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试题资料 > 公务员 > 2014年省考北京行测真题之言语理解部分(2)

2014年省考北京行测真题之言语理解部分(2)

2014-08-19 16:25:29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46-50题

  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己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面目出没于传统媒体,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人们天生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构成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尤其难以坚持使用传统语言固定完整的本义: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适用语境宽泛等特点,方便人们随意改造词语,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网民(也是读者们)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会或多或和地留下痕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民主体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因此网络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偏离传统语言。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的接受;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完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等,恐怕就只能限于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收,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46.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不是网络语言盛行的主要原因?

  A.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C.网络时代迅速快捷的交际要求

  D.汉语字词的多义性

  47.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文中提到的网络新词形成的方式?

  A.新词表旧义

  B.旧词表新义

  C.数字加符号

  D.使用方言词

  48.作者批评了以下哪种闷络语言?

  A.美眉

  B.灌水

  C.猫(modem)

  D.去踩一下

  49.作者预测未来的网络语言在媒体中会:

  A.替代传统语言

  B.与传统语言融合

  C.传统语言并存

  D.逐渐走向消亡

  50. 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B.网络语言的优势与弊端

  C.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D.迅速快捷的网络人际交流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1—55题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51.关于变态反应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重视

  B.过敏症这一术语是由冯•皮尔凯提出的

  C.最初将过敏视为对身体有害的变态反应

  D.贝拉•锡克因在该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

  52.第2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

  B.人体过敏的反应类型

  C.导致变态反应的基因

  D.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过敏原

  53.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

  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54.“毒素假设”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

  A.一接触过敏原即发生变态反应

  B.为何存在多种多样的过敏原

  C.变态反应类似于驱逐反应

  D.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

  55.这篇文章暗示我们:

  A.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B.“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

  C.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

  D.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相关内容推荐

(编辑:admin)
华图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10万+
阅读量
150w+
粉丝
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