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文化

公务员面试热点: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有利于激活孝道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热点,面试热点,公务员,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12月4日《扬子晚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新京报范军:笔者认为,奖孝金这一设计,其问题最大的地方还不是金钱刺激,而是子女探望记录的公示制度。公示就形成了一种道德强迫。一家护理院有什么权力做这种事情,公示探望记录,等于是把老人和子女们的隐私行为暴露出来。可以理解,这种公示可以给子女们造成某种道德压力,迫使他们去尽孝。可是问题正在于此,一家社会机构凭什么可以强迫民众来行孝,公权机构尚且只能倡导,社会机构这一做法更是明显的越界行为。“奖孝金”可以暂时勾起他们内心的思念和愧疚,但无法消磨因长期亲情分离产生的“亲情疲劳”。要使藏在心里的孝顺化作温馨的行动,“奖孝金”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常回家看看”早已入法,尚且不能解决老人的精神需求,一个“奖孝金”又奈其何?

@人民网蒋萌:200元除以30次,平均每次“奖金”6.6元左右。要说晚辈是冲着这点“奖励”去看望老人实在可笑,6.6元很可能不够往返路途的公交车票价,更不要说晚辈看望老人多少要买点东西的“成本”。所以,我不觉得“看望老人次数暴涨”是冲着钱。至于公示探望记录会不会产生道德压力,也得两说。毕竟,不肖子孙算计老人、抛弃老人极其赤裸,压根儿不理会旁人的白眼。而且,养老院的所谓公示,只在养老院的范围之内,不会“抄送”至晚辈的单位与住地,对后者的“社会影响”有多大?如果“看望老人次数暴涨”所言不虚,我倒觉得是一些晚辈的良心与孝心被唤起。至于这是短期热度还是会形成常态,有待观察。不管怎么说,住在护理院的老人多半自理能力很弱,已不适合居家养老,能多被子女与孙辈看望,而不是“与世隔绝”地面对护理院的暮气沉沉,总是一件好事。若这只是护理院的自我炒作,则要另当别论。

@红网程振伟:子女每次来护理院看望老人后在考勤表上打钩,每两个月汇总一次以给予奖励;“奖孝金”以现金抵用券的方式,每两个月发放一次,具体金额根据子女来院探望老人的频率及陪伴老人的时间来确定。据说,实施“奖孝金”两个月以来,子女看望老人次数暴涨。

有人质疑,此举将子女看望父母的应尽责任,用金钱衡量,不仅俗气,而且拉低了孝道价值。其实,我们更应看到护理院这一做法的实际价值:此举无论如何,都让老人有了更多与子女相聚的机会,这一做法切切实实地让他们得到了更多关怀。而来自子女的关怀,恰恰是老年人的主要快乐来源之一。

我国从200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尊老爱幼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之一,其实诠释了中间人群的责任遵循。但相比中国人最在乎的“照顾培养子女”问题,关爱老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远未受到人家的足够重视。大多人只关注父母的“老有所养”,他们有没有足够物质保障,而忽略了对他们的精神陪伴,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一问题越来越严峻。

2013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很多人看到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似乎有“道德绑架”之嫌,却不知法律作为最低的道德遵循要求,动用法律形式为“常回家看看”兜底,本身就说明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还远远不够。

护理院设“奖孝金”无关金钱,只是善意的提醒。日益空心化、多为老年人留守的农村、社区等,不是观望者,也要拿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醒社会上打拼的青壮年多想想自己的父母,甚至可以拿出实际办来激励他们常看望父母,不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再成为常态,不再让各种“怀念文章”成为行孝的马后炮。

@光明网陈广江:奖励不多,但效果很好,只能证明此举唤醒了子女内心的道德自觉,让“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再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奖孝金”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龄化时代养老的困境和尴尬,也折射出在传统孝道式微的今天子女的责任迷失。“奖孝金”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其善意提醒的意义比钱更重要。在“奖孝金”面前,不管拿奖的还是没拿的,一定会反思自我,进而转化为行动。

