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文化

面试热点:涉毒艺人回归荧屏值得商榷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面试热点,公务员,涉毒艺人回归荧屏,公务员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主任兰卫红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对涉毒艺人不会“一棒子打死”,涉毒了就应该接受惩罚,惩罚完了就可以回归社会,如果符合规定,还可以出来演出,“但是老百姓也有权利选择,例如发表看法,或者不去看他的电影,那也是很正常的。”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法制晚报张贵峰:针对涉毒艺人,在强调“要有更大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又强调“不能‘一棍子打死’”,兰卫红主任的这一表态,无疑显得更加理性。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精神,尽管涉毒艺人确实已涉嫌违法犯罪,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包括“从业准入限制”在内的“禁播、封杀”代价,但不能因此就完全不给其一个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否则,“治病救人”的法治价值将变成“破罐子破摔”。但艺人究竟该如何回归,目前我们事实上还缺乏一个足够清晰、明确、细化的法治规则。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目前针对涉毒等劣迹艺人“从业准入限制”方面的“封杀”规定,实际上还没有形成明确规范的法律制度,所依据的主要是政府部门的相关“红头文件”,如2014年10月广电总局下发的要求“不得邀请有吸毒、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者参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文件。

另一方面,这些红头文件所规定的具体“封杀”措施,从法治规则角度,也存在许多不够健全完善的问题。如相关“封杀”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封杀”期限;同时,也没有根据不同艺人涉毒违法犯罪情节、性质,设置更细化更具区别性的“封杀”令。

不可否认,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不仅影响个人声誉,更对广大的粉丝,特别是未成年人起到引导作用。自己酿下的苦果自己吃,是艺人责权相当的体现。而如果进一步对“封杀”的规定作出细化,一方面是向违规艺人提示了一条更为明确的回归路径,另一方面也将警醒其他艺人时刻谨言慎行。

@华商报:对于涉毒艺人适度进行“封杀”很有必要,这是因为涉毒艺人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员,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消极的社会影响,如果其涉毒之后还经常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参与的影视作品还在渲染,显然会对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青少年盲目崇拜的对象。当然,对于涉毒艺人遭到“封杀”的做法,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艺人涉毒后是不是就意味着将“终身封杀”呢?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主任兰卫红给出了新的答案,他表示,对于涉毒艺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接受完惩罚,就可以回归社会。

以笔者之见,涉毒艺人重返社会也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一些初犯的涉毒艺人,在接受完惩罚之后,并且保证今后不再涉毒,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证后,已经“改正”,这样的艺人就可以“解禁”,并且重返社会,重返影视圈。但是对于一些已经“二进宫”、“三进宫”等累犯的涉毒艺人,这个“口子”就不能开,不能轻易“解禁”。因为一旦开了,那些涉毒艺人就会更加持无所谓的态度了。比如,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涉毒艺人属于“二进宫”、“三进宫”,这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和决心,还沉湎于毒品中不能自拔,对于这样的涉毒艺人,就应该“终生封杀”。

青年艺人是青少年的偶像,一些青年艺人涉毒,自身走向不健康的生活,这更容易对青少年群体产生负面导向和示范作用。因此,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涉毒艺人,还是应当继续执行相关的“封杀令”。不然,他们屡屡涉毒,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媒体及公众面前,还在大言不惭地炫耀自己的成就,这岂不是更加干扰了我国禁毒的决心和信心?

@荆楚网郭元鹏: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主任兰卫红的观点还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我们是法制社会,对于文艺吸毒人员的惩戒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艺人符合规定,他就可以出来演出。但是老百姓应该对愿意回归社会的“涉毒艺人”多点宽容,只要他们愿意回归,就应该给一次机会。可以说,这样的观点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涉毒艺人”也是普通人,社会上吸毒者不少,有很多人就再次回归社会了。对于普通吸毒者回归社会,我们都能宽容,为何就不能宽容艺人?是的,我们不能因为艺人的一失足,就要让其成为千古恨,就让他们从此没有机会,就只能无奈而悲催的活着。问题是,“涉毒艺人”能不能成功回归社会,不仅取决于社会的宽容度,更取决于他们自己。

在文艺管控还不是十分严厉的时代,我们不是没有给过“涉毒艺人”机会,回想一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多少吸毒的艺人不是给了他们重回社会的机会?我们不是也接纳了他们吗?他们可以继续唱歌,他们可以继续演出,他们可以继续站在荧屏的“最中央”。可是,这些人又是如何对待观众的?很多人成为屡教不改的人,他们成功回到观众中间之后,就又开始吸毒了。其实,不是社会不宽容他们,不是观众不宽容他们,把自己一棍子打死的恰恰是他们自己。明星是普通人,却也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有着导向作用,文艺界的大门向他们的“常打开”,不能只是依靠社会的宽容,制度的宽容,更取决于他们自己,他们如果真的洗心革面了,我想观众是能接受的。可是,如果连他们自己都在毒品的世界里难以自拔,我们给他们机会无异于是祸害我们的社会,祸害我们的孩子。如果“涉毒艺人”依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我觉得为自己关上回归社会之门的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观众宽不宽容的事情那么简单。

