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第三节演绎推理
无论是国家还是各地方公务员判断推理考试中,演绎推理试题的广度和深度都逐年有所增加。
演绎推理是运用逻辑规则进行的必然性推理。(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
本书前面曾介绍了几个最基本的推理规则。从根本上提高演绎推理能力,还需要我们熟悉更多的推理类型和推理规则。
一、命题和推理
(一)命题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如:
(1)天空很蓝。
(2)所有的位置都被占了。
(3)只要割下牛头,牛就死了。
(4)胡乱吃药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5)所有的液体都是流动的。
在非学术场合,命题也可称为判断。
按照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相关语义,命题又划分为简单命题、直言命题、复合命题、模态命题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命题及推理,在近年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出现(详见试题解析)。
简单命题:是表达一般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的简明判断。如:
(6)炒饼好吃。
(7)抽烟不健康。
直言命题:是表达“量化” 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的判断。如:
(8)所有的蜗牛都有壳。
(9)有些蛇没有毒。
复合命题:是表达事物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可能、必然性的判断。如:
(10)如果某人是服毒自杀的,那么胃里一定能发现残留毒物。
(11)这个案件或者判使用假币罪,或者判诈骗罪。
模态命题:是表达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可能性、必然性的判断。如:
(12)通货膨胀必然造成货币贬值。
(13)徇私可能导致枉法。
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命题真假的判定,是具体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在公务员考试中,作为前提条件给出的各类命题都是假设为“真”的。所以,本书针对公务员考试的需求,只介绍思维方法、推理论证的形式结构和规律,不讨论在具体学科中命题的真或假。
(二)推理
推理是由若干命题做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的一般方法是:将需要考查的事物形成一个个命题(对命题的类型没有限制),这些命题的并列合取,就是推理的前提,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只要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有效),结论就真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
前提:
(复合命题1)如果天上下雨,那么路面湿;
(复合命题2)如果路面湿,则路滑;
(复合命题3)若路滑,那么延长刹车距离;
(复合命题4)延长刹车距离,就增加交通肇事的几率;
(复合命题5)汽车慢行了,不会延长刹车距离;
(简单命题6)天正在下雨;
(简单命题7)不增加交通肇事的几率;
结论:
(简单命题)汽车慢行了。
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的简单实例。前提由7个命题构成,其中“命题1—5”都是复合命题,“命题6和7”是简单命题,结论“汽车慢行了”也是一个简单命题。把前提各个命题之间定义为合取(并列)关系,把前提与结论之间定义为断定推出(前提是结论的充分条件)关系,就构成了前提到结论的推理。
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实例,通过熟悉推理规则,能判定这是有效的推理。
二、复合命题推理及错误警示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
关联词,在数理逻辑中称为联结词。两者区别在于:联结词不强调自然语言的语义,而具有机械连结的属性,是一种数学性质。而关联词却要求被联结的“词项”在语义上有关联关系。如:如果……那么……,只有……才……,或者……或者……,……并且……,等等,都是联结词。如果把“若2+2=4,则雪是白的”这样的语句看做是有关联关系的语句就不会被人接受,其中的“若……则……”只是联结词。而“若适量降雨,则对庄稼生长有益”看做是关联语句,其中的“若……则……”就是关联词。
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虽然人们经济使用联结词,但语义多是不规范的,甚至会出现歧义,使表达变得模糊不清。公务员考试中,所有联结词所表述的语义都要求是规范的,逻辑语义不容置疑。所以在阅读分析中,联结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
由联结词构成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复合命题(非学术场合,可粗略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复句)。如:
前件后件简约口语如果权利受损,那么进行诉讼。权利受损就进行诉讼。只有权利受损,才进行诉讼。权利受损才进行诉讼。或者权利受损,或者进行诉讼。权利受损或进行诉讼。权利受损并且进行诉讼。权利受损也进行诉讼。……分析上面命题,容易理解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逻辑性质也不同。因此,前后件之间的推理思路就不同。推理思路有规律,这些规律叫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发现有联结词出现(包括简约口语)的试题,就必须使用推理规则,这是重要考点。在这里,简单介绍如下必考的规则:
首先定义逻辑符号的语义(必须熟记)。
(1)大小写英文字母均可:A、B、p、q…指代相关事物。
(2)逗号:“,”读“与”。 表达“并列”(与旧符号“∧”相同)。
(3)右箭头:“→”读“则”。 表示“如果……那么……”。
(4)对号:“∨”读“或”。 表达“或者……或者……”。
(5)双箭头:“”读“所以”。表示推出。(无歧义场合,可用“→”替代)
(6)负号:“-”读“非”。表达否定。(与旧符号“┐”相同)
(一)充分条件命题、推理及错误警示
1.充分条件推理:
前件后件
句型:如果A,那么B。
符号:A →B(读“A则B”)
规则1:A →B,AB(分离规则)
逻辑语义:以A则B做前提,断定A成立,就推出B成立。
例句:如果小梅去划船,那么阿东也去(前提)。小梅去划船了,所以,阿东当然去了。
记忆要点:肯定前件就肯定后件,简记:肯前肯后。
规则2:A →B,-B-A(逆否规则)
逻辑语义:以A则B做前提,断定B不成立,就推出A也不成立。
例句:如果小梅去划船,那么阿东也去(前提)。阿东没去划船,所以,小梅就没去。
记忆要点:否定后件就否定前件,简记:否后否前。
充分条件命题的两个错误推理:
错误1:否定前件。否定前件推理无效。例:若割下牛头,牛死。没割牛头,牛……?
错误2:肯定后件。肯定后件推理无效。例:若割下牛头,牛死。牛死了,牛头……?
以上两例是常识命题,容易识别对错。若离开常识,可能容易出错!
如:如果小梅去划船,那么阿东也去,结果小梅没去划船,小东是否去了?
公务员演绎推理试题中,4个备选项里通常有2—3个错误推理让考生识别排除,所以,熟练掌握和识别什么是错误推理至关重要!
