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析公考

您当前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公务员考试网 >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辛勤耕耘稻麦香

2022-05-07 09:57:15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春风拂过,一夜之间,翠色没过了钱塘。麦田一望无际,麦株苍翠欲滴。头戴斗笠的施秋琴站在田埂边,手上拿着无人机的操作盘。跟前的无人机稳稳地起飞,到三四米高度时,悬空停了一下。施秋琴手指一按,无人机便往左移了一点,再一按,无人机旋转挥出了肥料。肥料像雨点一样四处散落,匀称地撒在麦田里。不过几分钟工夫,一亩麦地的施肥就完成了。

“我教儿子开拖拉机,儿子教我开小飞机。”61岁的施秋琴笑吟吟地说。

2009年,施秋琴随政府组织的参观团到国外学习。在一个农场里,他们观看全自动化插秧:一台插秧机开过去,8株秧苗便整整齐齐地插到田里,往返几次,一大片水田就插完了。施秋琴看得眼睛都舍不得眨,一台插秧机、一个人,竟可抵二十几人一天的劳作。

以前,做农活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干。农忙时,施秋琴承包的梨园常常找不到干活的人,她每每为人工费大增而焦心。经过几天学习,施秋琴就琢磨: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国家的粮食从哪里来?如果机械化种粮,是否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施秋琴打算种粮。

回国后的当天夜里,施秋琴跟家人说,她准备将已承包的部分土地做出调整——种粮;对将要承包的土地做出全新定位——还是种粮。

听了施秋琴的计划,她的丈夫皱着眉不说话。她的儿子不明所以,只是好奇问机械从哪里来。母亲看着她斑白的两鬓,轻声说道:“琴啊,几个姊妹就你最辛苦,头发白得这般早,妈心疼啊。”

施秋琴早年不容易。

她开过店,养过水产,跑过出租车,做过农家乐,什么苦都吃过。2001年,施秋琴在钱塘江边临江第一农垦场承包了400亩梨园。

在种梨的8年间,施秋琴一家吃住在梨园,生活极其不便。其中酸苦,只有家人最清楚。

钱塘江围垦出来的土地,是流沙泥盐碱地,没有多少肥力,乏力得很,种什么作物都欠火候,梨树只肯结鸡蛋大小的果子。梨子的价格最高只有两毛钱一斤,亏得一塌糊涂。

为了改善梨种,施秋琴给所有梨树高位嫁接了四五个品种。快要成熟时,梨压枝头低,但一场台风把所有枝条全打落了。眼泪尚未抹干,施秋琴就去收拾满地狼藉,把枝条嫁接重新做了一遍,还做起了循环农业。树下放鸡,河里养鱼,鸡粪肥地,淤泥养梨。3年后,等来了丰收。梨子销路极好,10多元一斤还被抢购一空。

3月,梨树枝条向上舒展,错织成网,梨花如云落枝梢,风一吹,落英漫天飞舞。城里人慕名而来,赏花游园吃农家菜。

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却要去做亏本买卖,家里人实在想不通。谈到深夜,没一个结果。家里人知道拦是拦不住了,施秋琴想做的,她一定会去做。

夜深了,万籁俱寂。施秋琴倒水,洗脸,热气腾腾的毛巾抚慰了她一天的疲惫。她抬头盯着镜子,凝神思索。过了半晌,她忽地直起了身,喃喃自语:

“我,一定会种出好粮!”

施秋琴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买机械太贵,施秋琴就租来拖拉机作业。她与工人们一起平整土地,高地弄低,低洼填高,土层厚度不够的,再改造达到标准。在小河边架上抽水机,白天进水,晚上排水,水一泡,有些害虫就被消灭了。用有机肥,用鸡粪、鱼塘里的淤泥和秸秆肥田。

第一年,照行内人说法,那块地还是“生田”,长不出多少粮食。施秋琴心里有数,她的估产很低,并不期待田里能有多少收成,但收割后称稻谷时,她还是很紧张。

“650斤。”“750斤。”“810斤。”“850斤。”称重的人在报数。数字越来越高,施秋琴的心跳也越来越快。计算器噼啪作响,那人对她说:“大姐啊,你的地,平均亩产800斤。”

施秋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800斤打底,施秋琴信心十足,她把第二年的目标定在1000斤。施秋琴买来一台国产拖拉机。她开过出租车,车技好,稍微熟悉一下拖拉机的操作,即可熟练地开着那个大家伙去犁地。生活有了盼头,施秋琴觉得自己每天浑身是劲,一天松七八十亩地都不觉得累。

金黄的稻田,低垂的稻穗,饱满的稻谷,早稻丰收在即。施秋琴一家高兴极了。他们盘算着,等稻谷收获后,再购置一些器械,再多承包一些地,再多种一些粮食。

但说到底,农民还要靠天吃饭。

7月,一场超强台风的到来,吹走了施秋琴的增产梦。稻田里,稻秆东倒西歪,匍匐在地。施秋琴忐忑不安地扒开稻秆,只见稻谷撒了一地又一地。

谷子掉到松软泥地里是捡不起来的呀。

这个愁啊!

