由此启动。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