传递规则:
1)分离传递:A →B,B →C  A →C
例句:不睡足四小时,大脑不能充分休息,大脑不能充分休息,就会身心疲惫。
所以,不睡足四小时,就会身心疲惫。(肯前,传递肯后)
2)逆否传递:A →B,B →C -C →-A
例句:不睡足四小时,大脑不能充分休息,大脑不能充分休息,就会身心疲惫。
所以,身心不疲惫,就睡足了四小时。(否后,传递否前)
重点记忆:
充分条件命题两个推理规则
(1)肯前肯后:(P →Q),P Q (分离规则)
(2)否后否前:(P →Q),-Q -P (逆否规则)
充分条件命题传递推理
(1)分离传递:P →Q,Q →R P →R
(2)逆否传递:P →Q,Q →R -R →-P
[警示]充分条件命题的推理,容易出现两个错误:
错误1:否定前件。否定前件的推理无效。
错误2:肯定后件。肯定后件的推理无效。
2.必要条件推理:
句型:只有A,才B。
符号:A←B(读“A才B”)
规则:(从略)
必要条件推理规则容易与充分规则记混,我们介绍一个换位定理,可以把必要条件命题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只要记住充分规则就可以了。
换位定理:
句型转换:只有B才A = 如果A则B。
符号:B ←A = A →B
例句:只有学过英语,才能做英语翻译= 做英语翻译,就学过英语。
【提示】 “充分条件命题”与“必要条件命题”为互逆命题。即:若复合命题的前件对后件是充分的,那么,其后件对前件就是必要的,反之亦然。如:
充分条件命题形式是:P则Q。符号表达为:P →Q。其中P为前件,Q为后件。
可理解为:前件成立(真),后件就必成立(真)的命题,就是充分条件命题。
在推理语句中,可以根据“联结词”断定充分条件命题。识别断定P对Q是充分的,常用的联结词及语句形式有:

(1)如果P,那么Q;(2)若P则Q(P就Q);
(3)P必须Q;(4)P离不开Q;
(5)P是以Q为条件的;(6)Q是P的条件;
(7)P以Q为基础;(9)Q是P的基础;
(9)P来源于Q;(10)P是指Q。
以上语句都表达了P对Q是充分的,即P →Q。
【提示】 有些语句往往省略联结词,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断定。如:期盼成功的人懂得刻苦。
逻辑语义是:如果是期盼成功的人,那么都懂得刻苦。
在省略“如果……那么……”的情况下,前、后件的逻辑关系未变。
例1.(江苏2010B类-118)明代学者王阳明训示儿子说:现在人的病痛,大多是因为傲;千罪百恶,都是从傲上来的,事实也说明,所有的人都不会相信自傲的人,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不相信的人合作。
据此,可以推出()。
A. 谦虚的人总能避免人生各种病痛
B. 谁都不愿意与自傲的人合作
C. 谁都愿意与谦虚的人合作
D. 谦虚的人会获得所有人的信任
【答案】 B
【解析】 (1)题干说:自傲→不被相信,不被相信→没人愿合作。
(2)根据题干进行连锁推理推出:自傲→没人愿合作,答案是选项B。
例2.(国考2011-113)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他如何值得你信赖呢?
由此可以推出()。
A. 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别人
B. 不了解自己,就不会被任何人信赖
C. 他充分了解你,所以他值得你信赖
D. 充分了解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信赖
【答案】 B
【解析】 (1)题干说:
①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②被任何人信赖→了解任何人(包括了解自己)
(2)选项B是对题干①和②的逆否推理,即先否定①的后件,再通过连锁推理否定②的前件,因此,答案是选项B。
(3)依据题干条件无法推出选项A;选项C属于肯后推理,错误;选项D属于肯后推理,错误。
(二)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及四个推理规则
充分必要条件命题简称充要条件,其形式是:仅当P则Q。如:
仅当0摄氏度,存在冰水混合物(正常大气压条件下)。
符号表达式为:P←→Q。读作“P等价Q”。其中P为前件,Q为后件。
可以理解为:P和Q互为成立的条件,具有条件的唯一性和P与Q的等价性。
充要条件命题有四个推理规则,简单记忆就是:“充分条件推理规则”加上“必要条件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直接考查充要条件推理的试题并不多见。一旦出现,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就可以处理。
(三)选言命题及推理规则
排中律规则(相容析取)
句型:或者A,或者B。(其中至少有一个真,也可以同真)
符号:A ∨ B(读“A或B”)
规则1:否定A,就断定B。符号:A ∨ B,-A  B
例句:A、B二人中,或者A是嫌疑人,或者B是嫌疑人,当断定A不是时,B就一定是。
规则2:否定B,就断定A。符号:A ∨ B,-B  A
例句:A、B二人中,或者A是嫌疑人,或者B是嫌疑人,当断定B不是时,A就一定是。
这些规则是重要考点,必须熟练掌握。
[警示]相容选言推理(排中律)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独一无二”,即“断定一个(部分)则否定另一个(部分)”。错误例证:
根据现场遗留痕迹分析,案件嫌疑人或者是张三,或者是李四。
有证据证明张三作案,断定:李四没作案。
这个推理是错误的。有证据证明张三作案,并不能排除李四参与作案的嫌疑。这个推理犯了“独一无二”的错误。
(四)联言命题及推理规则
句型:A并且B并且C
符号:A,B,C(读“A与B与C… 、A且B且C…”都可)
逻辑语义:A、B、C都成立(真),联言命题成立(真),若其中有一个子命题假,联言命题就假。如:远大集团在寻找合作伙伴时申明:远大集团有资金,有人才,有项目。
其中:三项都真,申明(联言命题)真;若有一项假(如无资金),申明就假。
【提示】 联言命题的各个分支命题(支命题)之间是并列关系,隐含“并且……并……且”语义。只要是并列的语句,就不能主观地推测支命题之间的其他关系。
如:闫志利,学心理学,是博士后,曾留学法国。
以上三个命题是并列且各自独立的,在公务员考试阶段,不可主观建立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错误如:因为有钱,所以有别墅和轿车。更不能加入联想或推测,错误如:据此推出“闫志利有能力”、“闫志利有地位”、“闫志利很幸福”等。对于并列的联言命题,要严格依据如下推理规则进行“重复式”推理。
联言命题推理规则:
规则1:全部断定。
符号:A,B,C  A,B,C
如:有学历,有知识,有素质,推出有学历,有知识,有素质。
规则2:分解断定。
符号:A,B,C  A
A,B,C  B
A,B,C  C
错误推理:A,B,C  D
错误例句1:小赵有学历,有知识,有素质,所以小赵一定是个好员工。
错误例句2:陈扁是高官,并且有车,有房,有巨额存款,所以陈扁是贪官。
提示:推理不是预测或猜测,公务员考试中联言推理是重要考点!
