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行测》真题

33:单选、

下列各句中,与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样的是(    )。

A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B 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C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D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D

【解析】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叫做“词语移用”。“节奏”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这里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D项句子同样也使用了“词语移用”这一修辞,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微风”。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纠错】A项修辞为拟人;B项修辞为比喻;C项修辞为夸张

34:单选、

对“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中的“节奏”理解正确的是(    )。

A 指建筑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

B 指圣马克方场中各建筑物的式样各别

C 指钟楼在布置上的特别之处

D 指圣马克堂的内外部特点鲜明,内部伟丽森严、外部庄严华妙

【答案】A

【解析】根据作者对圣马克方场中各建筑物的描写可知,作者重在强调各种建筑丰富的色彩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节奏”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这里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35:单选、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

A 圣马克方场中各建筑物的特点以及彼此问的关系

B 圣马克堂在方场中的位置、建筑特色,以及与其他建筑物的关系

C 圣马克方场中各建筑物的特色和布局的艺术性

D 圣马克堂左右两溜儿楼房、钟楼等建筑物的特色

【答案】B

【解析】文章是围绕“圣马克堂”展开描写的,首先介绍了圣马可堂的位置、建筑风格和装饰,后文又介绍了圣马可堂与周边建筑物和风景的和谐关系。可见B项概括最为全面准确。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纠错】A、C、D项都没有以“圣马可堂”为主体,故排除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由于中国古代的书法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感情和想像里体会到客观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的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一样。书法家就是借着这些“字”的形象来暗示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感情。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字在古代的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拟的。书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36:单选、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思是(    )。

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B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C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一句可知,书法在结构字体时,要将各种物象与构字法则相结合。其中“纵横有托”即意为“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运用合度”即意为“合乎构字的法则”。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