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高校性骚扰”不能只是停职了事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务员面试,高校性骚扰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昨日晚间,针对近日关于北航教师陈小武的举报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博作出进一步回应,称学校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开展了调查核实工作。现已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北航方面通报称,陈小武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1月12日《新京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光明日报绒丽娟:一些学校处理类似事件态度暧昧,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担心此类事件会影响学校声誉,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纸包不住火,事件既已发生,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直面现实,调查清楚。否则,只考虑到学校声誉,置众多在校就读学子的安全于不顾,就等于是保护了性骚扰者。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相关。校园性骚扰的加害方,往往是掌握着大量学术资源、拥有诸多重量级头衔的“学术权威”,不但一般学生不敢得罪,就连校方也要倚靠他们去争取资源、参评奖项。所以,在受害学生和影响重大的“学术权威”之间,一些学校的是非观就不知不觉地模糊了。
 
    要知道,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遭遇性骚扰的受害者要说出真相,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受害者非常担心此类事件成为她们的污点,让她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自卑、抑郁的心理状态,很难走出阴影。而在校园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加害方往往掌握着足以影响受害者人生发展的权力,例如学分、推免资格等,导致受害者不敢轻易声张,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航没有为陈小武“长江学者”的身份所惧,以霹雳手段处理了性骚扰者,显示的是爱护学生的决心。希望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筑牢校园防性骚扰的制度堤坝,别再辜负受害者的期待。
 
    @新京报任然:某种角度上说,将这次事件的“偶然”转化为未来的“必然”,或就是目前我们构建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的重点。一方面,要让性骚扰在公共话语上“脱敏”,破除不必要的道德压抑。校园内的性骚扰,多寄生于一种不对等的封闭权力结构之上。受害者若还要承受过多的“道德压力”,只会强化其“沉默”倾向,亦助长骚扰者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在防御和处理上,则要“敏感”。有专家就认为,“遭遇性骚扰后,可以跟谁说,从哪里得到理解、得到支持、得到压力舒缓,还能做到保密,得到保护,都很重要。”因此,构建防御机制的第一步,应是让性骚扰的举报、处理变得明确化、制度化,避免私了与和稀泥。
 
    具体做法上,这次倡议建立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的学生所提出的“五个一”建议就颇具代表性:给全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做一次有关防治性骚扰的培训;给每一位学生上一堂反性骚扰的课程;每学期展开一次性骚扰的网络调查;设置一个接受性骚扰举报投诉的渠道;明确一个受理性骚扰行为投诉的部门以及一个负责人。其中一些做法,部分高校已在开展,但并不完善。对此,教育部门可考虑出台强制性的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让其成为每座高校的标配。
 
    我国目前对性骚扰的界定、法律责任的判定和定罪量刑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性骚扰的防治,不仅弱化了社会对性骚扰性质的认识,也增加了受害者的维权难度。即便是这次事件,当事人是否会受到法律上的追责,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困境具有普遍性,立法上宜有所回应。
 
    去年10月开始,有美国女艺人在网上发起“Me Too”活动,呼吁有被性骚扰或被侵犯过的女性都能够站出来指控加害者。这一行动随后在多个国家接力,“陈小武事件”可以说就是中国版的“Me Too”。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真正推动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的普遍落地。面对不断站出来的“受害者”,也应有更多高校像北航这样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和行动。
 
    @四川在线维扬书生:学术殿堂俨然成了性骚扰重灾区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10月,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针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首次列入其中,《意见》明确,有上述情形者,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2014年10月13日《新京报》报道,被举报涉嫌性骚扰女学生的已退休的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受到禁止参加该校任何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降低其退休待遇的处分;10月15日人民网报道,与一名女研究生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对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骚扰行为的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教授被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11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大学撤销了与女留学生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该校副教授余万里教师职务及教师资格,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2017年11月1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成都理工大学性骚扰女学生的刘姓教师被调离教师岗位并通报全校。
 