例3.(江苏2010A类-63)小岛国联盟中的一些国家地处热带地区,这些热带地区的小岛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近年来,这些风景优美的小岛国日益被世人所关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游客境外游的首选。在岛国旅游热潮的推动下,这些小岛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
据此,可以推出()。
A. 小岛国联盟国家都地处热带地区
B. 热带地区的国家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C. 有些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D. 小岛国联盟国家的经济都在高速发展
【答案】 C
【解析】 (1)题干说:
 一些小岛国国家地处热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高速发展。
(2)题干可以推出“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小岛国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依据联言命题推理规则,可以推出选项C。
(五)德·摩根定律(负命题)及等值命题
日常语言中,有这样的语句:
(1)并不是说,老王和小李都有机会。语义=或者老王没机会,或者小李没机会。
(2)并不是说,老王有机会或小李有机会。语义=老王没机会,并且小李也没机会。
上述两种语句,在逻辑上称做负命题(对命题的否定)及其等值命题。
1.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对一个命题的否定。符号形式:“-P”,读作“非P”。P可指代任何命题。如:
(1)并非:汽车是玩具。-P
(2)并非:天上下雨,则地不湿。-(P→Q)
(3)并非:秀外慧中。-(P, Q)
(4)并非:有钱或有权。-(P∨Q)
负运算:- -P = P(与数学的“负”号功能相同)
2.德·摩根等值定律
定律1:-(P,Q)= -P ∨-Q
“并非:生意兴隆且人丁兴旺”,等同于“或者生意衰败,或者人丁稀少”。
定律2:-(P∨Q)= -P,-Q
“并非:生意兴隆或者人丁兴旺”,等同于“既生意衰败,又人丁稀少”。
例4.(四川2010-68)某大型律师事务所招聘工作人员,最不可能被招聘上的是没有通过我国司法考试,或者完全没有办理法律事务实践经验的人。在可能被招聘的人中,懂外语或硕士以上学历的人被聘用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下列人员中最有可能被招聘上的是()。
A. 杨某,在我国一知名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法学研究工作
B. 周某,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自学法律刚通过了司法考试,给当律师的叔叔做了半年律师助理
C. 刘某,通过我国司法考试,以律师身份执业多年,精通英语,不久前因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被罚款3千元
D. 李某,在美国一著名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某州获得律师从业资格且从业半年,现决定回中国定居
【答案】 C
【解析】 (1)题干说:
①最不可能被招聘→(-通过考试∨-实践经验);
②可能被招聘→(外语∨硕士以上)。
(2)选项C是对题干①的逆否推理,即-(-通过考试∨-实践经验)→-最不可能被招聘=(通过考试,实践经验)→可能被招聘,再加上条件“精通英语”,从而确定C是正确答案。
【提示】 这里运用的是摩根定律:-(-A∨-B)=A,B。
例5.(江苏2010A类-64)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和毁林,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了20世纪全球明显升温。如果要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各国就要进行人为干预,或者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把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重新吸收起来。
据此,可以推出()。
A. 如果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就能避免全球明显升温
B. 如果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就能避免全球明显升温
C. 如果各国既不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又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就不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
D. 如果各国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或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汇,就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
【答案】 C
【解析】 (1)题干说:控制浓度增长→(源头限制∨增加汇)
(2)选项A、B、D都是由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的错误推理。
(3)选项 C是逆否推理,正确。
【提示】 这里用到了摩根定律,即-(源头限制∨增加汇)=(-源头限制,-增加汇)。
3.等值命题考点
(1)P →Q = -P ∨Q(逆运算:-P ∨Q = P →Q )
例如:“不发行股票就不分红”等于“或者发行股票或者也不分红”。
(P=不发行股票,Q=不分红。若P=发行股票,Q=分红,也可表述为:-P →-Q = P ∨-Q)
(2)P ←Q = P ∨-Q(逆运算:P ∨-Q = P ←Q)
例如:“付出才有收获”等于“或者付出或者没收获”。
(3)-(P →Q)=( P ,-Q )[逆运算:P,-Q=-(P→Q)]
例如:不能说“随地吐痰”是好习惯= 随地吐痰并不是好习惯。
公务员考试中,这些等值命题考点只有江苏、上海、山东出现过,而国考和其他省份均未出现。这里仅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考生做参考。
【提示】 以上介绍的推理常识(包括摩根定律)都是重要考点,我们均用直观体现原理的模拟题,体会和确定快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真题精选及详解
1.(国考2011-115)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只要这种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就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由此可以推出,在一定时期内()。
A. 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正在稳定增长
B. 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涨幅过大,对该国经济必然有负面影响
C. 如果大多数商品价格不上涨,说明该国经济没有保持稳定增长
D. 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下降,该国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也会降低
【答案】 C
【解析】 (1)题干:
①经济稳定增长 → 价格上涨;
②价格涨幅在不大 →-经济负面影响。
(2)选项C是对①的逆否推理,正确。
(3)选项A是对①的肯定后件推理,错误;选项B是对②的否定前件推理,错误。选项D是对①的否定前件推理,错误。
2.(江苏2010B类-121)物质经济是以物质资源为主要劳动资源的经济。原始经济是原始的物质经济,农业经济是以生物物质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工业经济是物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新的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建立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是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工业经济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质经济就不能转化为知识经济。
据此,可以推出()。
A. 如果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质经济就能转化为知识经济
B. 如果物质经济不能转化为知识经济,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C. 只有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质经济才能转化为知识经济
D. 只有物质经济转化为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才能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答案】 C
【解析】 (1)题干:
①建立知识经济→工业经济发展;
②建立工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
③-科学技术发展→-物质经济转化为知识经济。
(2)选项都和第三个条件相关:A否定了③的前件,推理错误; B是对③肯后肯前推理,错误; C是对③的逆否推理,是正确答案。 D是对③的否前否后推理,错误。
3.(福建2010春季-87)白炽灯功率越大,灯光越明亮。100瓦的白炽灯功率高于15瓦的白炽灯功率,因此,100瓦的白炽灯比15瓦的白炽灯明亮。
下列与上述推理最为类似的是()。
A. 一个人越喜欢看电视和看书,他的近视程度越厉害。老张的爱人比他爱看电视,因此,老张的爱人近视程度比他的近视程度厉害
B. 一套房子的面积越大,它的总价越高。老张的房子比同一栋楼老李的房子面积大,因此,老张的房子比老李的房子贵
C. 今年跳远冠军的成绩比前年跳远冠军的成绩好。张华是今年的跳远冠军,因此,他今年的跳远成绩比他前年的好
D. 产品质量越高并且广告投入越多,产品需求就越大。甲公司投入的广告费比乙公司的多,因此,对甲公司产品的需求量比对乙公司的需求量大
【答案】 B
【解析】 (1)题干说:功率越大→越亮,100W功率更大,所以100W更亮。
(2)选项B说:面积越大→越贵,老张的房子更大,所以老张的房子更贵。与题干最为类似,因此选项B是答案。
4.(江苏2010B类-120)今年中国南方地区出现“民工荒”。究其原因,或者是由于民工在家乡已找到工作;或者是由于南方地区民工工资太低,不再具有吸引力;或者是由于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民在农村既能增收,又能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今年中国新农村建设确实进程加快,农民在农村既能增收又能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
据此,可以推出今年南方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
A. 是由于民工在家乡已找到工作
B. 可能是由于民工在家乡已找到工作
C. 不是由于民工在家乡已找到工作
D. 是由于南方地区民工工资太低,不再具有吸引力
