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专题 | 了解华图 | 客服中心
返回中心首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 张衡认为自然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太始”,也即“元”,这个“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什么神创造的。张衡的这种观点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朱熹认为“理”高于物质而存在,这里的“理”是一种规律。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C项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互相对立的方法论。D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
2.A[解析] 这句话中的“你”和“大家”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存在的矛盾关系,但是二者“可以互相帮助”,故二者也是具有统一关系的。故选A。
3.D[解析] 在温总理的话中,“一个舰队”与“整个社会”是群体,“航行最慢的船只”与“最困难的群众”是群体中的部分,部分发展的好坏影响了整体的发展状况。故选D。
4.C[解析] 书信、电话、短信等通信方式的变迁说明事物是在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C。
5.C[解析] 这句话首先指出在创造性方面右脑比左脑更具优势,接着用转折句指出人类的创造是在左右两脑协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指出这种协作是由右向左进行的。最后一句指出人类的创造是由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也即指出了意识活动的规律。故选C。
6.D[解析] 这段文字首先讲“意象”的概念,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说明“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即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A项错误,“意象”的创造均是在遵循客观事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观创造;B项错误,“意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段文字是在说明人们利用自己的思维意识通过客观事物表达某种思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B[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观点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的观点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指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哲学理论而来的。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经济可能会遭受损失,在一定时间内停滞不前,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暂时的困难不代表永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故选B。
8.A[解析] 首先,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主观创造的,B项错。在这里,3G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而是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通讯、上网、看电视这些事情在技术未达到一定水平之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人类能够创造一定的条件,使这些事情发生一定的联系,即彼此之间建立了多样性的联系。故选A。
9.A[解析] “起点”、“开始”指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终点”和“句号”则是强调事物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前进性的变化,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故选A。
10. A[解析]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的歌词,这首歌表达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为了奥林匹克的梦想,大家相聚在北京。这正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条件的改变发生转移。故选A。
11. C[解析] 由于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这些限制条件包括:事物发展的程度、科学技术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人们的主观认识条件等。在本题中,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走势的认识是受到“复杂的金融危机现象”和“自己的认知水平”的限制的,这正说明正确的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本题选C。
12. C[解析] 本题考查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找出解决矛盾的决定性因素即内因,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故选C。
13. A[解析] 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朴素唯物主义否定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由此可知,本题答案应为A,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4. A[解析]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其客观性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的手段、结果等。虽然说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包含着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活动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主观的,并且实践活动要遵循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题干中的说法否认的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故选A。
15. B[解析]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度的范围内延续和渐进;质变即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显著变化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互相区别相互对立的,同时二者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概括而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本题中,通胀预期被积累放大是一种量变,通胀的实现是质变。故本题选B。
16. A[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和利用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本题中,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一系列气候灾害,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本题选A。
17. C[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两种形态,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事物的变化不可能是偶然的、无根据的产生和出现,它有其前提和基础,这就是量变,没有长期的量的积累、准备,质变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引起质变的必要条件。题干引用郭沫若的这句话体现的正是这一哲理。故选C。
18. D[解析]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1)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把事物放到它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和分析;(3)要用创新精神,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题干中对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体现的即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道理。故选D。
19. D[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不依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关系,社会物质结构、功能和规律。其中,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核心的内容。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科学等。题干所述体现的正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0. D[解析] 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总体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题干中两种观点正是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故选D。
21. D[解析] 本题考查事物的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这里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运动,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中国六十年的历程总体上是前进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急流”、“冷色”、“低音”、“痛苦”,这体现了发展的曲折性。本题选D。
22. D[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在本题中,老鼠和猫是一对矛盾关系,老鼠通过装死躲避猫的捕食,猫则通过假眠让老鼠放松警惕,从而捕食老鼠,二者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本题答案为D。
23. C[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本题中的这首诗是讲:船舱中的诗人,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这首诗生动说明了运动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选C。
24. A[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中,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故本题选A。
25. B[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份、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再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总的说来,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矛盾运动的过程。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内容相对于形式来说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则显得比较保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本题选B。
26. D[解析] 本题考查对发展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本题选D。
27. C[解析]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偶然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条件、非本质的原因,对事物的发展只是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本题选C。
28. C[解析] 原因与结果,是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它们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是客观事物内部包含着的种种发展趋势,现实是可能的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变化发展着的各种客观实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故本题选C。
29. C[解析] 这两句话是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前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观点;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选C。
30. D[解析]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与本质一致,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本质不一样,但仍然是本质的表现,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故A错D对。假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观条件只是诸多因素之一,其他比如认识事物的方式等也会导致产生假象,故B错。既然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那么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够通过假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故C错。本题选D。

Copyright© 2004-2010 HT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