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面试热点:2016年考研被举报泄题,为何刑法也镇不住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2016年考研被举报泄题,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12月27日,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束。当晚,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日前接到举报,反映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报请公安机关进行调查。(12月28日《新京报》)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已平稳结束。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反映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报请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教育部的一条长微博,证实了周末就已遍传网络的考研泄题“传说”。(12月28日新华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法制日报侯坤:当前,各类考试中均有试题保密的相关规章,但泄题事件仍屡发,要么是各类考试中的试题保密制度存在漏洞,要么是保密制度执行存在偏差。如果是保密制度有问题,那么,有必要及时加以修正完善,从制度上封死泄题作弊的空间;如果是试题保密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泄题,那么,进一步规范试题保密流程,严肃试题保密制度的执行,便是当务之急。其实,相比此前法律法规对于考试泄题作弊等并无特别明确的规定,如今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教育法也将于2016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于泄题、作弊等涉考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都有法可依。

笔者以为,有关部门理应依据法律新规,严肃查办此次泄题事件,对相关嫌疑人、责任人依法严惩,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并藉此对考试安全风险防控展开深入反思,进一步树立新修订法律的威信。总之,有关部门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的涉考违法犯罪理应严惩不贷,同时应建立并施行更为有效的考试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尽可能实现防患于未然,减少乃至杜绝考试泄题、作弊等事件的发生。如此,各类考试的环境方能更加公平有序,真正发挥出遴选人才的积极作用。

@钱江晚报高路:作为第一责任人,教育部门不能老是把眼光放在外面,首先该反省的是自身的程序有没有漏洞、管理措施有没做到位。周文胜整理一下试卷,就能将试卷偷走,只是有机会接触试卷就有下手的机会,又怎么让大家放下心去相信他们?国家级考试尚且如此,那省市一级的又该如何取得公信力?还有那些定向作弊,没闹到网上、也没弄到众人皆知的作弊事件又该怎么防范?再严格的法律面对一副破筛子,也只有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份。考试泄题这种事没有里应外合,不可能实现;没有各种环节存在的漏洞也不可能实现。看清了这点,教育部门就更能明白自己身负的责任。不能等着公安部门帮助查漏补缺,因为泄题事件一旦形成,会伴随一系列的后遗症,现在传播路径这么发达,湖南泄个题,几分钟内传遍了全国,等教育部门接到举报之时,考试已经结束了,成绩也不可更改。泄题在多大范围里已经传播,又有多少人可能受益,在信息化的时代,要完全查清楚,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惩罚上的遗漏有时候甚至会危及考试本身的权威性。

@京华时报熊丙奇: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之下,为何还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这就要分析我国国家教育考试机制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并赋予权威的,研招机构都必须以这一成绩为基础选拔学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考试即便出现严重泄题这样的安全问题,其“权威性”也丝毫不受影响。

这和国外的考试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考生自主选择完全不同。由大学自主认可的考试,必须重视公信力,若考试安全问题频发,评价质量不高,大学就会不认可,考试就难以为继。今年早些时候,雅思考试和美国的SSAT考试取消部分内地考生的成绩,就与其考试机制有关。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果对疑似作弊现象不能作出迅速反应,其权威性、公信力都将流失。针对考试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格局,即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但这项改革推进困难。显然,仅靠“作弊入刑”的高压是很难纯净考试环境,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刻不容缓。

@人民网李静:作弊入刑固然可以让一些考生不敢违法,但要想彻底治愈作弊这一顽疾,营造良好的考试风气,光靠追究作弊者的刑事责任恐怕还不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考试监管体系出了问题,考务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严格的考试规范不仅无法得到执行,可能反而倒转过来成了他们沆瀣一气、搞暗箱操作的最好伪装。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打击考试作弊,对作弊考生严厉追责固然必要,但如何从制度上斩断考务人员与不法分子的利益粘连,让考试纪律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也当是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泄题暴露了我国“一考定输赢”、唯分数是举的招生机制,这无疑为舞弊链条上的各路“冲锋者”提供了“原动力”。

所以,想要“维护考试公平正义”,首先,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应当正视问题,彻底清查泄题事件的根源,向利益受损的考生道歉。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将考生利益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彻查历次泄题事件,查清是否有内部人员存在犯罪行为,不姑息养奸,务必要按法律惩处。更重要的是,加快教育机制和考试机制的改革,祛除“唯分数论”,这既可以减轻考生的焦虑,也降低了考试风险,让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中国新闻网:相比替考作弊、高科技作弊之类,泄题作弊不了了之的概率最高。因为前者查起来相对容易,后者却把水搅得太浑了,不仅难于调查,组织重考的成本又太高,于是往往找几个替罪羊了事。这一次,在教育部微博考试“已平稳结束”的语境下,只是“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还会组织重考吗?如果不会,七年徒刑自然也就阻止不了惯性泄题。

需要强调的是,正如倒票黄牛往往出在铁路系统内部,考试泄题的罪魁祸首也极有可能就在教育系统内部。要想七年徒刑能够震慑考试作弊,还需要很多的制度补齐。比如,凡泄题必须重考。这不仅是为了公平,更是为了调查能够放开手脚,不至于投鼠忌器。再比如,关注泄题应成考试组织者考前必做功课,而不是总要等到事后才去证实。因为是考试作弊入刑之后的头一回,本次泄题事件最终将有哪些人“荣获”七年徒刑,相当程度上将为今后的考试弊案树立标杆。所以,务必要往祖坟上刨,务必要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

华图解析:尽管各级教育部门一再打击考试作弊行为,然而泄题事件仍时有发生,今年的考研泄题事件就让很多考生饱受了考试不公的毒害。据悉,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首次明确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代考替考等4类行为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新教育法亦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显然有助于依法综合整治考试作弊乱象。

其实,在平常的考试中,作弊在正常不过,有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诚信。

所以,想要打击作弊行为,不仅需要立法,还要从源头查起,对于某些内部人员的犯罪行为,务必要按法律惩处,同时,更要加快教育机制和考试机制的改革,抛弃“分数就是所有”的思想,这样才会让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如何才能保证免费师范生“不想违约”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广东省免费师范毕业生履约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与广东省教育厅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且未按照规定办理到外省就业手续的广东省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应按照协议约定到广东省中小学任教。如故意违约,须退还在校期间享受的各项费用,违约记录还将记入“诚信档案”。(1月4日《新快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