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云南《行测》真题

37:单选题、

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______,到处合适。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任意安排

B 随意安排

C 随意驱遣

D 任意驱遣

【答案】C

【解析】“随意”、“任意”都有随性的意思,但“任意”是贬义词,此处用来形容工人记忆的高超不妥,排除A、D两项。“驱遣”意为赶走、驱走,带有动态色彩;“安排”意为安置处理,带有静态色彩。空格中显然用“驱遣”更合适,工人技艺高超,线条在其手中有如活物,画面具有了动感,体现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反之,用“安排”则无法体现出画面动态效果,因此排除B。故正确答案为C

【释义】任意、随意、安排、驱遣“任意”任随其意,不受约束“随意”随着自己的意愿“安排”安置处理,把事情安排好“驱遣”逐之使去;驱赶

38:单选题、

(1)人能活到150岁,这将不是童话里的美妙______。(2)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在东亚文化研究学界享有______。(3)这是一本好书,今天读来仍对我们颇有______。(4)第十一届全国书市10月12日在南京拉开______。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A 遐想  盛誉  启发  大幕

B 幻想  盛名  启迪  帷幕

C 奇想  盛名  启示  序幕

D 理想  盛誉  启迪  帷幕

【答案】B

【解析】“这将不是童话里的美妙______”暗示是一种想象,以前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想法,“理想”的意思是对未来的事物合理而有根据的设想或者希望,“奇想”指的是“奇特的想法”,用在这里不适合,排除C,D两项;“帷幕”指的是挂在舞台或者室内的用做遮挡的大块织物,常常用“揭开/拉开帷幕”来表示一个盛会的开始。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释义】遐想、幻想、奇想、理想、盛誉、盛名、启发、启迪、启示、帷幕、序幕“遐想”是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幻想”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奇想”是奇特的想法“理想”是对未来的事物合理而有根据的设想或者希望“盛誉”是极大的名声和荣誉“盛名”是极大的名声“启发”是道理不直接说出,而用开导、提示的办法,引起对方的联想而有所领悟,也作名词,侧重不直接指出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相关事理,使人打开思路“启示”是启迪指示,使有所领悟,也作名词。“启示”一般是直接提示或者揭示出事物的道理,使人明白“启迪”“启迪”的意思和“启发”、“启示”差不多,但是具有更强的书面语色彩“帷幕”是挂在舞台或者室内的用做遮挡的大块织物,常常用“揭开/拉开帷幕”来表示一个盛会的开始“序幕”是正剧之前的一场戏,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39:单选题、

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汇,最恰当的是()。(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______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A 烘托  寂静  进入

B 映衬  平静  进入

C 烘托  平静  扑入

D 映衬  寂静  扑入

【答案】C

【解析】“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可以看出在黄晕的光中突出安静和平的夜晚,“映衬”的意思是相似、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相互对照,不合语境,排除B、D;“寂静”指没有声音,非常安静,“平静”指没有不安或动荡,形容大海的“静”应该用“平静”。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释义】烘托、映衬、寂静、平静“烘托”本来是指中国画在画景物时,不直接画出某个物象,而是用水墨或者淡彩在物象周围渲染,从而使物象更为鲜明的手法,后来指从侧面刻画,从而使主体鲜明的手法“映衬”是相似、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相互对照“寂静”指没有声音,非常安静“平静”指没有不安或动荡

40:单选题、

在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喜欢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轮,______真正去认识一棵树,______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______只从细枝末节着眼,______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

A 但  却  如果  便

B 因为  就  如果  便

C 而  却  因为  就

D 但  就  因为  就

【答案】A

【解析】通读材料,可知作者对“只从细枝末节着眼”的做法是反对的。第一个空格前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和“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龄”的做法都只是关注了树的某一个部分,而空格后面说“真正认识一棵树”,这两者之间显然是转折关系,不能是因果关系,因此排除B。前面提到的做法都是部分的观察,第二个空格后强调“从树叶到根本”,即强调整体观察,前后意思不同,只能是转折语气。“就”表示顺承,“却”表示转折,因此第二个空格选填“却”,排除D。最后一句“只从细枝末节着眼”与”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之间显然是假设关系,只能用“如果……便……”,排除C。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