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江歌案,希望真相早日到来

  来源: 华图教育整理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务员面试热点,江歌案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中野家中遇害事件。事发后日本警方对案件进行调查,2016年11月24日晚间,日本警方对外通报称,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杀害了中国女留学生江歌。日本警方也证实了江歌母亲的怀疑,犯罪嫌疑人陈世峰正是江歌室友的前男友。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法制日报:江歌案,法律之外对人性的拷问
 
    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害一案已过去一年,如今随着开庭日期的临近以及江歌母亲在网上征集签名,此案再次引爆舆论。
 
    这个案子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并不多,案件本身也并不复杂。首先是案件的管辖问题。虽然3名涉案人员,被害人江歌、其室友刘鑫以及加害人陈世锋都是中国留学生,案件发生地在日本,针对此案,日本和中国都有刑事管辖权,日本有属地管辖权。
 
    其次是关于死刑的问题。这个案子如果发生在中国,案犯陈世锋可能会被判死刑,他杀害的不是与他有感情纠葛的刘鑫,而是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江歌,所以情节就比较恶劣。而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法律理念不同,所以有律师分析判死刑的可能性很小。江歌母亲上网征集签名虽然是她的权利,但对庭审应该不会产生影响。
 
    江歌的律师透露,案犯陈世锋虽然承认杀害江歌,但却否认有预谋,他说刀子是江歌随身携带的。陈世锋的律师也准备从这个角度进行辩护。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预谋杀人当然比激情杀人主观恶性要严重得多,带刀是预谋杀人的表现形式,但也不能说带刀就是要预谋杀人,也有可能是想挟迫当事人。具体到这个案子,陈世锋怎么说只是一方面,最终还要看法庭上呈现的证据。相信日本警方能够查清楚刀是谁的这一案件最关键的问题。
 
    这个案子的法律问题简单,但人性问题却十分复杂。不了解案件整个经过的人会很奇怪,为什么网上舆论对案犯陈世锋鲜有批评,却一致声讨同样是被害人的刘鑫。这也许就是一些直指人性的案件给人们带来的锥心之痛。事实上,很多案子都是如此,那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刑事案件,大都不是因为复杂的案情,而是因为案情引发的对人性的反思。
 
    在案件发生的时候,刘鑫很多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前男友的纠缠,她选择了躲在门后,让江歌去应付,这是合理的。她没有想到前男友会杀人,这也是合理的。最后,前男友丧心病狂杀害江歌,她躲在屋里不出来,甚至是锁上了门,这种行为虽然自私、懦弱,无情无义,但终究也应该是合理的。我们扪心自问,在面对生命危险时,有几个人敢于冲上去与凶手搏斗?大多数人或许会选择躲在角落里抱头痛哭,祈祷这一切早点过去。所以,在案件发生以后,我们虽然看不起刘鑫当时的所作所为,但还是可以理解她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但是后来,她的这种自我保护本能走向了极端,让人无法理解。很多人看到刘鑫在案发直至今天的所有表现之后,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就是:这个人谎话连篇。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撒谎最基本的心理动因就是自我保护。刘鑫在案件全过程的心理状态十分稳定。她在案发时闭门不出是为了保护自己;事后不向警方提供真实情况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麻烦;其后对江歌的母亲不理不睬,同样是为了让自己尽快从麻烦中脱身;甚至最后她不得不面对江歌的母亲,同样还是为了让自己摆脱舆论困境。可以看出,她的行为目标始终没有变,只是她每一步走得都不高明,只是自作聪明,最终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
 
    刘鑫的心理其实很简单,打个比方就是,摔倒了被人扶起来,说声谢谢就可以了,可人家为你把命都丢了,这个恩太大而回报不起,只能尽可能地逃避。可是发达的互联网就像一枚放大镜,放大了百般掩饰背后的真相,当江歌案件成为舆论焦点的时候,刘鑫的行为和心理必须接受所有人的检验,想欺骗一个人容易,想欺骗所有人就太难了。
 
    自私、胆怯、不敢承担是当下一些人身上的毛病。舆论谴责刘鑫而不谴责陈世锋,是因为陈世锋自有法律给他一个公道,而法律与人性并不完全统一,舆论只好谴责人性的丑陋。
 
    罗曼罗兰说,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借用这句话,有一种勇敢是在认清人性的丑陋之后,依然对美好的人性充满期待。愿所有人的内心都能保有一丝光明。(叶泉)
 
