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面试热点:常州“毒地事件”持续发酵,真相到底在哪里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常州毒地事件,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常州外国语学校是江苏省内较好的一所初中学校,因为教学水平高,是不少家长择校的首选。然而,自2015年年底开始,很多在校学生不断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家长怀疑与旁边的化工厂污染土地有关,记者随即展开了调查。(据4月17日“央视新闻”)

有媒体近日报道,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入新址后,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极个别学生甚至罹患淋巴癌。对此,常州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随后,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于18日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说:“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据4月20日《京华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王石川:4月17日,央视报道披露了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建在重污染地块附近。然而今年2月15日,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通过验收,专家组作出结论:“空气质量监测完全达标”;3月下旬,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区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如此一来,媒体报道与当地官方回应似乎充满了“冲突”,孰是孰非,莫衷一是。真相终会浮出水面,媒体与常州官方也并非水火不容,双方的价值共识应该是起底真相,扞卫公共利益,呵护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常州官方已表态,对相关问题将认真调查核实。

目前,这一事件已提级升格,教育部发言人有表态,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也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探寻真相。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此起彼伏的校园安全事件,让人心惊肉跳。具体到此次“毒地中学”事件,还原真相,才能找出病灶根源;依法处理,才能告慰受伤害的学生。最重要的,惟有强化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追悔,才能避免类似悲剧一再重演。

@兰州晨报吴龙贵:对于公共安全事件,公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媒体在努力地还原真相,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打消公众的安全焦虑;而另一方面,处于风口浪尖之中的涉事方则摆出一副事不关己、云淡风轻的傲慢姿态,甚至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上纠缠不休,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数百名学生身体异常、个别学生罹患淋巴癌的事实摆在那里,但左一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右一声“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这是理性讨论问题的应有态度吗?

显然,这是一次极其失败的危机公关,也是一次相当拙劣的自我辩解。这不仅无益于事件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反而有挑衅民意和舆论、主动引火上身的嫌疑。有一点不该忽视,那就是常州外国语学校之所以能在舆论压力之下表现得如此底气十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常州市政府明确表态,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诡异的是,随着这封公开信在网络上的流传,尤其是这句颇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常州外国语学校瞬间就把所有目光都吸引过来,摇身一变而成为事件的主角。

网络时代,公共事件常常会因为一些意外因素的介入,比如一句话、一个细节,而演变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新闻反转,特殊情况下,则是公众的视线会随之发生转移,从而偏离事件的本质。常州外国语学校的高调究竟是出于试探民意,还是另有深意,我们不得而知,但依然有必要提醒,谁是事件的主角不言自明,千万不能让一封毫无价值的公开信主导了舆论的走向。

@中国青年报:事发后,当地政府与校方一直以学校空气、土壤的检测均达标为由,回应外界的质疑和家长的控诉,看似“有理有据”,但某处的环境质量是否存在 问题,一般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感知来判断的,况且,环保部门调查组还在调查中。更何况,这次事件中学校方面出示的检测报告与家长方面的呈现出明显冲突。而 就在当地声称检测合格时,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仍称学校的水有异味,这些难道都可简单以标准合格被视为正常?如此无视现实伤害和观感的“检测结果”,真的无愧于心?

无论是事件“由小闹到大”的生发路径,还是事件中各当事方所展示的对舆论监督和环保的态度,以及背后所可能揭开的“毒土地”的盖子,发生在 常州的这起毒地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微观切面。而媒体的关注,公众的围观,不过是在守护一道最低限度的底线:所有的学校是否足够安全? 还有多少毒土地和隐秘的伤害待发现?对于孩子,我们是否真的无愧于心?如果关注这些都被视为“渲染”,又还有什么能让人心平气和?

@中国网线教平:近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学生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校园暴力、校园设施老化等成为了事故发生的导火索。学校如何守住“不出事”的底线,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自然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题。回顾报道中的此次事件,尽管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污染事件涉及因素复杂,目前仍处于全面调查阶段,但正如央视报道所言:选址、建校、环保监测等多链条上的全线失守让人担忧,更是让这所学校师生的健康长期笼罩在巨大的危险之中。而肩负着教书育人使命的学校应从中深刻吸取教训,把学生的生命安全视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绝对是不称职的教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强调指出,保障孩子生命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置首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真正从意识上、制度上、行动上全面发力,为孩子们撑起健康、快乐成长的“保护伞”。据悉,针对此次“毒地事件”,国家环保部、教育部、江苏省政府等已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由衷期待令人信服的权威结论能够早日与公众见面。

@新京报于平: “毒地”的治理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国家层面必须尽快展开“毒地”的调查统计,每块毒地的位置、治理方案、环境监测数据,都应全面向社会公开,不能让民众身处毒地而不知;第二,必须解决“毒地”修复治理的资金来源,面对高昂的修复成本,靠相关工厂、政府或开发商都不现实,不妨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家征收化工原料税收中专门拿出一块,再加上一部分环保罚金等,建立“毒地”修复的专项基金。

“毒地”修复治理难,但再大的难度也必须克服,毕竟,扞卫环境安全和公众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常州“毒地事件”已暴露出毒地实存风险,这理应成为毒地治理加速的“集结号”,以避免悲剧重演。

华图解析:近些年很多原本建在市中心的学校,纷纷搬往郊区,对外宣称是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其实质是为了带动迁往地的房地产开发,但问题是,不该将学校建在“毒土地”上,之所以称之为好学校,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还必须具备一流的校园环境,远离噪音的干扰,特别是环境的污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面对学校建在“毒地”旁,我们不禁要问,环评报告是怎么过关的?显然这份报告存在着重大瑕疵与缺陷,大家都知道,污染地块在没有完全修复之前,是不可以使用的,可惜,这份报告并没有特别提示,而是象征性地标明了“必须注意”,这与“走过场”没有本质区别,这简直就是拿数千名师生的生命健康当儿戏。

可见,在这起令人唏嘘而愤懑的事件中,明显有人触犯了法律底线,希望接下来的调查能够开展依法追责,让对此负有责任的人受到应有惩罚;使用严重化工污染地下水施工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环境质量是否真的达标,希望接下来的调查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再回避环评报告中回避的检测项目。当然,人们最希望的是类似事件以后不再发生,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再被视为“纸老虎”,新的建设项目审批时不再有人漠视公众的生命和健康。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少年见义勇为获刑”是一种误读

“本人郭刚(化名),男,17岁,系四川省江安县中华武校的在校学生,因2015年3月23日一次见义勇为行为被判刑……希望那名女子看到这条消息能为我们出庭作证,法院或许能够启动再审程序改变我们的命运。”近日,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称高中同学郭刚因见义勇为获刑,引发争议(4月19日《华西都市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