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面试热点:“120拒抬病人”合规却不合理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120拒抬病人,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9日凌晨5点,81岁的丈夫出现腿脚僵硬等病症,北京通州区五一花园的丁女士拨打120请求送医。急救人员赶到后,自称抬不动老人,要求家属找人抬病人下楼。80岁的丁女士花费20分钟找到邻居和保安将老人送医,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北京120急救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急救人员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抬患者下楼,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7月13日《京华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郑山海: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说这些急救人员丧失人性。只是,道德不是衡量行为对错的唯一准则。一个完整的急救车团队应该包含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至少需要5人组成,但我国很少有救护车能如此整装满员,较为普遍的配备是医护驾3人,有些时候更是精简为医生及护士兼司机两人。担架员普遍不足是事实,空缺主要靠家属来填补,医务人员负责观察病情,兼职搭把手。近些年来,昆明、南通包括北京,都曾尝试在急救车上配备专职担架员,但因为难以在成本和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此项工作一直未能推广起来。抬担架虽然不需要什么技术,却需要承担相当的责任,特别是在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中,楼梯狭窄而陡峭,一个步点没踩准,说不定就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让家属参与搬运,也有保证患者安全及共同承担责任的管理思路。急重病人无人搬运,折射了我国在急救方面的投入不足、人员缺失、管理滞后,是诸多无奈的一次集体发言。此外,各地政府也该考虑为老式楼房加装电梯了。

@人民网蒋萌:我查了北京急救中心官网,急救收费标准是这样的--“救护车使用费”3公里(含)以内50元,3公里以上每公里7元;“院前危急重症抢救”每次40元,每患者只能计收一次抢救费。根据就近原则,120送病人去医院的距离为直径5公里及行程7公里左右。换言之,叫一次120,按7公里计算,单纯车费是78元,抢救费是40元,总共118元(不算心电图、输液等费用)。当下,叫一次网约车尚且要几十元,高峰时段还常加价。不到120元(包括抢救费)叫一次“救命车”,价格是否偏低?结合当下的人力成本,许多救护车难以配备包括专职担架员在内的“满员”救护小组更不难理解。或许,这也是急救中心计价说明中不包括“抬病人”的原因。一面是老旧楼房没电梯,另一面是因成本原因急救车少有专职担架员,其中的矛盾明摆着。我也曾给患病的家人叫120,我看到救护车的男司机与医护人员(共三人)主动抬病人,他们确实人手不足,需要家属参与抬,或由家属找邻居帮忙,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本例而言,我觉得与其单纯指责“120拒抬病人”,不如审核120急救车“全员配置”到底需要多少成本。如果现行收费标准偏低,应当调整价格,同时确立120抬病人的职责,并由医保分担患者负担。由此才能疏通症结,避免“急救没人抬”。

@长沙晚报张玉胜:诚然,要求患者家属协助移送病人当属业内常态,本身并不违规,且依据人之常情,家属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但问题是,当下的家庭结构不乏“空巢老人”,谁也无法掌控发病时间。当人们心急如焚地拨打120急救电话时,患者家庭未必会有可用之人。以本案为例,两位80岁老人、家住五楼、儿女不在身边、凌晨5点犯病,如果不是刚好有人帮忙,急救接诊班会不会就这样一直等下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真不知轮到自己该是怎样的无奈结局?

由此说来,要让所有120取信于民、让急救中心名副其实,必须先破解“抬不动”的怪异困局。让急救人员出得了诊并“抬得动”病人,需要以制度明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为搬抬服务的责任主体,修改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唯有如此,我们的急救才会真正有效。

@北京青年报唐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是急救人员该不该抬病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急救的过程中,能立即出现一支解决实际问题的担架专业队伍。若不能解决谁来抬人的责任短板,那么“自行解决”的抬人纠纷,就依然会大量产生,并将医务人员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并在医患互信缺失的当下,成为压倒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情绪偏见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让“有义务的人”来抬病人,需要措施性补强和长效性的机制保障。

在国外救护车上门急救,一般都带有随车的担架工,并根据实际情况收费。针对国内急救普遍没有担架工,并且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情况,在全国和地方性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议,给每一辆120急诊车配备2个以上担架工,提高急症救护效率。同时提出,120出诊前应该主动询问病人或家属是否需要护工再多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20上门急救遭遇“下楼难”,不是医德而是配套体系缺乏所致,进行医德指责无助于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正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补强,或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或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市区所有院前急救站点配备专职担架员,或招收固定担架合同工,实行有偿收费等办法,以此解决“无人抬人”的尴尬,从而回归到医护归医护,抬人归抬人的正常分工上来。

@半岛都市报韩金惠:整个事件究竟违不违规,还需权威部门进一步调查给出确切的判断,但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120方面急救人员短缺,或者患者方面有特殊情况,该如何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转移患者,不延误治疗?

2014年2月1日起实施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医疗救护员搬运、护送患者的职责,但是急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病人体重较重,或居住楼层过高没有电梯等情况,这时候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相关管理办法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对于医院来说,应有更周全的考虑和更完善的预案。120接到求救后,能否提前询问患者的体重、居住楼层、有无电梯等情况,进而合理安排急救人力及设备?一旦意识到急救人手不够,能否在第一时间通知家属,以避免新闻中所出现的情况?

另外,对于患者家属来说,也应吸取这一事件的教训。家属在拨打120求救时,应主动说明病人的情况,告知120方面增派急救人员、担架工,或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就去找人帮忙。急救人员抬不动患者有时并不是急救不力,而是真的超出了能力范围。所以,家属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认为花钱叫了120,就将所有责任推给120。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依靠制度解决,当制度做不到面面俱到时,就需要人和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沟通。尤其是医患双方,更应该积极沟通,积极配合。如果医院仅仅坚持在“不违规”的原则下完成工作,而家属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医院,那么问题和矛盾就总是会存在。

华图解析:应患者呼救120及时出诊,却因急救人员的“抬不动”而造成迟滞送医。此举不仅直接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严重后果,更引发人们对急救人员该不该送病人上急救车的质疑与热议。120急救新闻中心只是强调“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的回应,恐难以平息患者家属的怨气和社会舆论的质疑。

不过说实话,急救人员都是专业的医护人员,而成为医护人员的条件并不包括必须具有强硕的体魄,即便是急救人员的配备,也不容易实现专业性与体力的结合。那么,如果患者体重较重,或是居住楼层较高,急救人员抬不动患者,或抬担架过程存在较大风险,我认为,急救人员要求家属找人抬担架,也情有可原。

但是,说到底,社会服务,特别是医患之间的很多问题,需要良好的沟通,更需要双方都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来,如果每个医护人员态度上都是“冷冰冰”的,那么,不可否认,“抬不动”的120也需要“救治”,而其“药方”既指向制度的完善,也指向财政的投入,更指向医者仁心。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急救人员拒抬病人” 折射公共服务短板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曹女士反映,7月9日凌晨其父亲突发脑血栓,120急救医生要求家属自己找人抬病人下楼。家属花约20分钟找到邻居帮忙。家属称送医后医生表示患者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家属质疑急救人员要求其找人帮忙抬患者耽误了抢救时间。此后,北京120急救中心宣传部门一位赵姓负责人称,在相关规定中,医生并没有搬抬担架的义务。(7月14日 中国新闻网)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