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文化

421联考面试热点:“代客扫墓”是把孝道商品化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421联考面试热点,联考面试热点,代客扫墓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清明节是我国祭祀先祖、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因为有需求,近年来代客祭祀也应运而生。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100元,这样的代客祭祀方式您能接受吗?4月1日,记者走访发现,重庆有陵园推出了这样的“基础套餐”。(4月2日《重庆晨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人民日报曾亮:清明扫墓是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扫墓寄托了对先人的缅怀,彰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如此庄重的节日仪式却被明码标价,贴上商业化标签,真的很难让人从内心去认可和接受。更何况扫墓被拍照录像,放在荧屏上直播,这到底是对故人的缅怀纪念,还是轻慢呢?
 
    追溯这种祭扫服务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是很多人身居外地、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扫墓;另一方面一些公司中介摸清了客户需求,于是催生了这种商业化祭扫服务。代祭扫墓虽然满足了一些人的个性化需求,但对扫墓进行现场直播,甚至推出了代跪、代磕头、代痛哭等业务,将清明祭扫过度商业化,到底是尽孝还是作秀,值得认真反思。
 
    @北京青年报毛建国:处在传统意义上的同一个地域文化区,有的人清明祭祀需要到坟前跪拜,有的只需鞠个躬,有的需要供饭菜,有的只要烧纸钱,差异性很大。孰是孰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民俗,大家有着自己的了解和理解。今天留下来的任何一个民俗,都是有历史因由的,只是在传承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不排除有些变化是无心的结果,有的甚至可能存在以讹传讹的成分,只是大家把看到的当成了应有的。正如现在,如果我们普遍认可了“一封信祭祀”,我们的孩子看到的只是“一封信祭祀”,那么几十年过后,后人可能会认为“一封信祭祀”就是对的,甚至才是对的。
 
    笔者并不想对“一封信祭祀”本身作出民俗意义上的裁判,只是想提醒,能不能系统地对一些民俗进行研究,去伪存真。面对发展的时代现实,能不能在保持灵魂纯洁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有意义地改造一些传统民俗,建构符合现代社会的新民俗?相对于商业主导下的民俗创新,文化框架下的民俗创新,显然更有意义。
 
    作为一种形式,“一封信祭祀”未必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甚至还有着很大的文化争议,但不管怎么说,“一封信祭祀”背后的民俗延伸话题,却是值得重视的。退一步讲,即便不支持“一封信祭祀”,也应该通过文化研究,探索民俗延伸的现代化表达。
 
    @河南日报黄春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饱含至真至纯的孝义情怀,尤为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扫墓可以代替,但人的情感特别是亲人之间的那种血脉之情是无法替代的。看过电影《私人订制》的人,可能会对影片中“代人扫墓”的情节印象深刻,一个人面对墓碑和坟头痛哭,另一个人用手机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时间一到哭声戛然而止,起身拍拍土走人。这个桥段是影片的笑点之一。当私人订制的“代客扫墓”从电影情节变成了现实,成为一种商业项目,势必会伴随着争议和碰撞。
 
    米尔顿·科恩的《人类学视角下的葬礼》阐述了仪式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就拿代客扫墓来说,失去现场感和仪式性的支撑,所承载的思想、情感、意愿“表演痕迹太重”,往往失去了真实感。哀思理应发自内心,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的代劳,徒具形式意义,并无真情实意,说到底,清明追思不是花钱买祭祀方法、花钱安慰自己、弥补怀念或感恩之情,就能体现出对故人的诚意和敬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30岁到45岁之间的八成市民表示他们并不认同“代客扫墓”。祭祀就该亲力亲为,如此才能表达出对逝者的心意,哪怕是给逝者摆一束花、诵一首诗、洒一杯酒,也比花钱雇人扫墓来得更有意义。
 
    @长江网田艺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大家更加推崇“绿色”祭祀方式,即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更是注重将“心意”送到。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重温一次先烈事迹等文明健康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自觉抵制低俗的祭祀用品,告别祭祀陋习、倡导文明祭祀方式。
 
    一是倡导绿色祭祀,过一个“环保清明”。针对许多年轻人和出门在外的人,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故亲人,人们可以在网站上以向先人献花、上香和祭酒的方式告慰亡灵。二是倡导安全祭祀,过一个“平安清明”。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祭扫,提倡文明行车,维护交通秩序;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头、林地、公墓内违规用火。 三是倡导科学祭祀,过一个“健康清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缅怀与追思中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倡导参加郊游、踏青和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培育科学健康的节日生活方式。
 
    然而,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反思,真正的孝不是在祭扫先人上铺张浪费,而是要珍惜眼前,常回家看看、常陪陪老人、常跟老人说说话,才是最大的孝顺。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孝敬伦理,也清晰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尽孝。一个人如果父母健在时,不孝顺赡养老人,等老人谢世之后,祭奠再大操大办,也毫无意义。
 
    让我们从文明祭祀做起,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华美德的践行者,争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引领者,抛弃旧有习俗,提升文明道德素养,努力做到“移风易俗、环保为本,追思先祖、文明在前”,过一个绿色、平安、文明、健康的清明节。
 
    @符向军:这也实为事出无奈的真情替代表达,虽然有不能亲自扫墓的遗憾,但总比不扫墓要强,并非让孝道变成商品。
 
    华图解析:清明扫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目的在于悼念祖先,缅怀先人,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清明墓祭的形式也在变化,从亲自到墓前祭祀,变成了花钱请人代替自己祭祀,甚至催生了一种“代客祭祀”的产业链,商家还能够提供磕头、哭坟等等服务,价格则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而定。
 
    客观地说,“代客扫墓”是当下时代发展的现实产物,其表达敬意的初衷是好的。不过,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清明祭祖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敬重逝者的感情不能用金钱拿来买卖和加以衡量。找亲朋代扫坟墓可以接受,但花钱买服务,找陌生人代为祭拜,有违祭祖的本质,更是对逝者的欺骗、亵渎和不敬。
 
    简而言之,亲情是金钱买不来的,对逝去亲人的感情更不是陌生代客者能够表达得出来的。所以,不管是否有时间,只要内心虔诚地牵挂、真诚地哀思,这本身也就实现了祭祀的目的。所以,“代客扫墓”这种方式还是少点好。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莫让“牡丹花变塑料花”毁了“洛阳牡丹”的招牌

清明假期正值出游高峰,河南洛阳的中国薰衣草庄园内正在举办“牡丹艺术花海节”,4月7日,有游客参观后爆料称,花费60元门票在园内看到的多是塑料制成的假花。对此,洛阳薰衣草庄园回应称,目前还未到牡丹盛放期,真树上绑假花是为了效果好看,园内也有部分真花,将向游客解释明白。(4月7日《法制晚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