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面试热点:代孕“双刃剑”应先避风险再谈需求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代孕,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新增规定:“禁止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该草案时,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对于代孕不应一棒子打死,“禁止代孕”可改为“规范代孕”。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舒锐:代孕一直以来是个敏感话题,不少人极力反对。但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或某些遗传病不能正常受孕的妇女,借助代孕技术或许是她们获得血亲后代的唯一选择。一刀切禁止代孕,会在事实上否定她们的生育权,以及她们配偶的生育权。对这些人,能否通过立法赋予她们辅助生育权,实现矫正正义?我认为,立法不妨为有合理需求的代孕行为谨慎放行。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对申请主体资格、申请流程、代孕机构、实施规范、各方法律关系等作出明确且严格的法律规定。代孕,除了涉及法律问题、技术问题,还涉及伦理问题,而且伦理问题尤为突出。这就要求,相关法律在出台前,需要经过广泛而充分的讨论,尽量达成共识,如此,代孕才能在现实中被更多人接受,也才能真正惠及不孕者。

@新京报陶短房:人在生育层面上不应该被视作无生命、无感情的“纯商品”,代孕妈妈的人格、人权同样应受到尊重、保护和考虑。将商业代孕和“人道代孕”相区分,禁止前者而允许后者,是许多国家采取的现行政策。但是,即便在那些社会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家,仍普遍存在借“人道代孕”之名,行商业代孕之实的做法,并引发许多负面效应。在中国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下,“人道代孕”和商业代孕如何界定?开放“人道代孕”会否导致实际上的“商业代孕”被包装成“人道代孕”?甚至,人口买卖、多妻纳妾等丑恶现象,会否以“人道代孕”为掩护招摇过市?此外,户口、拆迁补偿、房产分割、遗产继承权等,至今仍是民事诉讼的“老大难”,而代孕现象的普遍化,势必令这些原本棘手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问题,不得不慎重考虑。

@北京青年报罗志华:当前,国内禁止一切形式的代孕行为,但相关规定只存在于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当中,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如今将这一条款加入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将赋予“禁止代孕”以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样一来,不仅现阶段打击代孕的力度将加强,而且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任何性质的代孕都仍将被视为非法,这将使一些人失去合法代孕的机会。

代孕若轻易放开一个口子,其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当前各类地下辅助生殖机构屡禁不绝,买卖精子和卵子、代孕等行为也在私下交易中频频发生。几年前,广东曾出现一个家庭通过代孕生下“八胞胎”,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旦代孕合法化,势必刺激地下非法代孕行为,类似的乱象有可能更加频繁。更重要的是,代孕与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代孕合法,必然会导致有违人类伦理的行为更为常见。代孕的风险及危害要显着大于好处,不能因为要满足一部分需求,就不顾及社会风险。先避风险,再谈需求,是个合理次序。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打击非法代孕的力度,等到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代孕风险大幅降低,法律制度基本完善,再将其部分合法化不迟。

@人民网蒋萌: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支持代孕者力挺的是不能正常受孕的妇女也有生育权,只要供需双方“愿打愿挨”,别人无权干涉。反对者则坚称代孕不仅会引发“谁才是孩子的妈妈”的伦理困境,而且潜在的各种连锁反应可能令社会应对与法律判定措手不及。客观地看,这不是思维保守与否的问题,而是社会能否迎接有关挑战的问题。有人说,如果不在实践中摸索,永远无法真正应对挑战。这有一定道理,但一些有条件准许人道代孕的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许多纠纷仍然难解,无论如何裁决,都难免顾此失彼。尽管我国现行法律禁止代孕,但去年“宜兴胚胎争夺案”中,法院二审将一对“80后”去世夫妇的冷冻胚胎的“监管处置权”判给了双方的父母。这一判例说明,“法不外乎人情”,司法也会为一些人和事留出“余地”。

华图解析:代孕是法律问题,更是伦理问题。在过去,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新增规定:“禁止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该草案时,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对于代孕不应一棒子打死,“禁止代孕”可改为“规范代孕”。

在明确的制度下“规范代孕”,一方面,有法可依后,能让需求者在维权时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它将是政府严厉打击非法地下代孕犯罪的有力武器。但立法之前,必须经过广泛而充分的讨论,尽量达成社会共识。如果仅仅将“禁止代孕”存在部门文件中,打击力度和效果势必受影响,将这一条款入法,有利于治理当前的代孕乱象,维护好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是什么造成了“让贫困生请吃饭”的局面

今年11月,合肥一企业给宿州埇桥区一所学校的30名贫困学生每人送去1200元钱爱心款。近日,记者接到家长反映,还没等孩子们拿到钱,学校就要求学生们每人拿200元,共计6000元,请企业及学校、村镇干部吃饭。日前,记者采访学校负责人得知,学校的确向学生们“筹集”资金吃饭,但后来没有使用,已经陆续退还。(12月26日《都市晨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