【答案】 B
【解析】 (1)题干:民工荒→(找到工作∨工资太低∨增收稳定)。
(2)当肯定民工荒的情况下,后件三个现象只确定了稳定增收,其他两个现象是不确定的。所以选未确定的选项B。
5.(联考2010下半年-41)如果月球表面曾经是岩浆海洋,那么许多元素的分布就应该是连续的。岩浆海洋掌握着解开月亮诞生之谜的钥匙,如果岩浆海洋的存在得到确认,那么“巨型冲击假说”将成为最有力的月亮起源说。
由此可以推出()。
A. 如果月球表面不曾是岩浆海洋,那么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就不是连续的
B. 如果“巨型冲击假说”没有成为最有力的月亮起源说,那么表明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都不是连续的
C. 如果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不是连续的,那么月球表面不曾是岩浆海洋
D. 如果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是连续的,那么“巨型冲击假说”将成为最有力的月亮起源说
【答案】 C
【解析】 (1)题干:
①岩浆海洋→元素连续;
②岩浆海洋→“巨型冲击假说”成为最有力的起源说。
(2) 选项C说:元素不连续,月球不曾是岩浆。C是对这个题干①的逆否推理,是正确选项。
(3)选项A是对①的否前推理;选项B和D是将①、②错误的联结起来,都不是答案。
6.(安徽2010-85)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维持它的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而要建立这些保障体系,需要企业每年为职工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障费。假如企业每年为职工缴纳这样比例的社会保障费,那么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由此可推出的是()。
A. 这些国家或者可以维持它们的经济发展,或者可以保持它们的社会稳定
B. 假如降低企业每年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障的比例,那么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C. 这些国家没有办法维持它们的经济发展,或者不能保障它们的社会稳定
D. 这些国家既可以保持经济发展,又可以保证社会稳定
【答案】 C
【解析】 (1)题干:
①维持发展→加强竞争力
②(稳定→建立保障体系) ,(建立保障体系→缴纳保障费),(缴纳保障费 →-加强竞争力)。
(2)根据题干②可传递推出: 稳定→-加强竞争;
再根据①可推出:稳定→-加强竞争,-加强竞争 →-维持发展;
最终传递推出:稳定 →-维持发展=-稳定 ∨-维持发展。
答案是选项C。
【提示】 这里使用的等值定理是:A →B = -A∨B。
7.(吉林2010甲级-47)当前,有学者指出,物业税改革会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从而增加房产市场的供给,进而对房价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目前,开征物业税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我国很多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在当前房产税的征收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房屋使用人纳税,但从税收理论上讲,财产税必须向财产的产权人征收,所以必须首先进行房屋产权的明晰,这是物业税开征的必要条件。因此,学者建议说,开征物业税要循序渐进,并且要分步骤实施。
如果假设上述学者的言论是正确的,则由此可以推出()。
A. 如果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能进行,则说明在我国没有开征物业税
B. 如果房屋产权明晰,我国就可以开征物业税
C. 如果房屋产权不明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就不能进行
D. 如果在我国没有开征物业税,则说明房屋产权不明晰
【答案】 C
【解析】 (1)题干:
①财税体制改革→物业税开征;
②物业税开征→产权明晰。
(2)选项A是对题干①的否定前件推理,错误;选项B是对题干②的肯定后件推理,错误;选项C是对题干②的逆否推理,正确;选项D是对题干②的否定前件推理,错误。
8.(国考2010-86)在由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储蓄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来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因此,储蓄率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而合理的现象。
由此可以推出()。
A. 有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就可以实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跨越
B. 有了高储蓄率,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
C. 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说明储蓄率不高
D. 如果没有高储蓄率,就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1)题干:
发达→大量资本,大量资本→高储蓄率,
充分传递可知“发达→高储蓄率”
(2)选项D是题干条件“发达→高储蓄率”的逆否传递“-高储蓄率→-发达”,是正确答案。
(3)选项A、B都是肯定后件的无效推理;选项C是否定前件的无效推理,都排除。
【提示】 充分命题推理的试题,选项规律是:否前的错误项、肯后的错误项、前后件“混编的错误项”或无关的错误项。如果能认知这样的规律,解题思路异常清晰,解析速度会大大提高。如上题难度,一般需要10—15秒,甚至更快,即使是语句冗赘的试题,也离不开这个规律,20—40秒是可以完成解析的。
9.(江苏2009B类-105)如果今年的旱情仍在持续且人们抗旱不力,那么今年的农作物就会减产,并且农民的收入会降低。但是,多项证据表明,今年农民的收入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
据此,可以推出()。
A. 今年的旱情仍在持续,且人们抗旱不力
B. 今年的旱情仍在持续,或人们抗旱不力
C. 今年的旱情没有持续,或人们抗旱有力
D. 今年的旱情没有持续,且人们抗旱有力
【答案】 C
【解析】 (1)整合题干:(持续,不力)→(减产,降低)
(2)题干的后件是一个联言命题,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3)题干已给出“农民的收入未降低”,逆否题干得到-(持续,不力)=-持续∨-不力(摩根定律),答案C。
10.(江苏2009B类-103)企业应事先征询气象预报,因为如果不这样,企业就不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据此,可以推出()。
A. 如果企业事先征询气象预报,就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B. 企业只有事先征询气象预报,才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C. 企业事先征询气象预报,一定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 因人类认识的局限,目前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还未达到较高水平
【答案】 B
【解析】 (1)整合题干:不征询→不对路
(2)A选项是否前否后错误推理;C选项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题干论述无关,属无关选项;D选项也是无关选项,题干中未涉及“气象预报准确率”问题。因此,A、C、D都不是答案。
(3)选项B是题干的逆否推理。题干条件逆否后为 “对路→征询”,转换成必要条件句表达为“征询←对路”就是选项B“征询才对路”。
11.(福建2009春季-93)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以上论述,可以推导出的是()。
A.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申请行政复议
B.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诉讼
C.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D.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起行政诉讼
【答案】 D
【解析】 (1)整合题干:①公民等可以向文中所述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②不服复议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2)根据②“不服复议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直接推出D,“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选项A、B都不全面,和题干条件“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不符,排除。
(4)选项C“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与题干“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矛盾,排除。
12.(国考2009-98)有关专家指出:月饼高糖、高热量,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演变成了“健康杀手”。月饼要想成为一种健康食品,关键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如果不能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口味再好,也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由此不能推出的是()。
A. 只有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了月饼,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B. 如果月饼符合了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说明一定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了改良
C. 只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了月饼,即使口味不好,也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D. 没有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月饼,却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需求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答案】 C
【解析】 (1)要求在选项中找到“不能推出”的项。
不能推出的选项是:否前错误和肯后错误。熟记!