@光明网:禁毒部门要求大家对涉毒艺人“不要一棍子打死”,这当然是善意可嘉,初心可鉴。不过,眼下而已,恐怕不是棍子太狠,而是脑残粉太多,综合罚单太过绵柔。艺人与毒有染,身为公民,自然承担法定责任;但,司法惩戒之后,还应有行业惩戒、舆论惩戒、道德惩戒伺候着。不然,东山再次得如此轻而易举,重陷囹圄可能也就毫不稀奇。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以宽宥,不是所有的歉意都能当誓言。尤其是在国内艺人行业自律意识还很粗放的时候,要求社会善良而宽容,这恐怕只会给没有方向感的“粉丝经济”制造更多烂俗的炒作噱头。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明星涉毒涉黄要有相应更细致的制裁措施,“禁演期”长短可视情节轻重而定,累犯不能容忍。此后,4月份,《上海市禁毒条例》出台,明确规定: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查处未满3年;尚未戒除毒瘾的演艺界“吸毒人员”,禁入文化演出和影视市场。而早在2014年,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就与北京42家经纪机构和表演团体签订了《北京市演艺界禁毒承诺书》,承诺不录用、不组织涉毒艺人参加演艺活动。一句话,以地方立法的方式管控涉毒艺人的市场行为,这是权力部门的职责所在。

禁毒虽是老话题,却依然任重道远。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全国现有吸毒人员是234.5万人,其间,吸食传统海洛因毒品的是98万,占了41.8%,吸食新型毒品的47.1%。偶尔有一次吸毒被查到的人数是109万,多次吸毒被查获的是127万,而在查获的吸毒人群里,介于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瘾君子里半数是核心劳动力,这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反省。如果涉毒艺人在禁毒问题上继续狂言乱语、乃至以身示恶,多少正面宣传的力量,恐怕都会被悉数解构、被跌宕殆尽。

@毛开云:涉毒艺人的影响是很广的,危害是很多大的,搞一千次禁毒宣传的效果,当不了明星吸一次毒。明星是公众的偶像,特别的身份、耀眼的光环,要求明星只能起到示范作用,不能带坏头,一旦带了坏头,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北京“禁用令”仅是涉毒艺人应该付出的代价之一。

禁毒宣传年年搞为啥收效甚微,除了一些人见钱眼开铤而走险外,明星涉毒也是重要原因。有资料显示,涉毒人员越来越年轻化,虽然这不是涉毒明星一手造成的,但涉毒明星对青少年的毒害却是深刻的。青年少辨别能力不强,他们对偶像爱屋及乌,偶像如何做,他们跟着学,眉毛胡子一把抓,好的坏的都在学。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必须对涉毒艺人实行“禁用令”。禁用涉毒艺人不是将其“一棒子打死”,只是不能让其继续呆在演艺界队伍里而已。涉毒艺人接受完惩罚后回归社会,可以找其他事情做,比如自己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涉毒艺人重新做人后依然大有可为,这是他们再次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生活中,“两面人”“两面官”不受欢迎,“两面明星”更是遭人唾弃--你在荧幕上表现得高大上,在生活中却吸毒,那你就不应该出现在荧幕上。涉毒艺人改过自新,既需要自我救赎,更需要外界帮助。对涉毒艺人实行“禁用令”,某种程度上就是拯救和帮助涉毒艺人从头再来。对于涉毒艺人不能“一棒子打死”,这不是对涉毒艺人网开一面,而是对涉毒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毒艺人如何挽回自己的形象,如何在社会上传播正能量,涉毒艺人自身要深思,社会各界也要深思。

华图解析:自古以来,“黄赌毒”就是一颗毒瘤,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前途尽毁,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黄赌毒”给社会带来的是一场噩梦。

而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他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能对社会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近年来,“黄赌毒”也成为娱乐圈乱象中的代表现象,原因也很复杂的。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后负面因素对各行各业的侵蚀,又有娱乐圈相关明星富起来后的行为失范和信仰缺失。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不可否认的对大众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很容易效仿自己喜欢的明星,从而误入歧途。

但是,吸毒的明星也是人,只要能够真心悔改,远离毒品,重新做人,就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不仅体现出社会的宽容,也是法律的文明和进步。不过,明星要想回归社会,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远离毒品,这才是确保演艺事业长久的最大法宝。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面试热点:商圈摆大尺度雕塑缺乏艺术严谨性

近日在王府井商圈出现的一个少年半裸雕塑引发网友热议。另外,常营一家购物中心楼下也有让人吐槽的雕塑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念不同的是,这些塑像的尺度有些超乎寻常。记者在此雕塑附近看到,有的行人路过此处并没有留意这一细节,但也有人定睛之后见到“亮点”忍俊不禁,举起手机拍照,甚至有过往行人会故意触摸“少年”的私处取乐。(6月30日 北京青年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