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文化

面试热点:地名修改不可“任性为之”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地名修改,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 ,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 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京华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光明日报耿银平: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之音,为地名乱象埋下了祸根。一些开发者、城市经营者消费主义倾向、功利崇拜之风渐盛,随意更改地名;还有的“崇洋媚外”,用一个干瘪、毫无内涵的洋名字,为自己撑门面、长威风。“有灵魂的城市”缺失了,城市发展千城一面、千城一景,焉能留住独立品格、历史敬畏感?而在管理层面,地名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监管困难等问题。地名乱象是对地名资源的摧残性戕害,会降低人居文明、归宿感和幸福感,也将让历史文化记忆产生无法挽回的“断裂”。

国务院出手清理整治“洋地名”,意在整顿规范,更重在进行法治和文化“唤醒”。我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名保护法规。但做好地名保护,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必须让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让法治精神转化为城市公共精神、文化信仰,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地名乱象。

@广州日报吴左琼:新旧更迭中,传统在消失,而有些新城区使用的新地名既缺乏文脉有难寻记忆,公众的认同感普遍较低,“贪大、媚洋、求怪”则是对这些新地名的很好诠释。殊不知,如此这般既不利于文化传承,也不利于地域的宣传和发展,甚至一些地方的地理和历史脉络都会因此中断或消失,曾经的故事只能默默地躺在故纸堆中。规范地名,城市发展就要充分尊重民意,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基础上还要让大家从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中“记得住乡愁”。此外,地名保护虽迫在眉睫却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步步科学合理的规划、规范,也要清理那些不符合民意也违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初衷的地名。

然而,解决地名问题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事,需要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构建既保留地域特色和文化遗产又兼顾城市建设的地名保护体系。当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那些具有古老特色、有影响力古老街区、巷道、建筑,也弥足珍贵,需要保护。避免一些城市和地方赶流行、不自信,盲目改名,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发扬,需要城市管理者们避免浮躁和媚俗,更需要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去规范。任时光飞驰,但愿那些拥有底蕴和内涵的地名不被遗忘!?

@工人日报郭振纲: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时盲目贪大、媚洋、求怪,导致“大、洋、怪、重”等地名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保护不够,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大、洋、怪、重”乱象已经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小损害。具体来说,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为了楼盘卖个好价,剑走偏锋,取洋名、怪名;一些地方对地名的文化内涵和传承重视不够,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地名管理不到位,助长了“大、洋、怪、重”乱象;一些地区在“做大城市、求高品位”的观念下,脱离本地实际,选取“大、洋、怪、重”地名,以期提升所在地区名气和影响力。地名的“大洋怪重”乱象,是认知出现偏差,管理出现偏误。

“大洋怪重”乱象,搅浑了地名的文化底色,影响了地名的文化传承,扭曲了地名的历史元素,受到公众的广泛诟病。无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考量,还是从方便公众出行的方面着想,都应该引导地名的理性回归。生活中,我们在给自家孩子取名时,往往会精挑细选,那么大到一个地区,对于地名的选择更不能粗制滥造。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要遵循地名命名和演化规律,坚持保护和纠偏相结合。比如,不允许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公序良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存在;防止无序乱改地名,避免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保留地名的文化元素和历史内涵;方便公众出行,对群众已经习惯、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随意更改;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制度和程序,从源头上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切实保护好地名文化。

@人民网徐云鹏: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一个地方变迁的刻痕印记。然而,现如今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至于“任性更名”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在命名时盲目贪大、媚洋、求怪,表面上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提高辨识度和知名度,但实则反映了浮躁之风下的畸形政绩观和肤浅的文化观,尤其是暴露出了权力运行太“任性”,缺少有效的约束手段和力度。比如,郑州市不顾居民反对欲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看似因为“祭”字辨识率低,改名是为了方便外来客商,实际上还是权力不受约束。拯救地名,关键是源头控制,约束权力运行。

所以,地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规范清理地名,既能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方便社会交往,更是保护文化遗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城镇化建设、基层行政区划和建制村调整过程中,政府还应高度重视加强地名的管理措施和文化保护的力度,让地名文化传承下去,决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

@新晨报刘剑飞:乱改地名的危害众所周知,不仅给公众生活造成不便,也让传统文化受到伤害,可以说,是一种两败俱伤的行为,可是,对于这些错误做法,却很少有人为此担责,这显然不能起到震慑效果,对于乱改地名的行为,必须有人为此担责,受到惩处,这样才能遏制乱象蔓延。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认知符号,还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不仅关乎群众生活便利,还关系公众文化认同,可是一些人却打起了地名的主意,在地名上做起文章,随意修改地名,粗暴割裂文化血脉,让文化受伤,这种行为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发展焦虑。一些地方正是因为发展无方,感到发展饥渴,才会企图以修改地名引起有关重视,博取利益。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扭曲的政绩观和错位的发展观在作祟,一个地方要想得到社会重视和认同,靠的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名字,而是现实的成绩,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拿郑州市祭城路改名为例,政府将祭城路改为平安大道,仅仅是因为“祭”字辨识率低,改名是为了方便外来客商,祭城路是古祭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标 志,将祭城路改为平安大道 ,不仅是畸形政绩观的体现,也暴露出发展焦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无视。郑州市政府被市民告上法庭,也就不难理解。

华图解析:近年来乱改地名的怪象愈演愈烈。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86年以来,在近30年内,我国有超过6万个乡镇和40多万个村的名字被遗弃。其实,地名不只是地名,它往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当地的人文历史信息,更蕴含着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故而这些地名不会因政权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而轻易更改,这也是中国的千年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然而,现如今,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种种原因频繁更改地名,殊不知,这种做法既丢掉了传统,也割断了文脉,是舍本逐末的短视之见。这更是让一些蕴藏文化底蕴、象征精神图腾的老地名,葬送在历史的长河里。由此可见,整治地名乱改顽疾,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有效约束乱改地名的现象呢?这就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面对目前野蛮无序生长的乱改地名怪象,相关部门或政府官员必须秉承法治思维,审视自身的更改地名行为,自觉将其纳入法治的规范轨道。同时,监管部门也要以法治思维,对其任性更改地名之举“当头棒喝”。如此,地名管理中的“贪大、媚洋、求怪”乱象才能被有效遏制,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不至于被人为损毁。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低俗诅咒”标语暴露管理者品味

这两天,福建龙岩本地论坛、微信朋友圈流传一条“雷人”的禁毒标语:做麻黄碱,生孩子不长××,落款为南山镇党委、政府。镇领导称,为配合全面推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6·27”工程,该镇制作了这条禁毒宣传标语。这样的措辞朗朗上口,更通俗易懂,希望达到一个好的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