倒在地上的稻秆差不多作废了,收割机无处使力,稻谷产量直接下降三五成。烂在田里的稻谷让人心疼,家人说什么都不让施秋琴继续种粮,劝她把粮田转给别人,回去种梨,过安稳的小日子。但施秋琴铁了心要去“折腾”。她说,自然灾害不可能年年有,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

处理完早稻,施秋琴就忙起了晚稻,她咬咬牙贷款买了进口的拖拉机。所幸,接下来的日子风调雨顺。11月,晚稻收成很好,每亩产量如愿超过了1000斤。

第三年,施秋琴提前做好种早稻的准备。但怪得很,稻田里虫子特别多,有些虫特别耐药,农药喷几次都不济事。尤其可怕的是,田里长出来的谷粒是空的。这个症状似乎会传染,干瘪谷粒越来越多。

施秋琴慌了,赶紧请稻谷专家上门指导。专家告诉他们,虫灾是连续种稻引起的。早一年是暖冬,有些害虫没冻死,来年复苏便出来祸害早稻了,如果换种其他作物则无大碍。可惜明白得太晚,半年的付出打了水漂。

“种田,不勤快不行,不懂科学更不行。”这是施秋琴从惨痛经历中得出的教训。自此,她努力攻读各种农书,学习作物种植,掌握了土地轮作技术,用休耕保持土地肥力。

轮作休耕后,种稻的第四年,每亩产量增至1400斤。

种粮,施秋琴悟出不少道理。

“要买最好的种子,好种子才会长出好谷子。”施秋琴抚着手里的良种说。好种子就是粮食的芯片,种子不好,土地整得再肥沃,花再多气力,都白搭。

买好种后,发芽便是头等大事。施秋琴每个步骤都不敢马虎,更不敢省略:种子浸泡47小时;在发芽机里放15小时;统一播撒在育秧盘上,一盘一盘码好,叠到苗场上;等上一周,再把苗移到田里;一个月后,插秧正式开始。

施秋琴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直至今天的6000多亩;种粮食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直至今天总承包地的九成。

“日日是好日子哩。”看着年年攀升的粮食产量,施秋琴的心像自家种的梨一样,那个甜呀!

施秋琴不仅自己种粮,还带动周围人一起机械化科学种粮。

老陈就是被施秋琴带进门的。

老陈住在隔壁村,他种了不少苗木、花卉和蔬菜。前几年,老陈看施秋琴种粮磕磕绊绊的,还劝她回去种梨,“我种大葱,一亩地至少有四五千元。可你种粮呢?没赚多少,还苦得慌。”

这几年,看施秋琴机械化种粮种得风生水起,老陈很是心动,但苦于没有机械,不敢种粮。

施秋琴看出了老陈的心事,跟他说:“你放心,跟着我种,保证你一粒稻谷子进去,一捧稻谷子出来。”

老陈把买来的稻种交给施秋琴,施秋琴育好秧苗,把插秧机开到老陈的田里插了秧。几个月后,机器又开进老陈的地里,割了稻。运稻谷,烘稻谷,卖稻谷。老陈轻轻松松,存折上的数字却在升高。

除了老陈,同村的老吴也是施秋琴带着种粮的。

老吴尝到了机械化种粮的甜头,见人就夸施秋琴有眼光有魄力,了不得。

施秋琴的种粮“朋友圈”不断扩大,带动几十户人家种粮。光今年,她就带动农民种粮1万亩,几年累计几万亩。

原来文化水平不高、曾经对种粮不在行的施秋琴,经过十几年努力,掌握了多种作物种植技艺、多种农机操作技能,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技、农机专家,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荣誉。

稻田边、小麦旁、大豆侧,来观摩学习的农民、专家、学生络绎不绝。“土专家”施秋琴站在田间,侃侃而谈。谈起种粮心得,她绝不藏私,慷慨以授。

附近学校的老师会定期带学生来学农,进行劳动教育。跟大人们相比,小朋友特别爱问施秋琴“十万个为什么”,眼里满是好奇。

“什么是数字化种田呀?”“为什么谷子不用晒,在烘干机里待一会儿就好了呢?”“12台烘干机烘干了180吨粮食?我不信哦。”“这台播种机真的是自动开的?真酷炫,等我长大,我也要操作!”

或许,施秋琴把兴农的种子种进他们心间了。

去年秋天,作为浙江省杭州市重要粮仓的钱塘区,在广袤的稻田边举办首届稻香节。稻香里说共富,施秋琴等12位种粮大户因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被表彰,他们种的田成为“千亩粮仓”示范区。

晚稻收割后,施秋琴种上了小麦。如今,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麦花扑簌落下,结出尖尖的麦穗。春日暖阳里,开无人机的施秋琴,真飒!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7日 08 版)

已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