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从2000年到2004年四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和之后人事部对这四次考试的总结来看,《申论》这种考试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式的灵活性

  与传统写作考试相比,申论考查形式显得非常灵活。

  申论测试的答卷由概括部分、方案部分、议论部分三部分组成。就其文体而言,概括部分既可能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多种文体形式,还可能是公文写作中的应用文写作。方案部分,纯粹是应用文写作。议论部分则自然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申论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考试形式非常灵活,这样,相应的也就增添了考生的应试难度。

  二、内容的广泛性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评。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生再像从前那样事先对题目有充分的准备就很难了。因此,事先对考试的具体形式、内容结构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显得尤为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一般都应当已经有定论,主要是立足于考查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只要分析判断无误,就不会得到很低的分数。但是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让考生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判断和分析,并做出结论。

  三、测试的针对性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标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目标具有针对性,试题也具有针对性。

  在题目中主要是分析、概括两个方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述(这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逻辑关系,就其中的复杂事件,要抓住主要问题;对尚存争议的事件,要分清各方意见。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给出的条件、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答案的不确定性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惟一的标准答案。从材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有的已有定论,有的尚未有定论,需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实、固定、惟一的标准答案。就说对策部分吧,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方案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绝不会有一个具体惟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惟一标准。

  五、行文的逻辑性

  写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类型的写作,会采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文艺创作主要采用以形象组合为主体的形象思维,整个写作过程始终不脱离具体感性形象的思维。而申论写作则主要采用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

  所谓逻辑思维,是一种舍弃具体表象,依*概念、判断、推理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要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由形象到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并以抽象的概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的结果。

  在申论写作中,要表述对某一事物的整个看法、对某一问题的全面认识,必须在接触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分析、综合、归纳,升华、提炼出一个抽象概念的主旨来。很显然,这个选题立意的过程,主要是凭借逻辑思维来实现的。作者在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时,要对占有的材料分类、归类、分析、比较,判断出材料有无价值,从“可能有用”的材料中,筛选出“必然有用”的材料组织进文章中。这个选材的过程,也主要是凭借逻辑思维来完成的。而安排结构,也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申论特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的。至于落笔行文时,也主要是*严谨的、理性的逻辑思维驱动笔端。

  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导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因此,要提高申论写作能力,就必须“学点逻辑”(毛泽东语),懂点逻辑。逻辑思维不像形象思维那样除凭借语言外还可凭借色彩、声音来思维,它只能依*语言来思维。因此,申论写作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对语言的要求不如文艺创作高。恰恰相反,它对语言的要求很高,有时甚至到了“一字入文,九牛不出”、“一字千金”的地步。要提高申论的质量,非在语言文字上狠下功夫不可。

  当然,强调申论写作以逻辑思维为主,并不排斥以形象思维为辅,有时还要借助灵感思维。要增加申论的可读性,要使文章更鲜明、生动,除增强它本身的逻辑力量外,有时还需要形象地叙述、说明人或事,需要适当采用少量的诸如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段变虚为实,变呆板为生动,这些都离不开形象思维。

(责任编辑:admin)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jiangxi/ajaxfeedback.htm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2015省公务员考试高分课程体系
2015年地方公务员考试高分备考特训营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