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摩天楼热

据报道,一份新推出的榜单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第一摩天楼国家。当前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就有5座。未来三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高楼竞赛”的步伐从来就未停过。然而,中国各地摩天楼之高、投资额之巨,依然让很多人惊呼,关于超高建筑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讨论也迅速展开。  

摩天大楼均指住人的楼房,各种不住人的塔、电视塔不在此列。13世纪以来,欧洲建造的超过150米的教堂比比皆是,但教堂不属于摩天大楼。说摩天大楼的高度,是从沿街路面量起的高度。由于摩天大楼楼顶一般都安装天线,所以,摩天大楼一般有楼顶高度和到天线的顶尖的高度,简称顶尖高度。 

一个世纪前,人们建摩天大楼主要是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尤其是钢铁及其相关建筑工艺的应用,这是科技进步的表现。现在的摩天大楼,基本上没有什么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创新,只是高度的不断增高。加之摩天大楼建筑和管理成本高,耗能大,污染重,安全性差,世界发达国家不再热衷建“第一高楼”。建筑界人士也透露,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价值,而成为“建筑累赘”。

查看更多
羊城晚报

   苏州建设的世界上最高的“瀑布大楼”早在2004年12月12日就已封顶,并声称将在2005年6月随着国际服装城同步投入运行。然而建成近十年的时间,这座世界上最高瀑布大楼却渐渐成为烂尾楼。目前政府已回购了“瀑布大楼”、“黄金大楼”等烂尾楼,投资失误的损失还是由纳税人买单。
  一个人踩上高跷,并不代表他长高了;一个城市建起摩天大楼,并不代表这个城市繁荣与百姓幸福。

沈骥如

  作为一个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8左右的发展中国家,摩天楼却是美国的4倍,这绝不是正常现象,而是“国未强,人先奢”的南宋小朝廷作派。提出这些摩天楼项目的公司和批准这些项目的官员,心里想的或是赚钱,或是形象工程的业绩,却唯独没有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他们从来不想,为什么摩天楼今天在美国已经不流行了?为什么在经济规模和美国相仿的欧盟,摩天楼少之又少?

人民日报

  摩天大楼是资金密集型商品,只有在资金极度廉价的时候,才能诱发企业或地方政府的建造冲动。也正因如此,建筑界有个“劳伦斯魔咒”,即摩天大楼开工之日,就是经济过热萌芽之时;摩天大楼的落成之时,则往往是经济危机到来的信号。
  而目前,我国不少“第一高楼”的背后,却是地方国有资本在支撑:天津117大厦有天津国企海泰控股的身影,南京紫峰大厦的股东之一是南京国资集团,大连、武汉的绿地中心则是上海国有控股企业绿地集团的项目。

请考生谈一谈对各地城市建设中的摩天楼热的看法。

摩天大楼在节约土地资源和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它对投资、旅游和商贸活动的吸引力也远非普通建筑可比。但是,从世界各地对高楼的各项评估数据看来,高楼与普通大楼相比,其实用价值、维护成本、舒适便利、消防安全、能耗环保等方面,都不具优势。譬如,外墙清洁、电梯设置、车辆停放等方面耗费庞大,上下班高峰期的人群拥堵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楼时代”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愿意选择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发展。不过,现代科技很发达,建造一个摩天大楼,从建筑技术到消防、安全等方面,只要措施得当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中国各地竞相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又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泡沫则很值得思考。

从当代经济发展史考察,摩天大楼热几乎也是一种很难避免的现象。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资本极度稀缺,之后的经济政策一直以“亲资本”为导向,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招商引资、借助外来资本发展经济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摩天大楼正是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升级换代的结果。

第二,长期以来,利用招商引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摩天大楼热的政策原因。这也说明城市竞争还没有找到内生型的发展模式。时下中国已经走出了资本稀缺的时代,甚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均出现过剩,其结果必然是亲资本政策的结束。

第三,在房地产调控的形势下,地价也变得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买,这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让房子使劲往天上“长”,最后就是“参天”大楼。

第四,政府越来越重视形象,重视政绩,却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一些地方官员简单的认为,摩天大楼越多,代表城市发展的越好。况且,摩天大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跟那些改善低保户的民生问题比起来,见效更快。领导视察时,一眼就望得见那摩天大楼,啧啧称赞中,官员就看得见晋升的曙光了。

第五,整个中国一片欣欣向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政府对未来预期都比较好,对于“大厦建成,经济衰退”的魔咒,并不是多么在意。时至今日,由政府立项、开发商投建摩天大楼的模式渐成主流。

应该看到,政策转型已经开始,但政绩意识、形象工程,实力象征、物质崇拜,这些导致摩天大楼热的文化心理因素还根深蒂固,这一块的转型十分艰难。热衷于发展摩天大楼这种表面的形象,与限制房价,解决民生问题的形势不符,实际上还是在民生问题上不够用心,单纯重视政绩的表现。政府应该改变惟GDP是瞻的政绩观念,把鼓励建摩天大楼的心思用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引导,把投入摩天大楼的钱,投入到保障房建设,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尽力破解保障房建设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从现代化进程启动以来,一直就缺乏内向化、本土化的发展战略。要破解摩天大楼热这一难题,必须解决决策者们的这个思维盲点。所谓本土或内向化,就是城市的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优先由本地人提供并服务于本地人。内向化、本土化其实是大多数城市的最自然的发展取向。与之对应的是全国性甚至国际化的大都市,它们具有超区域的辐射能力,其利用的资源远远超出地域范围,其服务对象也远远超出地域范围。按道理,外向都市应当只需少数,承担此角色者也需要具备特定条件,往往是外海内河大港口、铁路枢纽等物流中心,或者是矿产资源中心,或者是全国行政中心。而本土化或内向化策略,既适用于有一点规模的大型城市,更适用于无数二线、三线中小城市。

总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策略在强调全局视野、统筹规划的同时,要适当把注意力放到本土化、内生化的发展方向来,着重建立一个城市区域内部的良性经济循环体系,而不总是试图诉诸外部助力。如果更多城市向这个方向侧重,就不会有那么多一哄而上的国际开发区、环球科技园,中国的“摩天楼热”也就自然会降温了。

查看更多

教育问题 文化问题 城市建设问题 公务员改革问题 社会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