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家(A卷)《行测》真题

41:单选、

文学家在克隆一个时代横断面风景线的同时,克隆了自己人生的风景线。品察他们的克隆有双重意义:一是品察在时代变幻中凸现的人文景观,二是品察他们在时代场景中自身的人格取向。这段文字所表明的中心是:

A 文学家肩负着反映时代和展示人生的双重任务

B 表现时代和展示人生,是文学创作的双重目的

C 欣赏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了解文学家们的社会人格

D 欣赏文学作品有认识时代和文学家人格的双重意义

【答案】D

【解析】开篇通过文学家引出话题,这段话中“品察他们的克隆”指的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所以这段话的重点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双重意义而不是强调文学家的任务或创作目的,故选D项

【纠错】A项表述本身有问题,反映时代和展示人生的双重任务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学家,因此排除。本文的主体是文学作品,而B项的主体是文学创作,主体排除法排除。C项表述片面,只说明了意义中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

42:单选、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是万能的、无缺陷的。它由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来进行自发的调节。这种调节带有滞后性,就是说从价格形成到信号反馈再到产品产出效应,有一定的时滞。作者认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的“缺陷”是:

A 自发性和盲目性

B 滞后性和调节性

C 自发性和滞后性

D 竞争性和调节性

【答案】C

【解析】文段第一句指出市场的“缺陷”,第二句说明它的缺陷的一个方面是“自发的调节”即自发性,第三句强调的是调节本身的“滞后性”,总结一下,就是自发性和滞后性。因此C项可选

【纠错】“调节性”是这种调节本身所具有的,并不属于缺陷部分。因此排除B、D两项。A项中的盲目性是无中生有,排除

43:单选、

假使我们打些比喻,那么短篇小说作者所应选择也是最适宜表现的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等等。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短篇小说:

A 要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展现不同人物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

B 最适宜表现社会和自然的重大主题中那些振奋人心的情节

C 无法完成长篇或中篇的任务,它只能描写事物的关键部分

D 应该选取最贴近主题、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来塑造艺术形象

【答案】D

【解析】文段中说短篇小说作者所应选择也是最适宜表现的,也就是要选择最贴近表达主要内容的和短篇小说的特点。下面举例子悬崖峭壁、梅萼柳芽、最先飘落的梧桐叶、北京人的一颗牙齿,分别是表现地层结构、春意、秋讯、太古生活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所以D正确

【纠错】这段话并没有涉及到要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所以排除A项;所举的例子也不全是“重大主题”或“振奋人心的情节”,所以排除B项;更没有任何理由说短篇小说作者就无法完成长篇或中篇的任务

44:单选、

研究基本粒子,须借助极高的能量。欲知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得变革微观物质,即得想办法把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打碎,把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各种性质暴露出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物质”解说正确的是:

A 前者指各种小粒内部组合模式,后者指构成物质的各种小粒

B 前者指原子结构(含原子核),后者指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

C 二者反映了微观物质世界结构,即小粒结构构成了微观物质

D 二者都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以及中子等各种小粒

【答案】A

【解析】根据段落中“欲知……首先……”一句就可以知道,物质的微观结构指的是微观物质即各种小粒的内部结构,微观物质之后有“即”表示解释说明,是指“氢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子”因此本题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