(2)题干形式:-(改良工艺,改良配料) → -符合需求
(3)C项犯了“否定前件”的错误,即改良符合,故答案选C(不能推出)。
(4)A项换位后是题干的“逆否”推理:符合要求改良工艺,改良配料
B项也是题干的逆否推理,D项和题干相同(口语化)
【提示】 注意提问:“由此不能推出。”然后找到“否前或肯后”的错误选项,其他不必分析,力争快解。
13.(湖南2009-97)所有称职的教师都是关心学生成绩的教师,所有关心学生成绩的教师都工作很忙碌,工作不忙碌的教师都不是优秀教师。
根据以上论述,一定可以推出()。
A. 有些优秀教师不是工作忙碌的教师B. 有些工作忙碌的教师不是优秀教师
C. 所有称职的教师工作都很忙碌D. 所有忙碌的教师都很关心学生成绩
【答案】 C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称职的教师→关心学生成绩的教师,关心学生成绩的教师→工作忙碌;
②不忙碌→不优秀。
(2)根据题干①可以推出选项C称职的教师→工作很忙碌,这是充分传递推理。答案C。
(3)选项A是题干“不忙碌→不优秀”的否后肯前的错误推理。
(4)选项B是题干②的否定前件推理,无效。
(5)“关心学生成绩的老师→很忙碌”推不出选项D“忙碌的老师→关心学生成绩”,属于肯定后件的错误推理。
14.(2011上半年联考-74)食品安全的实现,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只有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不可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
由此可以推出()。
A.  要想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
B.  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可能实现食品安全
C.  有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就能实现食品安全
D.  一个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政府,即是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政府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条件及推理:
 条件1:食品安全→有效管理   
 条件2:相互协调←有效管理  =  有效管理→相互协调
 条件3:没有制约机制→不能相互协调
推理:没有制约机制→不能相互协调
 不能相互协调→不能有效管理
            不能有效管理→没有食品安全
 所以:没有制约机制就没有食品安全。B项正确。
【提示】  A项否定了条件3的前件,不能推出断定性结论; C项肯定了条件2的后件,又错误传递到条件1; D项否定了条件2的前件,又错误传递到条件3。
三、直言命题及推理
(一)直言命题及推理
直言命题也称性质命题,是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如:
(1)所有计算机都是需要CPU的。
(2)有些计算机不是台式机。
例(1)直接断定“所有计算机”都具有“需要CPU”的性质。例(2)直接断定“有些计算机”不具有“台式机”的性质。分别直接断定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
1.直言命题的结构
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构成。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1)所有计算机都是需要CPU的。
(2)有些计算机不是台式机。
2.直言命题的四种形式
(1)全称肯定命题。全称肯定命题是表达全称肯定判断的语句。简称A命题。如:
所有的鱼都是卵生的。
任何公民都是要遵守法律的。
工厂都要使用电。
都是全称肯定命题。文中可见,“工厂”的量项被省略了,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其表达的意义是全称的。
(2)全称否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是表达全称否定判断的语句。简称E命题。如:
所有的政府都不能干预司法活动。
任何成功都不是只靠嘴巴说出来的。
村长不是公务员。
都是全称否定命题。文中“村长”的量项被省略了,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其表达的意义是全称的。
(3)特称肯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是表达特称肯定判断的语句。简称I命题。如:
有些做法是违背人民意愿的。
有的废品是可以回收的。
存在高于0摄氏度结冰的现象。
都是特称肯定命题。
(4)特称否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是表达特称否定判断的语句。简称O命题。如:
有些鸟不是卵生的。
有的汽车不是国产的。
存在员工年薪并非超过100万元。
都是特称否定命题。
此外,还有单称命题,是指:
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
中国不做世界霸主。
这两个命题的主项,都是单独概念,表达的是单称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故称单称命题。单称命题对于与其相关的全称命题来说,具有特称命题的属性。如:
所有的作家都有代表作。
鲁迅有代表作。
这里的“鲁迅”,相对“所有的作家”来说,当然是一个“存在”的作家之一,因此所有作家的“类”的属性,鲁迅都具备,这和特称命题的属性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单称命题的主项是单独概念,与全称命题一样,都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单称命题的属性和全称命题就相同了。
断定单称命题的逻辑属性,要根据上下文既定的语言环境。
3.直言命题的变化形式
因为口语化或追求简明,日常语言中的直言命题,往往使用非逻辑标准的形式表达。如:
(1)没有不透风的墙。
(2)画饼哪能充饥?
(3)不少员工学过思维科学。
(4)人不都讲实话。
这是一些不规范的直言命题。需要根据语义所指,不失原义地把它们整理为规范的直言命题(在以后运用推理规则时需要规范的形式):
将(1)规范为A命题:所有的墙都透风。
将(2)规范为E命题:所有“画”的饼都不能充饥。
将(3)规范为I命题:有些员工学过思维科学。
将(4)规范为O命题:有的人不讲实话。
4.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和推理
在相同素材(具有相同的主项和谓项)的A、E、I、O直言命题之间的推理简称直言推理,也称直接推理,是以一个直言命题为前提,直接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直言命题。
(1)对当关系
相同素材(具有相同的主项和谓项)的A、E、I、O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称做对当关系。对当关系中存在着规律的推理。传统逻辑教学中运用的对当关系图,是完全独立的推理体系。笔者为简化知识体系,本着同构兼并原则,利用前面介绍过的推理知识,提出了直言命题推理方阵如下:
直言命题推理关系图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个图中有“充分条件关系、相容选言(下反对)关系、不相容选言(矛盾)关系”,它们的推理规则都是我们在前面熟悉过的,拿来使用即可,此外,只剩下“反对关系推理规则”没有介绍过。现在介绍A、E反对关系两个推理规则:
肯前否后规则:断定A,必然推出非E。
肯后否前规则:断定E,必然推出非A。
肯前否后规则如:
从A命题:所有的企业都有经理人。
必然推出“非E命题”: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没有经理人。
