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真实历史上符合庞太师形象的庞颖公不仅不是奸臣,反而是一代名相。他原名庞籍,既没有做贵妃的女儿,本人也不是太师,只有个太子太保的名头,死后追封司空和侍中。庞籍除了御下甚严之外,本身更是以清廉著称,还是历史名人司马光的老师。
每一个总理都是从科员升起来的,宰相也是。庞籍考上公务员的时候,还是有点神经病的宋真宗当皇帝时期。庞太师的工作能力很强,甚受上司赏识,在包拯考上公务员成为科员那一年,庞籍就已经成为了朝官,用12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花费二三十年才能完成的选人、京官、朝官的三连跳,开始在上朝的时候放炮。
因为性格原因,庞籍很有“庞大炮”的名声,碰到不对的事情就开炮,简直就是包拯2号。当然,庞太师比包大人大11岁,早考上公务员12年,说不准庞太师还是包大人的官场偶像。
当然,庞籍最出名的战役就是改变了宋朝的政治制度——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娥死后遗诏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而满朝哑然的时候只有庞籍要求烧掉垂帘的仪仗,让宋仁宗亲政。当了十来年傀儡皇帝的宋仁宗听到庞籍的奏章估计感动的想哭,差点就要喊爸爸了。
庞籍不仅一手促成了宋仁宗亲政,还冒天下大不违的给皇帝当顾问,告诉刚刚执政的宋仁宗:要明辨奸邪,多听大家伙的意见,别什么都听宰相的!当御史的考评全在宰相手里,看宰相脸色吃饭,可庞籍冒着丢官帽子的风险给领导上眼药水,替皇帝考虑,真是对得起皇帝发的俸禄了。满朝正直的人都称赞庞籍是“天子御史”,估计老包当时也是崇拜的把庞太师当成仕途偶像。
很多人都认为宋朝重文轻武,其实宋朝真正重视的是那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士大夫。而庞太师就是这种文武双全的士大夫,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很有识人之明,政治水平很高,几度为相。
韩琦和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三次战败后,庞籍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最终连番收复失地,并且迫使西夏称臣。而北宋名将狄青就是庞籍提拔于微末的弟子,更在侬智高之乱时,以一世英名作担保让狄青主持了平侬智高之战,而狄青也不负重托,最终大获全胜。
不过,这样一世英名的名相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在做并州知州时,庞籍兼管河东防务,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无力去巡视地方,便让司马代他巡边。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很有才,写了帝王标准教材《资治通鉴》,但司马光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不知兵事,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当司马光走到麟州的时候,接受当地知州、通判的提议,向庞籍建议在边境靠西夏一侧修建两座军堡。但最后的结果就是筑堡军全家覆没,将领郭恩战死。战后论罪,庞籍把司马光建议筑堡的文书隐藏,自己担下了罪名。而后看到庞籍被削去节度使的职位,司马光心中不安,上书坦陈自己的错误,最终却并没收到处罚。
这个故事看上去是庞籍替司马光背了黑锅,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我们也能看出来,庞籍这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体现,毕竟用司马光的人是他,识人不明本来就是他的责任。司马光虽然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却是他的!
庞太师虽然因为这一次战败而让自身的形象不再完美,但却让他更加崇高起来——无论是不是公务员,都要学会承担责任——不能够替领导分忧的下属不是好下属,不能够承担领导责任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当下属的时候尽忠职守,对工作负责;当领导的时候不揽功诿过,勇于承担领导责任,这或许就是庞籍成功的秘籍。不过,庞太师也不完美,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承担,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不能“背黑锅”。司马光没有从这次失败之中得到成长,以后当宰相的时候很少讨论军事,也导致北宋对西夏的战略出现了偏移。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经历挫折,自然也难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