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面试热点:“问题跑道”频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问题跑道,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中小学被曝出存在问题塑胶跑道,学生出现身体不适、流鼻血、眼睛红肿等症状。据报道,有些跑道竟是用废轮胎、废电缆等做成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已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对经过环保、质检等权威机构检验确认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塑胶跑道,立即进行铲除;利用暑假期间,邀请环保、质检等部门专业机构对近期新建的塑胶跑道进行一次检测和排查,根据排查结果进行分类整改;立即叫停在建和拟建的塑胶跑道,在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方可继续施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人民网吕晓勋:从“问题校服”到“问题跑道”,从食品安全到校园安全,只要和校园相关的隐患,无不激起学生家长的巨大焦虑。客观而言,找到治理短板,明确责任主体,其中绝大多数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但如果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事发源头、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预防和精确管控,不在标准制定、法规执行上赋予相关部门更多“适应性管理”权力,类似“问题跑道”的事件可能还会上演。到时受损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健康,还有社会公众的安全感。

增强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强制性,防止生产过程的监管缺失,对在体育场地建设过程中因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造成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质量标准甚至“有毒”的相关责任人,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决不手软……教育部的鲜明态度,让人看到治理“问题跑道”的希望。而随着深圳出台国内首个塑胶跑道工程建设标准、陕西省开通体育场地物理化学指标咨询热线,在塑胶跑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期待这样的探索,能与顶层设计形成有效互动,早日清除跑道“毒质”,还孩子们一个安全清新的健康校园。

@证券时报刘武俊: “毒跑道”事件凸显监管缺失和监管乏力。正是源于监管缺失、监管乏力,导致“塑胶跑道”乱象丛生。一条塑胶跑道,从招标、采购、铺设、验收到正式投入使用,涉及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多个监管部门。“毒跑道”并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而要痛定思痛举一反三,从制度层面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塑胶跑道质量安全问题折射出监管的缺失,要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对于相关企业必须列入黑名单严厉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要求,产品要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事实上,大量塑胶跑道原料实为“三无”产品,凸显出监管缺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然而,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料制成“塑胶跑道”,从黑作坊堂而皇之地铺进校园,整个过程都无人监管。显然,相关监管部门难辞其咎。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厘清监管职责、共同织就防范“毒跑道”的监督网。

一言以蔽之,将“毒跑道”纳入依法整治的轨道势在必行。加快相关立法和修订完善标准必须同步进行,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对这次“毒跑道”事件中监管乏力的有关政府部门必须严肃问责,以儆效尤,倒逼相关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

@大河网新华:在操场中铺装塑胶跑道,早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标配”。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北京、苏州、无锡、南京、成都、常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先后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不少学生出现流鼻血、呕吐、头晕等症状。在各方追问下,塑胶跑道国家标准太低、施工验收走过场等方面的漏洞逐步浮出水面。而媒体对“毒跑道”生产窝点的追踪报道,直接揭出塑料垃圾、工业废料摇身一变成为跑道原料的事实。塑胶跑道质量安全问题折射出监管的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然而,一批批来源不明、品种不清,甚至存在有毒成分的废料和橡胶垃圾,经过简单粉碎、黏合之后就成为塑胶跑道的原料,进而被铺装到校园中,这显然属于“流失”,且可能再次“污染环境”。如此大摇大摆的违法行为未能及时得到制止、纠正、惩处,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也明确要求,产品要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而大量塑胶跑道原料为“三无”产品,直接反映出监管缺位问题。监管乏力自然问题丛生。一条塑胶跑道,从招标、采购、铺设、验收到正式投入使用,涉及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部门。多个部门管不好一条跑道的尴尬凸显,必须切实厘清监管职责、做好分工协作,共同织就防范“毒跑道”的监督网。完善相关标准、落实法律法规、补齐工作短板,还校园一个安全、环保、健康的环境,是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补上的一课。

@京华时报李芗:监管,本是监督管理以“防患于未然”,却为何各个监管环节失守,使得“毒跑道”这样的“三无产品”,一路顺畅跑进了学校大门?根本还是因为被动监管,监管者不主动出击,对违法问题自然看不见,更不可能主动创新,完善监管机制。更可怕的是,被动地、应付地监管,事情发生了,雷厉风行地排查一回,一旦风头过去,又死灰复燃。

就“毒跑道”事件而言,工商、质监、环保等市场监管链上任何一个环节主动作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多一点责任意识,都不致有今天这样的后果。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亡羊补牢,却少见未雨绸缪,而没有对监管责任的主动担当,这个“牢”总也扎不紧。

昨晚,教育部也通过官网回应了“毒跑道”问题,表示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塑胶跑道立即铲除;对新建塑胶跑道逐一排查;叫停在建和拟建塑胶跑道;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但愿这一次各个机构的“补牢”行动能真正补牢监管漏洞,也希望更多相关机构能迅速自查自纠,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要等到媒体点名、领导批示之后再“雷厉风行”查处。

@新京报:在“毒跑道”的问题上,为何每次都是“高度重视”之后,然后一切归于沉寂?这种高度依赖事件爆发、舆论曝光的怪圈何时才能打破?即如新华社已经指出的,我国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存在若干空白。无论是适用于室外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塑胶跑 道的某些疑似毒性成分都没有规定。而具体到行业、产业,则更是千疮百孔,从生产、施工,再到监管,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及教 育主管部门又纷纷开列指标,雄心勃勃地推进塑胶跑道的“普及”。如此,当含糊、乃至缺失的标准遭遇经由行政命令催生的爆发式市场机遇,必然泥沙俱下,不出问题也难。这也正是这一问题“复杂”的深层原因所在。

在毒跑道系列事件中,即便各地有所行动,很多时候,仍止步于浅层的“危机应对”。报道引起社会关注了,有些地方不是本着对孩子、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严肃查处,采取扎实严密的监管,而是观望、等待,有些地方只要仍然没有被镜头聚焦,就几乎毫无行动。这样的应对,与其说是“治理”,还不如说是“敷衍”。这其中,事涉教育、质监、环保等多个部门,贯穿政府、市场等不同层面,固然是问题棘手的原因,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责任与担当的缺失,也是“毒跑道”泛滥的根源。专家和媒体以及孩子们的身体早已发出预警,并在跨度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指出风险所在。接下来,应该是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起而行之。毕竟,“毒跑道”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总要有一个了结,也总该有一个了结。不能总是让媒体在那里唱独角戏,再从现在拖到下一个十年。

华图解析:近几个月中,“毒跑道”时间频频发生,这也让学生在校的健康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家长心里,“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而这也是校方和监管部门共同的责任,而事件的发生,却让我们对校方和监管部门的初衷产生怀疑。

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条条“毒跑道”却让起跑线变成了“危险线”,伤心之余,我们不得不对,一条条异味浓重的塑胶跑道就这么躲过一道道关卡“溜进”校园,感到心寒。

我相信,不管在任何时候,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最想要的结果,而在学生的健康安全方面,不要让学生们输在塑胶跑道上,尤其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的共识。也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塑胶跑道行业监测标准,培育监测机构,规范塑胶跑道产品,让孩子们高兴且安全地在跑道上享受跑步的快乐。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逼受伤女儿训练”升学是错爱

“医生说最严重时才会瘫痪,但你现在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明年就高考了,你再熬一熬……”黄姑娘今年17岁,浙江桐庐人,是一个体校的体育特长生,妈妈希望她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但不幸的是,黄姑娘在一次比赛中受了重伤,她想终止训练,妈妈却不同意,母女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杭州日报》6月19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