    澎湃新闻:让“江歌案”回归法律
 
    中国留日学生江歌被杀案,正迎来舆论的高潮。甚至有的人已经组织对于日本法院的“请愿”,言之凿凿地认为,联名满33万就可能判死刑。
 
    舆论的喧嚣,代替不了法律的审视。观点不能代替事实本身。就本案来说,陈世峰杀人案将在下个月在日本开庭,本案的核心事件:陈世峰为什么杀人?江歌是否因“救人”而被杀?刘鑫有没有故意锁门不让被害人江歌躲进屋内?……这一切还有待法庭披露。就目前已经披露的公开信息来说,可做如下的分析。
 
    首先,作为杀人凶手,必定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在日本法律之下,未必会是死刑,公众要有这个准备。
 
    被日本警方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陈世峰,在日本犯下罪行,如果没进行引渡的话,那只能在当地法庭进行审判。
 
    虽说日本尚未废除死刑,但还是一个严格适用死刑的社会。死刑只针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情况。而且即便被判死刑,还需由法务大臣同意签名执行,所以日本一年的执行死刑人数往往是0。从日本律师的经验判断,凶手更多可能被判20年有期徒刑。
 
    至于江歌母亲在网上发起“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那是日本《宪法》、《请愿法》之下的机制,法院有义务接受“请愿”,但没有义务服从。中国公众对于这样的“异国请愿”当有理智之心,不要成为个别自媒体“收割流量”的道具。
 
    其次,如果江歌确实因为“救人”而被杀,那么作为“受益人”刘鑫有补偿的法定义务。根据《民法总则》,见义勇为者受到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由受益人承担适当的补偿责任。如果江歌的见义勇为行为得以确认,作为受益者的一方,刘鑫应当作出经济补偿。江歌母亲可以在国内对刘鑫做出起诉。
 
    此外,如果刘鑫被证实存在“见死不救”,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日本刑法将“见死不救”列入刑法惩罚的范围,设有“遗弃罪”。2009年,日本当红明星押尾学对濒死的陪酒女弃之不顾,最终东京高等法院对押尾学判刑2年6个月。如果刘鑫涉及伪证,可能要受当地法律的惩罚。日本《刑法典》就专门规定了伪证罪,“依法宣誓的证人作虚伪陈述的,处3个月以上十年以下惩役”。
 
    更要提出的(也是不少自媒体“选择性失明”的),是江歌母亲江秋莲在痛失爱女之后,在网上散布,乃至在村头散播刘鑫及其亲人的个人信息,间接鼓动网民“人肉”、骚扰,也有侵犯他人隐私权之嫌。对证人的步步紧逼,可能会干扰证人作证,不利于公正审判。
 
    一起异国凶杀案,也是一面社会镜子。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方能定分止争、各得其所。我们相信,只有公正的审判,以及严肃报道,才能将这起事件从口水中打捞出来。让苦难者看到公正,让愤怒者得到安慰,让“江歌案”回归法律本身,而不是淹没在无休止的煽情、迎合中。
 
    时评:江歌案更多反思,不妨再等等
 
    因为新京报《局面》拍了一个视频节目,江歌遇害案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年前,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杀害,凶手是其好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据媒体报道,陈世峰杀害江歌的地点,正是江歌在东京居所公寓楼道。当时刘鑫饱受陈世峰骚扰,向好友江歌求助,江歌出于朋友道义,允许刘鑫借宿。
 
    近几天,围绕这一案件,人们发表了各种观点,微博上、微信朋友圈更是为此发生激烈争论。梳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个,站在江歌母亲一边,谴责刘鑫及其家人冷血,案发后迟迟躲着不见;另一个,站在刘鑫及其家人一边,认为他们在法律上是清白的,充其量是道义上的责任,对他们口诛笔伐,甚至将姓名、住址等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是一种道德绑架。
 
    江歌的母亲痛失爱女,对她报以关切乃人之常情;对刘鑫及家人的批评,究竟是舆论正义还是舆论暴力,见仁见智。我想提醒的是,到目前为止,有关本案较为清晰的事实只有:陈世峰杀害了江歌,他将接受法庭的审判。至于他为什么杀人、案发现场的真实情况如何,外界并无准确知晓。此时出于朴素正义作出的判断,也可能并不准确。
 
    说一个细节吧。媒体曾报道,案发时,陈世峰想进入房间,被江歌和刘鑫阻止,后刘鑫进入房间并关闭房门。这一情节让江歌的母亲耿耿于怀,认为“女儿是替刘鑫死的”,但今年9月刘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澎湃新闻为其化名“梁洁”)时,其说法却是,当时因为来月经弄脏了裤子,自己进屋换裤子,听到江歌尖叫一声想出去却打不开门,立即报警。
 