    这些高校均依据教育部“红七条”对涉嫌性骚扰的教师进行了问责,但撤职、降低退休待遇、调离教师岗位等处分,严格来说是对性骚扰女学生的教师的一种宽容,甚至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因为性骚扰女学生不仅严重违背了教师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操守,败坏了师德师风,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性骚扰的法律规定,但这并不等于我国缺乏有关惩治性骚扰行为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刑法》也规定有猥亵、侮辱妇女罪及侮辱、诽谤罪。建议那些受到教师性骚扰的女学生对性骚扰大声说“不”,或者像那位受到性骚扰的大连女孩小戴那样,对性骚扰者直接拳打脚踢再交给警察,让对方受到行拘10日的处罚。日前,连云港市赣榆区一性骚扰两名女生的教师被判刑3年,并受到禁止从业3年的处罚,这一判决也颇具指标意义。
 
    被性骚扰女生所在高校也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杜绝校园性骚扰事件的发生。
 
    @东方网江曾培:据2017年《中国大学在校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显示,6531名受访者中近七成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要知道,性骚扰的受害者往往不愿暴露这一“隐私”,实际的人数比公开出的人数还要多。就在近半个多月内,伴着陈小武性侵事件的同时,就还有南昌大学一女生举报某副院长性侵,对外经贸大学一女生举报薛姓副教授猥亵。性骚扰事件频发,严重败坏了高校形象,对此需要举一反三,大力整肃,还高等学府应有的风清与气正了。
 
    为此,我以为,在全面加强师德教育中,高校在制度上要确立两个“零容忍”,其一是,凡教师不论是谁,不管其学历、资历乃至荣誉、称号多么显赫,只要伸出性骚扰的黑手,就一票否决,把他从神圣的教师岗位上拉下来,不得再进入“灵魂工程师”的行当,“永远不得翻身”。其二是,凡教师改变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利用手中的学术评价权力,胁迫学生做不该做的事、不愿做的事,也要将其从“师”的神位上拉下来。利用学术权力干不光彩的事,也是以权谋私,也是腐败。有句话说,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要走向腐败,对此人们常常认为只是行政权力,实际上,学术权力也是一样。对学术权力的滥用,也一样要“零容忍”。南京曾有一大学生留下“导师不让毕业”遗言后而纵身一跃,这样血的教训不容重演。
 
    说陈小武性侵事件“了又未了”,就是说不能止于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引出积极的东西,加强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效地使“色迷心窍”这类肮脏东西不能在高等学府存身,保证文明殿堂不再受到玷污。
 
    @刘天放:当前,“性骚扰”这个词比较敏感,可究竟何谓“性骚扰”,恐怕每个人理解起来未必都相同。一个共识是:性骚扰指以性欲为出发点的骚扰,以性暗示的言语、动作表现出来,如通过加害者肢体碰触受害者性别特征部位,妨碍受害者行为自由并引发受害者抗拒反应,但目前,性骚扰的表现形式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界定。
 
    就我国来说,“性骚扰”行为的法律适用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儿童权益保障法、青少年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但都没有“性骚扰”这一项罪名,多是以保护公民的人格不受侮辱,禁止侵犯公民名誉权等形式出现。因此,性骚扰自身还不能单独成“罪”,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表现。
 
    当然,恶人毕竟是少数。从上述的调查可以看出,如果一所高校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遭遇过性骚扰,那么就相当严重了。不过,这其中是不是有判断上的误区呢?即有些不算是性骚扰,而有些学生是否敏感过头?试想,如果五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性骚扰,那么这所学校何以能正常运行?
 
    不过,对真正的性骚扰带来的影响绝不能忽视。性骚扰给受害者带来的耻辱感、恐惧感、自闭、盲目依赖等严重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因此,对人人都可能面临的性骚扰,应对的态度似乎该是:保持警惕却也别“草木皆兵”,否则,社会的运行效率和人的幸福感都将降低。
 
    华图解析:高校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纯洁无暇的象牙塔,然而近年来,高校性骚扰案件频发,对于此类事件,不同学校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者有之,草草了事者有之,事情不闹大不处理者亦有之,不管哪种处理方式,都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安全。
 
    2014年,《中国妇女报》曾援引过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妇联一项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性比例达到57%,而在其他机构的调查结构看,数字则是超过57%的。本应是一片净土的高校,为何成了性骚扰案件的滋生地,这是当下亟需关注的问题。
 
    要想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从制度层面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用法律让那些潜藏在校园里的色魔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还校园一片净土。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务员面试热点:防止“高校性骚扰”亟需制度规范

昨日晚间,针对近日关于北航教师陈小武的举报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博作出进一步回应,称学校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开展了调查核实工作。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