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社会

公考面试热点:大数据“杀熟”涉嫌欺骗消费者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考面试热点,面试热点,大数据杀熟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最近,有网友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偶然一次,他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2月28日《科技日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人民网何鼎鼎:从年初支付宝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的大数据信任危机,再到“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大数据时代普通消费者的弱势处境暴露无遗。尽管互联网从诞生之际,就被冠以“透明”美誉,但今天看来,这份透明是非对称的。一方面,平台化意味着新的中心化,平台手握海量数据,对个人生活轨迹以及消费偏好精准画像,让个人无处藏匿;另一方面,就像“大数据杀熟”案例所展现的,平台可以有所隐瞒,只以“有限真实”示人。这样的权力结构,像不像站在一只望远镜两头对视的人:一方看到了对方无限放大清晰的像,另一方则只能看到一个极度缩小的黑点?
 
    当然,这绝不是说大数据带着原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换个角度说,当大数据无孔不入,也要谨防数据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
 
    从深层次上说,大数据使用引发的几次公众信任危机,与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期待,是一体两面的。当网约车踢出了黑车,当12306挤出了“黄牛”,全社会已经倾向于相信: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让社会更有效率,更可以激发诚信透明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这一份期待,也当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共识。
 
    @深圳商报胡蓉:迄今为止,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上,都有“杀熟”行为被曝光,特别是在线旅游平台较为突出。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愤慨:本来,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可以广泛比价,消费者会认为“世界是平的”。但事态发展的结果却是,网上消费的世界不仅不是平的,而且壁垒森严比过去更甚,每位消费者都可能受到“区别”对待,你越是忠诚,付出的代价越高,让人情何以堪?
 
    一些学者指出,差别定价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明确的、不变的价格就是公平的、合理的。比如,在航空、酒店等领域,虽然机票与客房均有明确的定价,但对不同类型的顾客会进行差别定价以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互联网平台更是拥有个性化对待每个人的能力,有些价格差异不容易被发现和判断,因而作恶成本很低。
 
    消费者并非对差别定价全然不接受。举个例子,面包店晚上九点后常常“买一送二”,以减少商品过期导致的损失,但没有消费者会指责老板搞歧视。为什么?一是因为规则公开明确,以时间区别对待;二是对物不对人,对于在同一时段、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人来说,价格是一样的。
 
    由此也可反推出大数据“杀熟”惹起众怒的两大原因:一是规则不明确、不公开,消费者不清楚其被区别对待的依据是什么;二是对人不对物,同样的东西别人买就是比你便宜。真相或许仅仅因为根据大数据画像,显示你是个高消费者,但没有哪个消费者喜欢被看成是“人傻钱多”。
 
    “杀熟”也不只是有违商业伦理这么简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很多网友是在同一时点上进行测试才发现“被歧视”,这样的“多人多价”岂能算明码标价?否则消费者的在线消费权益无从受到保护。可见大数据“杀熟”并非只是有违商业伦理,而且有违明码标价原则,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
 
    @长沙晚报袁云才:“杀熟”,在过去传统的熟人社会里,是很令人不齿的,几乎就是过街老鼠,比起“欺生”更受谴责。一个人如果存在“杀熟”行为并传扬开去,基本上就会名誉扫地,在圈子里站不住脚。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杀熟”居然潜滋暗长起来,最典型的就是传销者,连亲戚朋友都骗。
 
    或许有平台会辩称,这是一种经营谋略,先以优惠价作为敲门砖,让你熟悉、信任和依赖之后,再逐渐恢复本来的定价。可即便这样,也掩盖不了其愚弄消费者的痕迹。因为,消费者不明就里,他们哪里知道这样的“谋略”,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涨价。利用一个人的信任和依赖来进行隐瞒、诱骗,即使未到法律追究的地步,起码也是违背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行为。
 
    因为“杀熟”,有网友称“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大数据是先进的技术,但利用大数据来杀熟就会给大数据抹黑。而且从长远来看,“杀熟”一旦成了网上平台的常态,消费者终归是会用脚投票的。到时,你投的“饵料”被吃了,“鱼”却总是不上钩,而是学会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时又是谁吃亏呢?那时,好端端的大数据,对于平台又何用之有?
 
    别让“杀熟”毁了平台、抹黑大数据。要相信,任何长久生意,都以诚信为本。辜负消费者的信赖,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华图解析:按常规来说,商家一般都会对熟客区别对待,给予优惠价或特殊服务,以笼络客户的心。然而,一些网络公司却利用大数据“杀熟”,而且这种行为,显然在行业内已不是秘密。坦白说,这事并不值得意外。俗语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业世界的常态。
 
    其实,商家溢价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种溢价是否公开透明。如果老用户普遍支付高于“正常价格”的金额,甚至越是老用户价格越高,这显然背离了诚信原则,辜负了老用户的信赖,到头了,只会让消费者对商家失去信任,从而错失更多的消费者,最终伤害的反而是商家自己。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务员面试热点:未成年妈妈成网红,触痛了谁的神经?

近年来,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不断被曝出低俗、色情、造假等乱象,记者长期调查发现,这些平台内还隐藏有一个混乱的少年儿童交往圈。恋爱、怀孕、生子……这些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禁忌,都被轻易打破。其中许多行为,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无视,甚至触碰了法律的底线(据4月1日《央视新闻》)。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