    刘鑫的说法是否真实,我无法判断。但这样的细节,决定刘鑫道义责任的大小。举这样一个细节是想说明,当事实并不清晰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一旦偏差对相关当事人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几乎是无法弥补的。
 
    凶手是悲剧的罪魁祸首。审判即将进行,他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本是目前最该为人关注的问题,公众却把焦点聚在刘鑫身上,有人说“是被媒体带偏了”。我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和悲剧有关的探讨,都是有价值的。但媒体牵线二人得以会面,之于案件审判的效果,却未必是积极的。在本案中,刘鑫是证人,之前在警方录过口供,一旦庭审中证言发生变化,无论是对被告人有利还是不利,都可能让人和双方此次见面联系起来。普通人“联系”不要紧,一旦法官或陪审团成员认为被害人和证人接触不当,结果未必有利于最终的公正。
 
    围绕这一案件,可探讨的话题的确很多。但事实不清却让讨论有走偏的危险,甚至可能在不同群体中造成不必要的撕裂。此时,耐心等待庭审进行,等待更多和案件有关的细节披露,或是更理性的选择。 (曙明)
 
    四川在线:江歌案让人“三观”晃动的都是什么?
 
    说的不错,就是小概率事件才成了新闻。但是,能够刷屏,还要靠运气。一年365年,每天刷屏一件,也才365件,事实上,小概率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喜怒哀乐,样样俱全。
 
    所以,很幸运,江歌之死,被世界关注。由此,我们看到了许多许多,不仅仅是生命凋零那么让人痛惜,更为让人郁结、愤怒、几乎发疯的是,人性的幽暗之处,深不可测,痛不欲生。
 
    九零后江歌和刘鑫都是留日女大学生,是室友,俩人好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刘鑫有个前男友陈世锋,苦苦纠缠刘鑫。江歌挺身而出,自以为可以帮助刘鑫。2016年11月3日深夜,在宿舍门口,江歌让刘鑫进屋,她和陈理论。然而,丧心病狂的陈世锋持刀捅向了江歌。直到警察赶到,刘鑫才开门出来。
 
    案情并不复杂,陈世锋被抓。按道理说,刘鑫作为证人,是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面对江歌母亲,告诉江歌在最后时刻的真相,以此慰籍江母,一起努力让凶手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甚至不排除为了减少江母的悲痛,可以成为江母的义女,或者用其他办法,让江母少做噩梦。既然人死不能复生,悲剧已然造成,活着的人惺惺相惜,抱团取暖,这也是人性使然。顺其自然坐下来,上帝也会原谅所有的一切。
 
    但是,要多遗憾有多遗憾,江母居然在女儿死后294天才见到刘鑫;刘鑫居然躲避了294年才良心发现来到江母面前。其间的过程我们都清楚了,面对躲而不见的刘鑫,江母只好在网上发帖子,用微博发出“泣血的呐喊”,把刘鑫及其家人公之于众,把她眼里的刘家人所作所为公之于众。这一招很灵,很快就把刘鑫一家人炸出来了。但是,此时刘家人并未幡然醒悟,而是变本加厉指责江母、威胁江母,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
 
    央视着名主持人王志安在自媒体“局面”里,深度报道了江歌案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一定程度上说,江歌案之所以刷屏,引发公众关注,跟王志安的报道休戚相关。所以,一则新闻被举世关注,并非易事。那些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事件,大多沉下去烟消云散不知所终,就像战场上倒下成片的炮灰一样,能够活着成为将军者,可真是凤毛麟角了。
 
    现在我们知道,刘鑫并无罪,她对于江歌之死,不承担法律责任。别说是前男友,就是现男友,就是结了婚的丈夫,发生这种悲剧,刘鑫也受不到法律的惩处。所以,刘鑫根本不该逃避,她的逃避叫人匪夷所思,叫人“三观”晃动,害人不浅。我们当然也知道,她和家人的逃避,最终把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今生今世很难再有“自由身”。这种精神枷锁,其折磨是十分痛苦的,不其然地戴上,应当说咎由自取,难于博取人们的同情。
 
    目前有关凶手陈世锋的信息很少。网上有他的一张图片,但看图片,很难想象他会持刀杀人,而且那么凶残,那么丧失理智,那么不计后果,那么自残人生,那么置父母亲人朋友的大爱于不顾。对于这样的人(渣),说实话没必要再让他活着。
 