肯后否前规则如:
从E命题:所有的企业都不是行政机关。
必然推出“非A命题”: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行政机关。
(2)定理汇总
直言命题推理方阵,对照传统逻辑方阵,更方便记忆和运用。对下面汇总的16个定理,不要死记硬背,只要确定推理方阵的位置,就能准确理解这些定理。
注明:下面给出的只是定理的结论(逻辑后承)部分,称为“定理”是非学术场合或无歧义时的简约。这些“定理”对于公务员应试预备已经足够,故略去了完整的“公设”和在公设支持下的定理集(算法)。
全称肯定A命题定理
①A  I②A  -E③A  -O④-A  O
全称否定E命题定理
⑤E  O⑥E  -A⑦E  -I⑧-E  I
特称肯定I命题定理
⑨-I  -A⑩-I  O-I  EI  -E
特称否定O命题定理
-O  -E-O  I-O  AO  -A
以上定理,要结合推理方阵和自己选择的一些容易理解的具体实例来应用。公务员考试中的直言命题试题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3)必须熟记的语句转换(以“好”为共同素材):
①不(都好)=有的不好-(A)= O[警示]不可推出:有的好
②不(都不好)=有的好- (E) = I[警示]不可推出:有的不好
③不是(有的好)=都不好- (I) = E
④不是(有的不好)=都好- (O) = A
这四个语句,是公务员考试中经常遇到的语句。如:
从“ 并非(都60分以上)”可推出:有些不是60分以上。
(二)真题精选及详解
1.(黑龙江2010-88)在毕业考试结束后,班长想从老师那里打听成绩。班长说:“老师,这次考试不太难,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吧。”老师说:“你的前半句话不错,后半句话不对。”
根据老师的意思,下列哪项必为事实?()
A. 少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
B. 多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少数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
C. 有的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有的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下
D. 如果以70分为及格,肯定有的同学的成绩不及格
【答案】 D
【解析】 (1)整合题干,老师:“并非同学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
(2)根据题干可以推出:有的同学的成绩不在70分以上。但无法推出有没有同学的成绩在70分以上,A、B、C均排除,答案是选项D。
2.(福建2009春季-91)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的食品店都有卫生许可证。
如果上述调查的结论是真实的,则可以推出的是()。
A. 所有的食品店都没有卫生许可证
B. 少数食品店没有卫生许可证
C. 多数食品店有卫生许可证
D. 有的食品店确实没有卫生许可证
【答案】 D
【解析】 (1)整合题干:-所有食品店都有卫生许可。
(2)“-所有食品店都有卫生许可”是对A命题的否定,可推出O命题,即“有的没有卫生许可”。答案D。
3.(湖南2009-100)针对作弊屡禁不止的现象,某学院某班承诺,只要全班同学都在承诺书上签字,那么,如果全班有一人作弊,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都以不及格计。校方接受并实施了该班的这一承诺。结果班上还是有人作弊,但班长的考试成绩是优秀。
从上述判断逻辑得出的结论是()。
A. 班长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使校方没有严格实施承诺
B. 全班多数人没有作弊
C. 全班没有人在承诺书上签字
D. 全班有人没在承诺书上签字
【答案】 D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都签字→(有人作弊→都不及格);
②有人作弊,班长及格。
(2)题干条件②否定了①的后件,逆否推理得到“-都签字”。
(3)“-都签字”是对A命题的否定,可推出O命题,即“有的没签字”。答案D。
4.(国家2007-88)公司有人建议,只要员工都在承诺书上签字承诺不迟到,公司就取消上下班打卡制度,如果有人迟到那么所有员工的当月奖金均全部被扣除。公司采纳了建议,结果还是有员工迟到,员工小刘仍拿到了当月奖金。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 小刘从未迟到过B. 其他员工没有拿到奖金
C. 公司有人没在承诺书上签字D. 迟到的人不是该公司的正式员工
【答案】 C
【解析】 (1)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
①所有员工签字→取消打卡;
②有人迟到→所有员工的奖金扣除;
③有人迟到;
④小刘仍拿当月奖金(根据“O=-A”知:并非所有员工奖金扣除)。
(2)推理:
①所有员工签字→取消打卡;
②取消打卡→(有人迟到→所有员工的奖金扣除);
③(有人迟到,-所有员工的奖金扣除)=有人迟到,有人奖金没扣;
④根据③对于②逆否推出:-取消打卡;
⑤根据④对于①逆否推出:-所有员工签字 =有些员工没有签字。
【提示】 两次使用“=”的关系,是根据对当关系推理得出,即-A = O。
四、模态命题及推理(简介)
公务员试题中,往往出现:不一定、可能、未必等语词。这些语词在逻辑上是“模态词”。有模态词的语句是“模态命题”。模态命题之间的推理称作模态推理。近年来,多个地区的地方公务员考试都出现了模态试题。
北京试题:高薪未必养廉。由“高薪未必养廉”这句话我们可以推出()。
……
广东、北京试题: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的人。”
如果林肯的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是假的?
……
上述试题,都出现了“未必、可能、不可能”等词项,这些词项定义了命题具有模态性。下面我们对模态命题和推理做些必要的介绍。
(一)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是表达必然判断和或然判断的语句。含有模态词“可能”、“必然”、“不可能”、“不必然”是模态命题的特征。如:
森林不起火不具有必然性,所以森林可能起火。
做生意可能不赚钱,所以做生意不必然赚钱。
这两个命题中都有模态词,表达的是必然和或然的模态判断,所以都是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的符号表达:
用“◇”表示“可能”,用“□”表示“必然”这两个逻辑常项;用“P”表示“起火”等命题变项,则“◇P”、“□P”就有了具体的语义,分别是可能起火、必然起火;另设:“-”为否定符号,读“非”,这样,可以抽象定义4种基本模态命题的形式如下:
序号符号形式例句(P =起火)1□P必然起火2□-P必然不起火3◇P可能起火4◇-P可能不起火
(二)模态推理
上述四种模态命题之间,存在推理关系,与直言命题(性质命题)推理的逻辑关系完全相同,根据直言命题推理方阵,笔者又提出模态推理方阵如下:

模态命题与直言命题推理方阵对照,各个位置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一致,推理关系也完全相同,只要区别对象内容即可。
模态命题16个定理汇总(公设略)
必然命题定理
1. □P ◇P2. □P -(□-P)
3. □P -(◇-P)4. -(□P) ◇-P
 “必然非”命题定理
5. □-P◇-P6. □-P  -(□P)
7. □-P  -(◇P)8. - (□-P)◇P
可能命题定理
9. -(◇P) -(□P)10. -(◇P)◇-P
11. -(◇P)□-P12. ◇P  -(□-P)
 “可能非”命题定理
13. -(◇-P) -(□-P)14. -( ◇-P)◇P
