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云南《行测》真题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21:单选题、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的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我们和阿炳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而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华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 下面对文段中所谓“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懂用心灵去感悟宇宙和自然

B 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

C 我们不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

D 我们只会凭眼睛直观,缺乏天分与才华

【答案】A

【解析】首先定位原文,本句话出现在文段倒数第二句。根据“就近原则”,其前一句是“我们和阿炳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且后文用“从这个角度说”来引出本题所要考察的句子,可见,上一句话即是对“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的解释说明,带入选项,A项为正确答案

【纠错】BC两项为片面的解释说明,排除,D项的“缺乏天分与才华”是曲解文意,“我们”并不一定缺乏“天分与才华”,只是不善于利用,排除D项

22:单选题、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

A 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 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 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 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答案】B

【解析】经过化繁为简,提取主要成分,该句为:“……画雪竹……以……为之,绝不类竹;然后……勾染而出……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由此可知,这里说的是徐文长画雪竹的独特方法:开始怎么画,所画的“不类(像)竹”,然后又经过“勾染”,于是“雪竹”的全体便“隐约”可见了。这样选项中的正误就清楚了。A和C都曲解了“不类竹”的意思,而且“取材”的说法也离开了原句所说的画法问题。D项把“瘦笔、破笔、燥笔、断笔”等笔法误解为“不好的笔”。只有B项符合题意

23:单选题、

时间最不偏私,每天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最偏私的,每天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 抓紧时间才能不虚度时光

B 对于不爱惜时光的人来讲,二十四小时只是二十四小时

C 珍惜时间的人能利用好时间

D 在一定意义上讲,每个人的时间多少是不同的

【答案】A

【解析】整个文段只有一句话,并且用分号隔开,前半句说的是时间每天给每个人二十四小时,后半句话锋一转指出给每个人的时间又不是二十四小时,意思是说,不同的人,如果不好好把握时间,那么他所得到的有价值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要珍惜时间,而不是虚度时间,A项正确

【纠错】B、D都是片面的描述,排除。C项为强干扰项,但要注意珍惜时间不等同于利用好时间,珍惜时间的人不一定可以很好的利用时间,C项曲解文意,排除C项

24:单选题、

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我们眼前便出现一个大矿藏。由于这种语言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成形,显得幼稚、粗糙、混乱,然而其中确有宝贝,埋藏着“语言的金子”。如果不加选择地按原样搬用,势必破坏语言的纯洁,倘使加工铸炼,却可以创造艺术语言的典范。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现实。下面对文段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社会急遽发生变化时,语言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B 随着社会的急遽变化,语言发生变化,作家应重视铸炼语言

C 在社会遽变化时期,作家应承担起创造艺术语言典范的重任

D 我们面对的是一座语言大矿藏,其中确有宝贝和金子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随着社会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语言的变化就像一个矿藏,其中埋藏着语言的金子,那么面对这个矿藏,我们,尤其是作家应该如何去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呢?倒数第二句给出了答案,即“倘使加工铸炼,却可以创造艺术语言的典范。”文段的结构为分-总结构:论述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解决问题,即作家要对语言进行加工铸炼,B项正

【纠错】A项为论述现象的内容,不是文段重点所在,排除。C项的“创造艺术语言典范的重任”夸大了作家的作用,文段并没有针对这一方面的描述,排除。D项也并非文段重点,文段有在此基础之上如何提炼这些“宝贝和金子”的具体方法,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