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1)两种流通形式在形式上的区别是: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2)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是: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取得特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大于起点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值。(3)两种流通形式在运动限度上的区别是: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G—W—G′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值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实现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值;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值,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值。
  根据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一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叫做可变资本。
  (五)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
  它也可以表示为: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前者采取了物化劳动形式,后者采取了活劳动形式。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二、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熟练程度支付工资的,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表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由c+v构成,用K表示。
  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为剩余价值。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的公式就变为W=c+v+m=K+m=K+p。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三)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
  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
  商业利润从表面上看,来源于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但实际上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由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商业利润必须等于平均利润。由于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2.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获取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其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它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摆动。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银行资本由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构成。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相对于银行自有资本,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它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票面金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票价格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3.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其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其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级差地租又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其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其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三、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一)企业
  企业既是生产的一种技术组织形式,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生产组织,企业不仅仅是一种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单位,而且也是一种按一定的社会规则组织起来的制度形态。所谓企业制度,就是指企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资本家、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企业制度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基本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三大趋势:一是全球化,二是网络化,三是知识化。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化、信息化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正在同时发生两种根本的变革:一是技术性的变革即企业技术创新;另一种是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
  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减少中间管理层,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
  2.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与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多样化要求相适应的是企业规模的小型化。面对市场竞争,许多大公司正在通过分离、剥离或授权的方式使自己的经营实体小型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许多大公司压缩组织层次,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到创造较高价值、拥有独特优势的核心业务上。可以预见,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将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未来经济中,与拥有多层级、多功能、涉及多领域的大企业相比,规模小的、专业化高的小企业反而更有竞争力。
  3.虚拟企业的出现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虚拟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虚拟企业。(2)品牌型虚拟企业。(3)联盟型虚拟企业。
  (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
  在旧的资本主义体系中,追求利润是公司的唯一目标,即股东利益就是公司的利益。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公司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利润只是实现公司利益的一种手段。许多公司都在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即企业的命运不再取决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商业行为的廉正性与可信度,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许多企业家认识到,提倡这种风气并建立一种具有诚信、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开放式企业文化,才有可能被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接受。
  (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在现代企业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已成为一种基本趋势。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要求:(1)企业决策要考虑相关者的行为;(2)公司董事会要由一部分外部相关者进入;(3)各种代表相关者利益的机构在起作用;(4)促使企业建立一种新的商业道德。
  四、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
  1.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垄断阶段的资本输出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2.国际垄断组织
  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同盟。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多采取新殖民主义手法,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控制的目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就出现了资本国际化的现象。这时的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在一般垄断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终将形成于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这个时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生产资本或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比重还很小。二战以来,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表现是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在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1)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它着眼于在全世界范围内考虑生产布局、营销渠道、长远发展等问题,从企业组织形式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垄断组织,是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服务的,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2.经济的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其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二战以来,影响较大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以前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世界某个地区、某些国家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还可采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和经济政治联合体等方式。这种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欧洲联盟。
  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指由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经济或贸易集团。其宗旨是为了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
  3.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不仅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是在不损害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与调整,从而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对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老殖民主义制度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美国由霸主变为盟主;新工业和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争夺。它们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发展中国家有如下经济特征: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经济发展的依附性。
  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的剥削和掠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方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它们的一些主要手法是: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对它们的依附关系;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