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频道 >申论热点 > 社会

公务员申论热点:护理院设“奖孝金”是行孝的镜子

来源: 华图教育2016-12-05 11:22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近日,苏州一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工作人员表示,新制度推出后,子女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一些子女表示,这个奖像一面镜子,让自己觉得愧疚。(12月4日《扬子晚报》)

公务员申论热点:护理院设“奖孝金”是行孝的镜子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

模拟题

面对一面倒讨伐老人子女的舆论,你有什么看法呢?

【社会现状】

我国从200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尊老爱幼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之一,其实诠释了中间人群的责任遵循。但相比中国人最在乎的“照顾培养子女”问题,关爱老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远未受到人家的足够重视。大多人只关注父母的“老有所养”,他们有没有足够物质保障,而忽略了对他们的精神陪伴,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一问题越来越严峻。

2013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很多人看到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似乎有“道德绑架”之嫌,却不知法律作为最低的道德遵循要求,动用法律形式为“常回家看看”兜底,本身就说明这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还远远不够。

【参考分析】

如果把本次事件扩大化,那么,我们当下社会中,身为子女给老人们的关爱是否足够呢?从探望父母的次数到打电话的数量,大家都心里有数。

可以肯定的说,当下社会,不仅仅是事件中的老人子女,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自己应该做的,所以说,在批评这些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立场的。也就是说,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

首先,不客观的说,无论你说人家是不是为了钱,但至少人家去探望父母了,老人有了更多与子女相聚的机会,这一做法切切实实地让他们得到了更多关怀。而来自子女的关怀,恰恰是老年人的主要快乐来源之一。

其次,认为事件中子女去探望父母是为了钱,是完全主观的。当然,一些人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后,子女探望次数暴涨的现实呈现就容易给人们造成这种主观上的感受。在面对该事件时,先不要急着通过“道德语境”去考量,也不要把掺和“金钱”的规定和理念一棒子打死。我们知道,事件中子女探望父母的次数都提高了不少,可以说,医院的目的达到了,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活的这种“奖孝金”,而那些没有获得奖孝金,也不是为了奖孝金而来的子女是不是应该分开另算?而那些获得了奖孝金的子女,难道真的就是为了这一百两百的“奖孝金”?一个月探望15次,才会给二百块钱,谁又会在乎这区区二百块钱呢?给你二十块让你跑腿,你愿意吗?很多人就算快餐店在自己楼下附近,也懒得动叫外卖,更不要说二十块钱跑老远了。

所以,认为这些子女是为了钱而去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而且是绝对主观的。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有看破表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有自己主观的判断力,而不能人云亦云。而当你看到这次事件的时候,再批评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呢?有没有反省自己是否做得比别人好?自己是否真正的孝顺父母了?

【提出对策】

该事件中,该措施出炉后,子女频繁地去看望父母的现实只是表征,人们不能通过一件事情的表征就去判断其本质,那样只会留下浮躁,看到的东西也逃脱不了“肤浅”的标签。

其实,很多子女往往会执拗地认为,护理院的服务更为专业,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生护士,对父母的照顾会更好,而自己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心照顾不好父母。再加上,也确实有一些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做到照顾父母,护理院就成了万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很多做子女的仅仅看到了父母们所需要的实际护理与照顾,却没有看到他们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而“奖孝金”新规的出现,对于子女来说,更是一种提醒,一种对内心的触动。是在时刻提醒子女要抽出更多时间来看望长辈、孝敬父母,更要给他们带来精神慰藉。这个“孝顺金”就像一面镜子,让一些子女看到了他人的孝顺,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在愧疚充斥着内心时,进而催生着“道德自觉”。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关键词: 公务员申论热点护理院设“奖孝金” 编辑:华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