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有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矿藏、原始森林等;有劳动的生产物,如棉花、砖瓦等。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在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些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主要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包括两方面含义:(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2)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与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经济增长也会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需求三个因素拉动的。如果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必然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产品销售率的高低,就与上述三个因素的拉动作用有关。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二、商品和价值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大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能够通过买卖与其他商品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不同是由劳动的目的、使用的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抽象劳动是指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无论是在哪一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都要支出或消耗脑力和体力,这种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可见,抽象劳动只存在量的差别。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个人所有。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为他人或为社会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质表现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由于劳动量是按时间来计算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则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但是,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只能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等。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有两个方面:(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就是: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相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从长期的趋势和社会总体来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是会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的平均数仍然是和价值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资源配置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用途间配置,求得最大的效益,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或最有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目标,要求各个部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生产。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节的。
  2.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发挥着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是指市场各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可以调节资源配置,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2)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3)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竞争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是: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还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四、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及其价值增值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的价值形态。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资本具有的基本特点是:(1)增值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值,一旦停止了增值,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动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值。(3)返还性。投资者的投入资本,目的是要回收资本(包括增值)。(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愈大,风险也可能愈大。
  2.资本的形态和构成
  资本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在其运动中可以有多种形态。(1)货币资本形态。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2)实物资本形态。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亦即物质资本。包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3)无形资本形态。无形资本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亦称专有技术或非专利技术)等。(4)虚拟资本形态。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3.资本价值增值和利润
  资本的存在使商品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原动力和目标。价值增值额是剩余价值,是活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是大于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额。
  (二)资本经营
  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2.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与一般商品和服务经营相比,资本经营更多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还要有一批有运筹资本能力的、敢于冒险且善于规避风险的、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资本经营者。
  资本经营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有:(1)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买、托管、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卖出股权等形式。(2)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3)对资本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投资规模、方向与结构。(4)无形资产经营。
  3.风险资本的运营
  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即获得资本的高额增值)收回资本的投资行为。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一定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资本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1)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2)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3)在投资的同时也往往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参与管理或提供服务的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性。(4)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一般是在投资成功并获取高利后,通过股权出让等方式回收资本,再转向其他风险投资项目。
  (三)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资本的循环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资本循环的方式和周期与资本的形态有关,但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最为典型。
  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通过购买生产要素,为资本价值增值做准备。在这里,物质形态的生产要素只是实现资本增值的物质载体。用G代表资本的货币形态,用A代表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要素,用Pm 代表生产资料,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以商品形态(W)出现在市场上的。于是,这一阶段资本的循环公式可以表示为:G—WPm
  A。
  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资本的职能形态也随之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资本通过吸收剩余劳动而使自身发生增值,生产的直接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W′。用P加虚线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已包含价值增值的产成品(待售品),则该阶段资本的循环公式可表述为WPm
  A…P…W′。生产阶段结束时,资本的职能形态就从生产资本WPm
  A变成商品资本W′。
  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销售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循环的公式可以表述为W′—G′。
  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一个生产阶段和两个流通阶段(买和卖)所构成,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要使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相互继起。
  2.资本的周转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利润)。资本这种连续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研究资本周转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若每次周转带来的利润量一定,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利润总量就越多。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有:(1)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2)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可以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五、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在社会运动过程中,各单个资本的运动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形成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也称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社会总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各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这种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含生活消费;不仅包括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消费的一般产品流通;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2.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社会总产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被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Ⅰ(v+m)=Ⅱc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Ⅰ(v+m)>Ⅱc。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Ⅱc+m-mx>Ⅰv+mx。
  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是:Ⅰv+Δv+mx=Ⅱ(c+Δc)。
  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四)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
  社会总产出实现的理想状体是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在现实的市场运行中,由于每一商品供求关系的背后是深化的社会分工,是分散的利益主体,是复杂的市场体系,在一系列市场变量的作用下,供求的平衡总是寓于不平衡之中,现实再生产的平衡关系总是在现实的经济波动中实现的。即,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供求平衡是相对的,后者作为市场供求波动的平均值而得到体现。
  按照供求矛盾的展开形式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形态: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在市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机制与其运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经济运行常常处于供求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社会经济运行是在波动或周期性循环中进行的。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