15. -(◇-P)□P16. ◇-P  -(□P)
(三)必须熟记的语句转换:
1.不(一定好) =可能不好[警示]不可推出:可能好
2.不(一定不好)=可能好[警示]不可推出:可能不好
3.不(可能好)= 一定不好
4.不(可能不好)=一定好
(四)真题精选及详解
1.(江西2010-84)不可能所有的江西人都喜欢辣椒。
以下哪项判断的含义与上述判断最为接近?()
A. 必然有的江西人不喜欢吃辣椒
B. 可能所有的江西人都喜欢吃辣椒
C. 必然所有的江西人都喜欢吃辣椒
D. 可能有的江西人会吃辣椒
【答案】 A
【解析】 -◇所有江西人喜欢辣椒=□-所有江西人喜欢辣椒=□有的江西人不喜欢辣椒,答案是选项A。
【提示】 本题依据两个等值换算定理:-◇P = □-P ;-所有都P = 有些-P。
即不可能P = 必然-P;并非所有的都P = 有些-P。
2.(联考2010下半年-42)有人认为“巨额的国家预算赤字必然会导致巨额的国家贸易逆差”。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上预算赤字最大的国家必然会有相应的最大的贸易逆差。但我们知道,世界上预算赤字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而美国的贸易总的来说是顺差而不是逆差(因为尽管其货物贸易亏本,但其技术和服务贸易却赚得非常多)。
由此可以推出()。
A. 巨额的国家预算赤字必然不会导致巨额的国家贸易逆差
B. 巨额的国家贸易逆差必然不会导致巨额的国家预算赤字
C. 巨额的国家预算赤字可能不会导致巨额的国家贸易逆差
D. 巨额的国家预算赤字可能会导致巨额的国家贸易逆差
【答案】 C
【解析】 (1)整合题干:
有人认为:赤字→必然逆差;
而:美国赤字,不是逆差。
(2)从美国实例可推出赤字不必然逆差,不必然逆差=可能不逆差,即选项C:巨额的国家预算赤字可能不会导致巨额的国家贸易逆差。
3.(江苏2009C类-41)可能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会下降。
据此,可以推出()。
A. 可能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不会下降
B. 可能今年所有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不会下降
C. 必然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会下降
D. 不必然今年所有城市房地产价格都不会下降
【答案】 D
【解析】 (1)整合题干:可能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会下降。
(2)题干 “可能价格下降”是 ◇P命题,可推出-□-P,即“不必然不下降”;题干“有的价格下降”是I命题,可推出-E命题,即“不是所有都不下降”。
(3)整合(2)中推出的结论可得“不必然所有都不下降”,答案选项D。
4.(江苏2009B类-101)不可能所有的考生都不能通过考试。
据此,可以推出()。
A. 可能有的考生不能通过考试B. 必然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
C. 必然所有的考生都能通过考试D. 必然所有的考生不能通过考试
【答案】 B
【解析】 (1)整合题干:不可能所有考生都不能通过考试。
(2)本题是对模态命题推理和直言命题推理的综合考察,可将题干分解成一个模态命题和一个直言命题分别进行推理。
(3)题干“不可能不通过”是对◇-P命题的否定,可推出□P命题,即“必然通过”;题干“不是所有考生都不通过”是-E命题,可推出I命题,即“有的考生通过”。
(4)整合(3)中推出的两个结论可得“必然有的考生通过”,答案B。
5.(湖北2008B类-57)一次提审之后,办案员甲对乙说:“我相信犯罪嫌疑人说的一定是真话,但真话他未必都说了。”
甲的意思不包括()。
A. 犯罪嫌疑人没有把他知道的全说出来
B. 犯罪嫌疑人说的都是他知道的
C. 犯罪嫌疑人隐瞒了事实真相
D. 犯罪嫌疑人否定了事实真相
【答案】 D
【解析】 (1)根据题干:
①“犯罪嫌疑人说的一定是真话”可得出:说的→□真;
② “真话未必都说了”可得出:-(□都说了) ◇-都说了。
其语意为:并非必然都说了=可能没都说。
(2)根据①、②可推出甲的意思不包括选项D。
6.(河南2007-82)以保健品名义出现的核酸等“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多大帮助。从科学角度看,所谓人体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的说法不能成立,人体缺的是营养,而核酸不可能缺,某些广告说人老了或得了病,制造基因的能力会减弱,更是无稽之谈。
由此可以推出()。
A. 人生病都是营养不良的结果
B. 人体内的核酸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C. 所有关于保健品的广告都缺乏科学依据
D. 食用保健品未必能增进身体健康
【答案】 D
【解析】 (1) “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多大帮助。在语义上等同于:食用保健品可能不会增进身体健康,即食用保健品未必能增进身体健康。等价推出D。
(2)误区C:从“某些广告有问题”推不出“所有广告有问题”,选C错误。
五、逻辑矛盾解析
(一)逻辑矛盾的特征
逻辑矛盾的特征是:双方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二)逻辑矛盾的类型
试题中,经常涉及的逻辑矛盾主要有以下4类:
1.肯、否矛盾
例如:“这件事是A干的。”与“这件事不是A干的。”
上例中两个判断,是因为“一方的肯定”与“另一方的否定”形成的矛盾。很明显:如果某一方的判断是假的,则另一方的判断一定是真的,反之亦然。
肯、否矛盾的判断又如:
“鲸鱼是鱼。”与“鲸鱼不是鱼。”
“昨天他来了。”与“昨天他没来。”
2.场境矛盾
如:“这部汽车是A的。”与“这部汽车是B的。”
请注意:上例中的两个判断,并不是逻辑矛盾。因为除了A、B以外,也存在着“汽车”既不是A的也不是B的,恰恰是其他什么人的客观情况。很明显,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假的,另一个判断并不必然为真。但是,如果“强硬”地设定场境:以上两个判断中只有一个为真!那么,两个判断就形成了矛盾。在逻辑考题中,设定场境而形成矛盾的情况比较多见。如:
“韩芳与韩梅有一人是雨亭的姐姐。”
根据设定,我们显然知道韩芳和韩梅不能都是雨亭的姐姐,也不会都不是雨亭的姐姐,二者必有一真一假。由于场境设定,使原本不是矛盾的判断之间形成了矛盾关系。
3.量化矛盾
这要涉及我们在前面所介绍过的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量化是对事物“量”的明确表达,通常要借助“所有的”和“有些”等量项表述。在具体表述的语句中有时省略量项,好在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可以正确理解“量”的所指。全称量项有:所有的、全、一切、任一等;特称量项有:有些、一部分、存在着、至少一个等。
量化矛盾有以下两种:
(1)A、O矛盾
我们知道,逻辑中将全称肯定判断称做“A命题”,将特称否定判断称做“O命题”。如:
(A命题)所有法学毕业生都去做了律师。
(O命题)有些法学毕业生没去做律师。
上例中前者是A命题,后者是O命题。想一想,前后两个命题可不可能都是真的或都是假的?其实,它们既不能同真,也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和一假,完全符合矛盾特征,所以,同一个素材的A命题和O命题就是一对矛盾命题,简称A、O矛盾。 A、O矛盾命题经常运用不同的概念表达相应语义。如:
公司都有专职法务/星光公司只雇佣律师处理法律事务
其中“星光公司只雇佣专业律师处理法律事务”与O命题“有的公司没有专职法务”,在既定的场合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再如:
国人都恪守信誉/国内奸商没有信誉
有想法的人都会实现他们的愿望/难道军国主义者实现了霸占中国的野心吗?
