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面试热点:“衣物过剩”折射慈善文化的落后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衣物过剩,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但这却让学校犯了愁。(11月24日《北京日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燕赵晚报汪昌莲:8年前,为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缺衣少穿的问题,学校在网上募捐,如今每年都收到爱心衣物数十吨,且爱心捐赠一直没有停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民间慈善的持久力量。然而,学校目前只有260个孩子,接收的衣物太多了,根本穿不了,转捐学校又无力承担高额运输或邮寄成本。面对无处堆放、无力处置的衣物,学校老师是愁肠百结。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旦“爱心过剩”,反而成为受助者的一种“甜蜜负担”。首先,爱心衣物过剩,缘于网上募捐信息不透明,爱心人士同受助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 再者,爱心衣物过剩,缘于慈善机构存在服务短板,缺少统一的协调处置机制。所以捐赠工作也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并考虑受助对象的感受和需求,送什么、何时送、怎样送等,一定要注意赠送的方式。特别是,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捐赠技术和项目,激活贫困人群的“造血功能”,才是公益慈善的终极目标。

@南方日报施经:近日,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停止向该校学生捐赠衣物。鉴于得石镇学生的家庭状态普遍改善,已能自己解决御寒衣物等问题,学校此举本无可厚非,但却遭到了一些欲捐赠而不可得的爱心人士的斥责。斥责意味着他们恼怒了,他们恼怒的缘由是什么呢?或许他们是生自己的气,毕竟差点做了无用功;当然也可能是生学校的气:为什么不及时将不再接受捐赠的信息告知我?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双方信息不对称”是最主要的问题。确实,如果能够在捐赠者捐献出爱心之前及时叫停,就不会造成现在衣物堆积如山、无用武之地的局面。但问题是,做了一番义愤填膺的斥责的“欲”捐赠者,还没有将包裹寄出去呢。如果说此前信息确实不对称,那么,在通了电话,听了相应解释后,信息应该是对称了。但电话的另一端,还是意难平。

感觉被冒犯的,往往是施舍者,而不是捐赠者。施舍者易怒,以此来证明人和人之间并不绝对平等。“施舍”行为是连接施舍者和被施舍者的唯一桥梁,也是强化“双方地位不对等”之意识的最有力工具。真正的捐赠者,首先关注的必定是行为本身,他们期待的是通过捐赠行为来切实帮助受捐赠者。在这里,双方的人格是平等的。受赠者有接受捐赠的权利,也有拒绝的权利,他们不会因为捐赠关系而在精神上为捐赠者所奴役,同样不会因为自己接受捐赠而感到屈辱。由此,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人们对各类捐赠平台和中介的不信任,因为这些平台和中介有自己“必须生存”的理由,它们需要从善款里提取一部分活动经费,这种权利难道不会顺理成章地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施舍者吗?

@京华时报杨耕身:首先必须澄清的是,得石镇中心校的苦恼,其实不是“爱心过剩”,而仅仅只是“衣物过剩”。在这个时代,谈论“爱心过剩”还是太过奢侈。报道中付忠校长用词谨慎,一口一个“爱心”,一口一个“感谢”。我猜他这样一定是很累的。因为在我看来,那摆在得石镇中心校里的大量无法处置的“多余的衣物”,实在不能算是爱心的证据。“多余的衣物”堆积在一起,且无人需要,那就只能算是垃圾了。而且从报道来看,这些“多余的衣物”大多属于旧衣服、裤子和鞋子。“爱心”大抵是不好指责的,但是让人仍然忍不住吐槽的一句是:这都什么年月了,还将旧衣服当成爱心捐赠?

随着经济发展,米易县已经没有学校需要旧衣服,即使是最偏远的地方。这是当地给出的说法。但要我说,旧衣服本来就不宜直接捐赠。将旧衣服直接捐赠,很难说不是一种懒惰,或落后。指责公众的爱心总是有风险的,所以只能说,将旧衣物当成爱心捐献,表明公众的捐赠观念没能与时俱进,进而表明一种慈善文化的苍白与落后。而8年前的一条求助信息到现在仍在传播,当然也表明在搭建一种信息透明且对称的基础性慈善平台方面,还存在极大欠缺。所有这些,大概仍是需要拷问我们社会的慈善制度及发展。

@红网寇宇龙:8年前的一个求助帖子,今天依旧在发挥着它的力量,这听起来是一个温暖的故事。然而,沉甸甸的爱心似乎已令攀枝花的这所小学难以应对,每年几十吨的衣物如何处理的确是个难题。对于这种状况,不少人将其归结为“爱心过剩”,但真实情况远不止这么简单,爱心并不会轻易过剩,只是没有被安放在合适的地方。

原本那个缺少御寒衣物的学校,如今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衣服了,可问题是,这种变化捐赠者知道吗?人们依然凭借着当年的那个帖子,就开始了捐助活动,有关捐助信息的沟通是极其闭塞的。由此,不难看到,当下的许多爱心捐助活动仍然是粗线条的,缺乏精细的统计、分析,和充分的信息沟通。在信息传播飞快的当下,唤起人们的爱心并不是一件难事,像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都能够成为公益活动的工具,借此可以迅速关联到许多爱心人士。而难点在于,如何将汇聚起来的爱心搬运到该去的地方,在搬运的过程中,还必须保证公开、透明,经得起公众监督。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并不好,许多公益组织存在公信力不足的问题,其中很多都和缺乏透明度有关。公益组织不能成为让人放心的爱心“搬运工”,慈善活动必然难以实现精细化运作。

@扬子晚报寇宇龙:不少人归结为“爱心过剩”,但爱心并不会轻易过剩,只是没有被安放在合适的地方。如何安放“过剩”的爱心?这个问题指向的正是“搬运工”问题,而答案自然离不开慈善理念的革新和慈善组织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部慈善法的草案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很多条款都涉及到个人捐赠的规范性问题。而如何规范慈善组织的运作,使公开、透明原则得到真正彰显,无疑是重中之重。

华图解析:面对堆积如山的衣物,不少人认为是“爱心过剩”,其实,我认为这只是“衣物过剩”而已,因为,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原本缺少御寒衣物的地区,情况早已发生变化,而且捐赠衣物还存在衣物的清洗、分类等工作,这些工作如果要依靠捐赠者的自觉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有专业的组织来统筹、协调。

与此同时,网上募捐信息不透明,爱心人士同受助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衣物过剩”的一大原因,一则发起人没能在学生家庭条件改善后及时发布消息,终止衣物捐赠;二则,对于捐赠衣物的要求没有说清楚,导致一些爱心人士盲目捐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慈善组织的运作进行规范,同时还要搭建一种信息透明且对称的基础性慈善平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衣物不再过剩。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卖宝马养老二”真的有必要吗?

冯秀和老公都是山东滨州人,他们有一个女儿,3个月前,他们生了第二个孩子。“好不容易把大的送到幼儿园,小的就接上了”。这位年轻妈妈说,现在家里情况不如从前,有了第二个孩子,经济压力增大,曾一度想卖了宝马。(11月24日中国青年网)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