事实上,让经常探望父母的子女得到物质实惠没有什么不好的。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政策规定,惩恶扬善是其应有之义,“常回家看看入法”、孝亲敬老楷模受表彰等,其目的就是大力弘扬中华孝德文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既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精神,又具有一定的扬善功能,这样的“奖孝金”制度应该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苏州这家民营护理院推出这项制度也能从中受益,一来,奖金不多,且是抵用券,最终还要在护理院使用;二来,此举能扩大护理院知名度,媒体的关注更是一笔无形财富。对护理院来说,这项小成本的制度体现了管理的大智慧。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奖孝金”制度都是多赢的,而且是一种管理创新,值得点赞。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能让老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子女看望老人带来的精神慰藉,不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能给予的,也不是金钱能买来的。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精神养老”同样重要。

@长沙晚报肖应林:从报道来看,苏州市这家护理院,是一个集医疗、养老、康复、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现代化护理院。应该说,这是个普通老百姓养老的高级场所了。可老人们感觉并不快乐,甚至整天不出房门。这实际上是在提醒,子女后辈把老人送到护理院后,不能忘记时常去看看。有意思的是,自这个“奖孝金”设立之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这种变化的产生,显然不是奖200元现金抵用券所能解释的。毕竟,相对于两个月30次探望,200元可能连车费都远远不够。只能说,“奖孝金”唤醒了人们的孝老意识。在老龄化社会迎面走来的今天,养老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切的大事情。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政府在努力,从社会来看,有关机构也在积极参与。比如有地方对于看望老人,在政策层面,设立了“临终照顾”带薪探亲假等。但现实中,人们并没做得很好。原因当然很多,但当这个“奖孝金”出现争议的时候,之于孝老,人们真的该好好想想了。事实上,把老人送去护理院等,并不是花钱那般简单,老人们在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亲人们的看看和陪伴。

让老人们晚年快乐,这是社会发展应有之义。那么,从这场舆论争议中,我们需记得其中的提醒,就如报道中一位市民所说,现在儿女们工作忙,生活压力大,都可以理解。只要儿女们心里惦记着我,不忙时顺便来看看我,我就很开心啦。这是年老父母长辈的亲情呼唤,让我们深深铭记。就如那句俗语,有钱没钱,都回家过年。但愿不要再有这新闻提醒了。

华图解析: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传承至今。但不得不说,在这个快节奏运转的社会,一些子女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把老人送到护理院、养老院等地方去。更有不少事实显示,一些人没把经常看望老人的“孝”记在心里,见于行动。

不可否认,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院方推出这样的规定,用心是好的。但是,从事人性关怀的院方,恰恰忽略了一点:人的感情,一但与“利”字挂钩,多半会立刻变质。也许200元钱的奖励不是个大数目,但是,不管是200元钱还是2000元钱,它的本质都是“利诱”。两个月里探望老人的人次暴增,院方能保证,这些人当中,肯定没有为利尽孝的吗?那些看上去温馨和睦的会面,会不会有一部分只挂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呢?

不过仔细想想,虽说是多少有一些金钱刺激的作用,但是更多的还是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因为本身对于现在的物价来说,这些钱并没有多少的购买力,而且最终还是要用到老人的护理费用中。作为子女,更看重的还是被这个制度所激活的孝心善意,还有被自己不经常来看望父母的羞耻心驱使,才看望父母的,不管怎么说,奖孝金的出现无论对于老人、家属还是护理院都是有利无害。而且给了整个社会一些启迪,孝道的实现不是仅凭法律约束,适当的通过一些激励或是另外一些社会元素唤醒子女内心对于孝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体会到孝的含义。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考面试热点:城市灵魂岂可说拆就拆

拥有95年历史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公益坊还是拆了。6月9日上午,有工人开始对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989弄公益坊部分房屋进行拆除作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指出,公益坊有保留的价值。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