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421联考面试热点:“沈阳事件”拷问师德何在?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421联考面试热点,联考面试热点,沈阳事件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4月5日,北京大学校友李悠悠在网上发文,要求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沈阳对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导致1998年某女生自杀事件负责,引起网络议论纷纭。4月6日,南京大学文学院行政经讨论,决定就一些传闻作出说明;建议沈阳辞去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职。4月6日下午,针对沈阳教授目前是否在上海师范大学任职一事,上海师大人事处处长陈昌来向记者回应称,上海师大也决不让有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上讲台。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钱江晚报项向荣:虽然,按照沈阳大教授一贯的说法,他根本没有性侵过那女生,并且一直为那自杀的女生深深地难过。举报者李悠悠也说:她知道从司法意义上来讲,性侵的取证已很难。但她话锋一转:沈阳应该承认自己道德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事实会是怎么样,估计大家心里都明白的。正如网友所说:没事,沈教授,您被“冤枉”了,您可以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那你还能认识你的兄弟陈小武教授。
 
    我们很支持南大文学院的建议。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是灵魂工程师,所以德才兼备是个原则问题,不能轻视。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所说的“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是智慧的代表,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品徳有问题已不具有为师的资格,有再高的学识也是枉然。所以在这里为南大文学院点赞,敢于揭丑,敢于担责,敢于纠错。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少数教师队伍中的败类,不让极个别害群之马玷污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但是,很多网友也在质疑,当初南大是怎么把这么一个有污点的人当做宝给引进的?是不是在引进人才时也不够严谨?这不仅仅是“沈阳在调动工作的过程中隐瞒事实,存在职业道德问题”的问题,因为按照4月6日北京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发表的《声明》,早在1998年3月北京市公安部门对沈阳的事件做出事实认定,给出了调查结果;同年7月,北京大学对沈阳做出了行政处分。沈阳自己也承认了和该女生发生了性关系。这样的事实应当说只要调查一下档案就可以弄清的,是不是因为头顶一个着名学者的名号就可以一切开绿灯了?就能把一个知名高校唬住了?这个问题是以后在引进人才时应当注意的。
 
    更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能促进建立良好健康师生关系的教育机制。谁也不是天生的坏人,也没有谁会把坏人两个字写脑门上。如今,高校存在一种教授、导师权力过大的现象,这种权力过大的现象诱使一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对处于弱势的学生伸出“禄山之爪”,类似的事件屡见报端。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对为师的权力有所约束与监管,防范于未然。同时畅通学生对教师不良行为的举报上诉渠道,以避免因畸形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走轻生的极端道路。因为据李悠悠所说,当年她的闺蜜,那个自杀的女孩,就是因为不知道有什么渠道应对这种侵犯,最终郁郁而走上轻生道路,殊可叹也!
 
    @晶报:近些年来,媒体曝光的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达十余起,但大都最终不了了之。无论是“陈小武事件”还是“沈阳事件”,校方没有选择护短与遮羞,而是及时出手,表现出了高校对职业道德的崇敬和职业尊严的珍惜,这样一种自觉,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大学精神的回归。
 
    不过,要更好地阻止恶行、伸张正义,还有赖于建立更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惩戒机制,终结教师作恶成本低廉、学生打破沉默代价高昂的怪象。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禁止师生恋成为美国高等院校的基本规则,因为在他们看来,校园内一个常见的不平等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的恋情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恋情关系里,有权力的一方可能会对没有权势的一方进行性威胁或性压迫。反观我国高校原本由西方引进的导师制,学生对导师某种程度上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弊端已日益明显。
 
    今年1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零容忍”,并将与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唯有此,才能避免校园性侵事件在喧嚣过后便归于麻木乃至遗忘,才能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要更好地阻止恶行、伸张正义,还有赖于建立更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惩戒机制,终结教师作恶成本低廉、学生打破沉默代价高昂的怪象。
 
    @人民网:高校是知识的圣地、智慧的殿堂,“大学”二字,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希望和梦想。站上讲台播撒精神的种子,高校教师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更在年轻人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所以尤其需要注重道德操守,尤其需要加强个人修养。即便是师生恋,都需要考量权力不对等状态下的心理影响,更何况性骚扰。类似北航性骚扰事件,虽然是个体的个别行为,但对于被侵害的学生,就是百分百的伤害,更会损害到大学教书树人、涵养人文精神的大环境。近来的很多事件都警示我们,师生关系只有既“亲”也“清”,才能让校园成为一方纯洁净土。
 
    性骚扰不仅是违纪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涉及犯罪。面对这类恶行,仅有网络实名举报是不够的。如果受害者不主动报警,警方并不容易介入调查。除了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之外,也要鼓励更多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制度层面,我们曾有过建议:宏观层面,国家应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立法,让性骚扰受害者维权更有依据。微观层面,用人单位、学校等也应当探索并建立一定的防范和申诉机制。
 