其中“难道军国主义者实现了霸占中国的野心吗?”是一个反诘句,反诘句也是表达判断的命题,等同于“军国主义者不能实现霸占中国的野心”,在这种既定场合,其逻辑意义等同于O命题“有些有想法的人不会实现他们的愿望”。
(2)E、I矛盾
全称否定判断是“E命题”,将特称肯定判断是“I命题”。如:
所有法学毕业生都没有去做律师/有些法学毕业生去做了律师
例中前者是E命题,后者是I命题。前后两个命题同样不可能都是真的,也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和一假,符合矛盾特征。所以,E命题和I命题也是一对矛盾命题,简称E、I矛盾。E、I矛盾命题亦经常运用不同的概念表达相应语义。如:
人都不故意损害他人利益/歹徒害人不浅
其中“歹徒害人不浅”可以看做是I命题。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其表达的逻辑意义,同I命题“有些人故意损害他人利益”的逻辑意义可以是一致的。再如:
汽车尾气都不能排除对空气的严重污染。
液化气做能源的新型轿车符合卫生组织的排气鉴定标准。
其中“液化气做能源的新型轿车符合卫生组织的排气鉴定标准”是I命题。其表达的逻辑意义,在这个语境中,可以看作同I命题“有些汽车尾气能排除对空气的严重污染”是一致的。
对“A与O”、“E与I”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借助以下矛盾图帮助记忆。
矛盾图

上图中,A、O命题之间的对指箭头,以及E、I命题之间的对指箭头,直观定义互为矛盾命题。
4.复合矛盾
复合矛盾由一个既定的复合命题及对其否定的命题(负命题)构成。如:
(1)如果学法律,那么就做律师。P→Q
(2)并非:如果学法律,那么就做律师。 -(P→Q)
(1)和(2)是两个互为矛盾的命题。可用符号形式 P→Q/ -(P→Q)表达。因为:
-(P→Q)= P,-Q则有:P→Q/ P,-Q
许多复合命题与复合命题之间,都能构成矛盾关系。至于怎样判定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用三言两语不容易解释清楚!全国各地历年公务员逻辑考试中,主要考核两种常用的复合矛盾关系,我们不妨先忽视对它们的理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以下两个复合矛盾的规律。
S1(复合矛盾一):如果P,那么Q/P并且非Q
可以解释为:与“如果下雨,那么地湿”互为矛盾命题的是“下雨并且地不湿”。
S2(复合矛盾二):只有P,才Q/并非P并且Q
可以解释为:与“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好每件事”互为矛盾命题的是“不脚踏实地并且能做好每件事”。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快速正确地分析和解答与矛盾相关的考题。
(三)真题精选及详解
1.(四川2010-70)老王在A市有两套住房,一套自己居住,另一套闲置。老张是老王的朋友,一直居住在B市,现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在A市长期租住。老张希望租老王闲置的那套房子,老王说:“我女儿两个月后大学毕业,如果她毕业后不回A市工作生活,我就把房子出租给你。”
下列选项中,那些为真,可以证明老王没有说真话?()
①老王的女儿毕业后留在C市工作生活,老王拒绝把房子租给老张
②老王的女儿毕业后回到A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
③老王的女儿毕业后回到A市工作生活,老王拒绝把房子租给老张
A. ①B. ①②C. ②③D. 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1)题干:
老王:“不回A市工作生活 → 出租”。
(2)假话是题干的矛盾句:-(不回A市工作生活 → 出租)= 不回A市,不出租。选项A是假话。
2.(安徽2010-83)甲、乙、丙、丁去一家用人单位应聘,在经过笔试和面试后,他们对是否被录用作了以下猜测:
甲:大家表现都很棒,我看四个人都会被录用。
乙:我不会被录用,因为我面试时的感觉糟透了。
丙:我和乙没希望,甲和丁至少有一人会被录用。
丁:我认为四人全被录用奇迹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结果表明,只有两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两个人是()。
A. 甲和丙B. 乙和丙C. 乙和丁D. 丙和丁
【答案】 C
【解析】 (1)整合题干:
甲:所有人都会被录用;
乙:乙不会被录用;
丙:乙和丙不会被录用,录用的是甲∨丁;
丁:所有人不会被全录用。
(2)题干中甲与丁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假设甲真丁假,那么乙丙丁都假,因此,甲假丁真;由于丙真乙也真,所以丙一定假而丁真,故甲和丙是假的,乙和丁是真的。
3.(四川2010-67)甲、乙、丙三人是同学,在一次考试成绩分布后,甲说:我在前十名,乙是最后一名,丙的名次不理想。乙说:我的成绩和名次都很稳定,且我的排名紧挨在丙后面,甲的名次有所下降。丙说:甲的成绩比我好,乙的成绩比我好。三人中,最多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
由此可知()。
A. 甲说假话B. 乙说假话
C. 丙说假话D. 没有人说假话
【答案】 C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甲说:我在前十名,乙是最后一名,丙的名次不理想。(甲和丙名次都高于乙)
②乙说:我的成绩和名次都很稳定,且我的排名紧挨在丙后面,甲的名次有所下降。(丙名次比乙高)
③丙说:甲的成绩比我好,乙的成绩比我好。(丙名次没有乙高)
(2)根据题干条件“最多只有一人说假话”,选择“找矛盾”解析,②、③矛盾,假话必在其中。由此可知,甲说真话,即“甲和丙名次都高于乙”。因此,丙说假话。答案选C。
4.(江苏2009B类-107)某县举行“文明乡镇”评比。4位评委对参评的青莲乡、夏荷乡和芙蓉镇获得“文明乡镇”称号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评委甲说:“如果青莲乡能获‘文明乡镇’称号,那么夏荷乡和芙蓉镇也能获此称号。”
评委乙说:“如果青莲乡和夏荷乡能获‘文明乡镇’称号,则芙蓉镇肯定不能获此称号。”
评委丙说:“不管青莲乡能否获‘文明乡镇’称号,夏荷乡和芙蓉镇都获此称号是不可能的。”
评委丁说:“我看青莲乡能获‘文明乡镇’称号;但是,如果夏荷乡能获此称号,则芙蓉镇不可能获此称号。”
评比结果揭晓后发现,4位评委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成立。
据此,可以推出()。
A. 三个乡镇都能获“文明乡镇”称号
B. 三个乡镇都不能获“文明乡镇”称号
C. 青莲乡能获“文明乡镇”称号,夏荷乡和芙蓉镇不能获此称号
D. 青莲乡不能获“文明乡镇”称号,夏荷乡和芙蓉镇能获此称号
【答案】 A
【解析】 (1)整合题干:
甲:青莲→(夏荷,芙蓉);
乙:(青莲,夏荷)→-芙蓉;
丙:-夏荷∨-芙蓉;
丁:青莲,(夏荷→-芙蓉)。
(2)题干中甲、丁的话有矛盾,说真话的人就在甲、丁之中,因此,乙、丙都说假话。
(3)由乙说假话可推出:青莲,夏荷,芙蓉(鲁滨逊定理),答案A。
5.(江苏2009C类-45)某省举行“文明城市”评比。4位评委对大家普遍看好的A、B、C等3城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预测。
评委甲说:“要么A市能获得,要么C市能获得。”
评委乙说:“如果A市与C市能获得,则B市也能获得。”
评委丙说:“只有当B市不能获得或者C市能获得时,A市才不能获得。”
评委丁说:“我看B市能获得的可能性为零,而A市与C市一定能获得。”
评比结束后发现,4位评委中只有一人预测成立。
据此,可以推出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是()。
A. A市B. B市
C. C市D. A、B、C等3市
【答案】 B
【解析】 (1)整合题干:
甲:A/C;
乙:(A,C)→B;
丙:-A→(-B∨C);
丁:-B,A,C。
(2)题干中乙、丁的话有矛盾,说真话的人就在乙、丁之中,因此,甲、丙都说假话。
(3)由丙说假话可推出:-A,-(-B∨C)(鲁滨逊定理),即为-A,B,-C(摩根定律)。所以B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答案B。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