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贵州《行测》真题

33:单选题、

工匠手中为民造福的劳动工具,在愚昧无知、失去理性的人手中也会变成凶器;科学家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世界;电脑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发展,也可以造成工商界的混乱。这段话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    )。

A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B 科学技术需要道德的把握

C 科学技术不能离开道德的指引

D 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

【答案】C

【解析】文段分别通过“劳动工具”、“科学家”以及“电脑专家”的例子来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作用,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科学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从而造福人类,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纠错】A项没有体现主观意志性对科学技术的指引作用,只是说科学技术本身因而错误;B项中的“把握”表意不明确,“把握”往往指的是控制,用在此处不合适;D项偏离了文段主旨,没有提到科学技术,也是错误项。

34:单选题、

一般的人,如果经常把“我”挂在口头,这种人多是主观自负、自我表现欲强、属于唯我独尊的类型。和这样的人交往,应尽量避免与之发生冲突。有的人谈话爱借用名言,提到名人,甚至炫耀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这种人多半是权威的崇拜者,有依赖心理,往往缺乏主见,服从于强者,属于自律性格类型。但往往会媚上压下,与这类人相处,也须小心。喜欢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的人,大都比较虚伪,因为任何情感过分的话,都不会真实,过度的恭维反而表现出嫉妒、戒备、讽刺或者敌意;态度的强硬到了蛮不讲理的地步,却透露出内心的空虚,是色厉内茬的表现。对这段文字的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应该有不同的策略

B 以语言看性格是个简洁有效的途径

C 有依赖心理的人,往往缺乏主见而服从于强者

D 过度的恭维反而表现出嫉妒、戒备、讽刺或者敌意

【答案】B

【解析】文段以并列的形式描述了三类不同的人:经常把“我”挂在口头的人、爱借用名言的人、喜欢使用强烈感情色彩语言的人,而对这三类的划分标准即是以语言为基础表现的不同性格,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纠错】A项中的“策略”只在前面两类人中提到,第三类没提,概括不了全文;C、D两项都只是对文段中个别例子的重复,表述片面

35:单选题、

很难有一件商品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有一位顾客到商店购买冰箱,起先从外表上找毛病,给他找到有一处划痕,要求店员为他打折,然后,他又问店员:“这种冰箱有几种颜色?”店员立即拿来样品本,他指着店里没有的颜色说:“其实这种颜色和我的家具颜色协调,如果你不再为我降一些价,我就要重新考虑换一家商店去买了。”经过一番挑剔,店员将冰箱价格一降再降,这位顾客才好像极不情愿似地低价买下了那台冰箱。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凡事不宜吹毛求疵

B 应从外表、颜色等方面要求店员打折

C 吹毛求疵是购物讲价时百试百灵的好方法

D 顾客在买物品时应表现出不情愿的表现

【答案】C

【解析】文段讲述的是一位顾客在购买冰箱的过程中百般挑剔,最终以低廉的价格买下冰箱的事例,从第一句“很难有一件商品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就说明只要想给一件商品挑毛病,总是能够找到毛病的,而这种“吹毛求疵”的方法其实是购物时要求卖方降价的良好方法。所以选择C选项

【纠错】A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B项和D项都是对原文情节的重复,不是对主旨的概括

36:单选题、

平时我们请人帮个小忙,习惯说劳驾、借光,帮忙和借光有什么关系?其实“借光”一词的来历就说明了求助也就意味着互利。据说,古代有个勤劳的女子,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灯油,夜晚无法纺线。村里有个大房子里有灯光,那里有许多妇女纺线,她便去请求帮助,借点光亮,为了让人家欢迎她去,她说,你们给我方便,我也要给大家做点好事,每天晚上我来打扫房间,于是,她就这样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纺线了。这段文字旨在表达的意思是(    )。

A 解释了“借光”一词的来历

B 人们习惯说劳驾、借光是有缘由的

C 人际交往要注意互利原则

D 平时请人帮忙应该学会感恩

【答案】C

【解析】文段的行文脉络为总—分结构,开头亮明观点“求助也就意味着互利”,之后通过“借光”的故事来阐释观点,所以正确答案为C

【纠错】A项和B项只是文段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表述片面;D项中的“学会感恩”文中并未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