    遭受骚扰和侵犯,绝非被骚扰、被侵犯者的错误,这是应该明确的一条共识。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内,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解开受害者的心结,防止悲剧发生。年轻人有个性、有见识,但也缺少人生经验,容易被带入认识误区、心理误区,需要经常关注那些不容易被看见的“暗角”。阳光照进教室、照进实验室,才能让更多或隐或显、或自知或不自知的受害者走出阴霾,并且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防止更多受害者出现。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是缅怀逝者,也是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尊严。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怒放,让每一个青春都走入春天,是我们的心愿,相信也是每个人的心愿。
 
    @长江日报华智超:教师性侵学生,这是显而易见的师德师风问题。现实中,还存在不少各种隐性的、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师德师风问题,师德问题远比呈现在聚光灯下的更复杂。有的大学教授不专心教学和研究,整天忙于搞社交、拉人脉,进行自我包装,甚至抄袭他人科研成果;有些硕导、博导与研究生的关系已经变成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驱使如牛马,师生关系呈现某种异化;有的中小学教师把学习重点留到补习班上讲、收受礼金、对学生或家长颐指气使,让家长们敢怒不敢言,还对一些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这些现象有的正在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而有的还没有作为师德师风失范“问题化”。
 
    师德滑坡,固然与老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关,但细究接二连三的师德事件,我们也发现,教育、教师职业在一些人那里变成一种权力,并且不断膨胀,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极度不平等的关系。譬如,有的大学教授为什么能让学生做牛做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掌握着资源分配,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有的中小学教师可以随意发号施令,强迫家长围着自己团团转。教师掌握着极大的权力,这真是一个怪现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我们希望或显或隐的师德师风问题都能获得正视与改进,广大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个职业,让教师获得全社会的尊崇。
 
    @红网关山:长期以来,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一种与男性价值观相关联的标准,主流文化则继承了父权社会延续下来的男权主导意识。这种对女性的话语压迫赤裸裸地表现在对受害者的攻击、污蔑行为中。性侵发生后,很多人不去指责加害者,而是不断追问受害女性在行为穿着、反抗程度、获利动机等方面的细节,试图暗示发生性侵的原因在于女性本人的行为不检点、目的不纯、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等。这种指责受害人、为加害者开脱的行为,只会加剧性侵者的肆无忌惮,增加被害女性在遭受创伤后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导致很多女性在受到性侵后产生巨大羞耻感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认知失调,转而选择沉默、回避等消极态度,使伤害本身不断恶化、升级。如何为女性营造出宽松、平等的发声环境,而不是对受害女性百般苛责、二次伤害,是社会需要思考、反省的问题。
 
    另一方面,“老师”“教授”被潜移默化为一种自带高尚、神圣光环的符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授不仅在现实世界中被塑造成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形象,而且在文化、话语中凝结为某种具备利他、自我奉献精神等美德的存在。指责教授性侵,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的污名化,这是不能被允许和容忍的。这正是很多人的逻辑。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不论是985、211的硕导还是博导,其真实本质依然是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善恶、美丑、高尚与卑劣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这些人又如何逃脱得了?但人所创造出的符号却延伸到了现实的人的世界、并深刻影响到人的观念与行为。大多数女生对导师抱着某种高洁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毫无防备,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一步步走入了别人精心设下的圈套。仿佛奇妙而光彩四溢的肥皂泡泡,一戳即破。“表象是这样的斗争的主要场所,因此做出定义的权力是霸权的主要来源”。在话语权力的角逐下,“真实被重新构造”。只有通过对“教授”“老师”“园丁”祛魅的过程,女生才能在心理上平和、审慎地看待讲台上的教师,理性处理师生关系。
 
    华图解析:高校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纯洁无暇的象牙塔,然而近年来,高校性骚扰案件频发,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硕导、博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评奖、发表论文、顺利毕业乃至获得就业推荐等,这就导致一些导师借着对自己所带学生的“生杀大权”,瞅准女生担心前途受阻、胆小怕事、羞耻心重等心理特性,不断套路学生、进行“性掠夺”,而事发后,很多学校要不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不就是草草了事,抱着事情不闹大不处理的态度,不管哪种方式,都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安全。
 
    2014年,《中国妇女报》曾援引过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妇联一项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性比例达到57%,而在其他机构的调查结构看,数字则是超过57%的。本应是一片净土的高校,为何成了性骚扰案件的滋生地,这是当下亟需关注的问题。
 
    要想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从制度层面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立由学生、校方、老师、社会人士共同组建的监督委员会,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监察,只有大家共同努力,让那些潜藏在校园里的色魔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还校园一片净土。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校车雪天拒载学生,学校何以如此任性

4月4日,清明假期前一天的晚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学生们打算坐校车返回市区,却遭到了无情的拒载,校方车队称只能载老师。该校一老师为学生鸣不平:“老师是人,学生就不是人啊?这么多人怎么走?”不料校方工作人员大喊:“不管,不管,就不管。”(4月7日 澎湃新闻)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