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行测》真题

33:单选题、

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懂得绝不能削足适履这一道理,然而,为了职业而改变性格的人却比比皆是。职业这双鞋,难道就真的需要用改变性格的巨大代价来适应吗?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这一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却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领悟到呢?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找工作时应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

B 在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C 事业成就取决于对职业的热爱

D 真正领悟浅显的道理也需要时间的磨砺

【答案】A

【解析】此题是意图判断题,第一步找主旨,第一句的重点在“然而”之后,引出话题职业与性格的关系,接着通过两个反问引出文段的重点,意思即职业不需要改变性格。第二句在主旨基础上合理引申,即选择职业是应考虑性格。所以此题选A项。文段的主体是职业与性格。BCD主体不对,可直接排除。

34:单选题、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食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朱熹是从天道说天命,而自人道而言,“知天命”是半世人生奔求之后,知自我人生之局限,知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因为这种“知”,不仅产生自我意志行为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形成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大转换。这段文字意在:

A 从人道的角度诠释“知天命”

B 说明“知天命”即能够掌控自我意志

C 论证“知天命”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D 辨析不同流派对“知天命的认识”

【答案】A

【解析】此题是意图判断题。第一句说的是朱熹从天道解释“知天命”,第二句中的“而”表转折,强调的是从人道而言“知天命”是什么,也即文段的主旨。四个选项中没有基于主旨的引申项,所以优先选择主旨项,即A项。B、C项与主旨无关;D项的“不同流派”,文段中没有提到。

35:单选题、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使笔运墨的方法,笔墨有些像文言文。文言在秦代以前就是一种书面语言,然而即便在当时,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古白话”,不会使用文言文去说话。因此, 。同样,笔墨也成了文人画家隔离包括画工在内的广大民众的一道绘画语言的屏障。填入划横线地方最恰当的一句是:

A 文言文成了读书人在特定圈子特定时候的特权

B 除了现实世界,文人们还拥有另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C 文言文便有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和魅力

D 文言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答案】A

【解析】语句衔接要注意前后照应,要填入划横线的内容在“因此”之后,也就是要对前文进行总结,前文提到“文言文是书面语,但是也仅于某一部分,即使文人在日常生活也不用”,因此进行总结,文言文的使用是局限于某一范围的。下文也能够给出提示,“同样,笔墨也成为屏障”,也就是说“文言文跟笔墨是同样的情况,都是只能局限在某一范围内”,观察选项,A项符合

36:单选题、

当我们不再以功利的态度来考虑问题时,当我们不再以职业的观点来面对生活时,当我们把业余的游戏精神引入办公室和教室时,美学便松动了刻板重复的日常生活。我们便可以在其中发现更多的美感愉悦,感悟到更加深刻的生活真谛。老子提出了道家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涤除玄鉴”,“涤除”就是使心灵空明虚静,抛弃那些欲念和偏见,这样便可以“玄鉴”,就是看到深邃的东西。这个命题后来演变成中国美学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和命题,诸如庄子的“心斋”、“坐忘”,宗炳的“澄怀观道”等等。这段文字提到老子和庄子等人的思想是为了说明:

A 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B 中国美学的独特之处

C 无功利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升华作用

D 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

【答案】C

【解析】注意本题的提问方式,虽然问的是“提到老子和庄子等人的思想是为了说明”,文段中的老子和庄子属于例子,例子的目的是来论证论点的,也就是说,老子和庄子等人的思想还是为了来论述观点的,也就是这道题还是在考察我们对于文段的理解,文段主要是在谈不去功利、职业的看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感,感悟到更深刻的生活真谛,然后才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进行阐释,因此文段的论点是“不功利、职业的美学欣赏,能够帮我们发现更多的美感,感悟到更深刻的生活真谛”,观察选项,只有C项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