    着名的专栏作家连岳对江歌案及时表达了观点,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判陈世锋死刑,理所应当。与其让他“无期”地活着服刑,消耗纳税人的钱财,实在毫无意义,不如剥夺其生命更值当。当有人说让那些犯了重罪的人在无期徒刑中度过余生,就是让他们生不如死,也是比死亡还厉害的惩罚时,连岳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另一边,他知道对于那些从死刑下捡回一条命的人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其救命稻草,活一天赚一天,这种窃喜是有的。我们不该让他们窃喜,只有这样,才是对死者的公正公平和正义。
 
    江歌在刘鑫眼里一直是“三叔”,从她的话语里,“三叔”长“三叔”短的,除了能够看见俩人关系好,还能看出江歌仗义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妈妈身上有所体现。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又送到日本读书,这里既有江母的强,还有满满的希望在。当有一天女儿没了,被人杀害,那可真是天塌了地陷了,要想走出火坑走出地狱,谈何容易!
 
    “三叔”江歌身上,有着母亲深深的影响。刘鑫来了,寻求帮助,她大义凛然给与了帮助。但她一定万万没想到,纠缠女友不止的陈世锋,竟然会有丧心病狂之举。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厚颜无耻毫无尊严的人,基本就是堕落为渣的地步了,他自以为是的爱,其实已经成了一把刀,害人害己害社会。许多时候,因为他还披着一张人皮,道貌岸然,亦鬼亦人,所以也就防不胜防,谁碰上谁倒霉。
 
    凶手陈世锋何以成了恶魔?这是江歌案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问题。接下来,通过审判,但愿我们能够揭开这个恶魔的面纱,以备世人立此存照,不再遭遇这种令人叹息不已的悲剧,让这个世界在向好中,阳光拂面,温暖如初。 (朱永杰)
 
    中国网:声讨刘鑫请保留更多的善意
 
    自刘鑫首次面对镜头解释以来,网上的讨论与批判就不绝于耳,似乎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已成为最大恶疾、十恶不赦、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的确,她有错,可她毕竟不是凶手,何必把她当凶手一样攻击?试问,如果换成我们在门内,我们的选择是否能做到“完美无缺”?
 
    当然,刘鑫有种种逃避之举,可究其本心,也没逃脱“自保”的范畴。江歌被害之后,舆论关注蜂拥而至,面对那么多双眼睛的拷问,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感到难以言喻的压力。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固然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可促使她逃避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也来自于外部的盲目质疑和无意义的攻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为旁观者,恐怕也难以体会当事人的担忧与恐惧。而刘鑫父母不当的应对方式,也是出于保护女儿的一种正常心态。
 
    有人说,刘鑫事件考验的是人性的善恶。可事实上,人性往往经不起考验,何况在生死抉择的时候,自保是一种本能。我们身处于事件之外,大部分人没有立场和条件证明自己做得会更好。毛泽东曾说:“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我们在批评之余,也得讲究自我批评。如果只是一味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抨击刘鑫,恐怕到最后,我们也容易在道德上失去反思自己的可能。
 
    当下,有许多人对刘鑫首次面对镜头的行为进行了解读。咪蒙甚至以“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一题,对刘鑫投以极大的批判。的确,这个标题以“人性”为题,可事实上却也是“反人性”的。试问,人性需要被制裁吗?多数人的道德评价可以制裁少数人的道德选择吗?更何况,我们谁有资格制裁他人的“人性”。妄谈制裁人性,是一种对公理与正义的残杀。也许,刘鑫的确是受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站出来,可终究是值得鼓励的,毕竟她不再逃避。无论是道德惩罚还是法律惩罚,其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和改过,刘鑫已经为她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没必要继续遭受无意义 谩骂,让网络暴力摧毁一个人改过的机会。
 
    事实上,单纯的批判也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攻击刘鑫之前,我们需要的是关心和保护。在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江妈妈遭受到了常人难以遭遇的痛苦和打击,她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声音支持和安慰。指责不是一种安慰,盲目的指责和分析,甚至是一种在伤口上撒盐的举动。一切对错,交由事实说话,舆论最需要做的是缓解伤痛、反思不足,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出现。(严奇)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江歌案,还需要法律来解答

中新网11月14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一年后,江歌血案即将开庭之际,为请求日本法院判决陈世峰死刑,2017年11月12日下午,江歌母亲江秋莲及众多中国留学生志愿者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