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国考面试热点:湖南弑师案,谁让孩子如此残忍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考面试热点,公务员面试,湖南弑师案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杰,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没有人想象得到,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如此对待关爱和器重自己的老师。14日晚,益阳公安官微发布消息称:小罗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沅江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据了解,在不少师生看来,鲍老师一直把小罗当自己儿子看待。小罗成绩经常保持在班级第一、年级前十的水平。但这份关爱却被小罗当成了麻烦。(新华社)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西安晚报然玉:小罗是怎样一个人?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兴趣广泛,活泼开朗……这种种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简直毫不沾边。就现有信息来看,他既没有自闭、抑郁等精神问题,也没有反社会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按理来说他绝对应该是一名正常学生;然而倘若换个角度来评估,小罗好像又没那么“正常”。比如说,完全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他,却只想考个本市的“二本”,甚至扬言“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一名高三学生怀着这样的想法,实在是违和感满满。
 
    或许可以说,学生小罗,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具备一切成为“优秀学生”的条件,却抗拒成为这样的“优秀学生”。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外界包括班主任的殷殷期待,却在内心深处因为此类“期待”而无所适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特别对于那些“好学生”来说,考个好成绩、读个好大学,简直就是天命所归。这种单向的、唯一的价值指向,很可能让作为“异类”的小罗内心无比挣扎。而这,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小罗觉得“老师太严厉了”,老师的关爱也被他视作“麻烦”。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很可以理解。通常的情况是,优秀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职业回报高度捆绑,可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大背景下,重压之下极不自在的小罗,在某个机缘巧合的场景之下,终于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当然了,所有的心理因素、情感剖析,都不足以构成对小罗“犯罪事实”的辩护。只不过,这样一起惨案所呈现出的前因后果,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反思:我们是不是太过执着于某种唯一的成功标准,又是不是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置若罔闻?教育过程中,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轻忽,一次次让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
 
    @人民网蒋萌: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突然刺死了老师,可能被某些专业人士解读为“激情犯罪”,也就是一时冲动酿成惨案。但有些细节似乎又说不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为什么要带刀?人性是复杂的,透过媒体只言片语的报道,很难真正了解罗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只是看到了落后地区、重点高中、封闭管理、清北班、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这些“标签”。如果这些“标签”注定会导致什么,此前人们为何不进行预防?罗军弑师何以出乎身边人的意料?有时候,外界以为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其实未必抓到。更多时候,惨案仅仅会被视为个案,具有类似教育环境的地区与学校会改变既有的教学方式与对尖子生的重点施压吗?会配备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且更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康吗?现实中,很多人就像被温水所煮的青蛙,并没有意识到潜伏着的危险,并加以改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即便考不上大学,也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遗憾的是,很多人眼中只有考分,学生杀死老师,“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岂不是黑色的讽刺?
 
    @钱江晚报高路: 仅从媒体的报道看,实在看不出学生跟老师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老师之前有什么出格行为。相反,更多看到的却是师生之情。学生成绩很好,老师一直多有关照,学生成绩有所起伏,老师比谁都着急,他们常常谈心,老师甚至帮他争取过奖学金。也许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亲密和谐,掩盖了问题,在悄无声息中埋下悲剧的引信。在报道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对于老师,罗军说了一句,“我不觉得班主任对我多好,对他也不了解。”在一所偏远中学,高考成绩几乎是他们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是他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机会,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难免对尖子生严格了一些,也格外关照一些。在为感情、为兴趣和为成绩之间,有些学生就失去了判断力,对于老师的好不仅不感恩,相反,还认为这是老师应该做到的。被错误认识扭曲的学生于是一言不合举刀相向,用26刀亲手毁掉了老师,也毁掉了自己。分数抹去了个体的差异,也抹去了教育的差异。受教育者已日益多元化,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不同追求的人。也许,牺牲一点效率,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松一松分数的弦,教育才能卸下沉重的负担。
 
    @网易宁夏:考学压力,是每个师生都无法逃避的一道坎。案件中的老师作为高三班主任,背负着来自家长的要求,来自学校的预期,以及个人发展的压力,易有焦虑的心态。老师产生升学压力,也可能进而把这种压力转移给学生,这种情况同样需要予以重视。同时,老师们要丢弃“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了。倘若还认为老师拥有毋庸置疑的话语权,那么师生关系一定是矛盾重重。师生间要平等和谐、畅所欲言地讨论,让孩子们的“怨言”可以有渠道倾诉。作为老师,不能对他们进行强迫性教育,很多时候这样换来的并不是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情绪要及时化解。
 
    倘若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穿插到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对学生的管理之中,教会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压力的灵活排遣、对生活的乐观积极,那么就能够将一些极端心理扼杀在萌芽状态,悲剧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长久以来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手段高压化,终究酿成了这场悲剧。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似乎进入了大学才开始了真正的童年,开始了经济自由、情感自由、时间自由的状态,绝大多数人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爱干什么、要干什么的苦闷思索,才意识到自己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难以克服的障碍。
 
    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孩子们的心智和心理素质应该成长得更为健全。但是很多时候,沉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升学竞争等,已经占据了成长的全部,孩子的心灵没有机会健康成长。“尖子生”即使犯错、遇挫,在被学习的光环笼罩下,师长们往往做不到按正常尺度为他们纠偏,认为“瑕不掩瑜”。
 
    更多时候教育技巧在于种道德上的自勉和激励,而不是强迫和压力。
 
    @荔枝网李蓬国:在这起弑师案中,被杀的班主任,给大家印象总是乐呵呵、很随和,曾经获得过益阳市优秀班主任称号。而杀死班主任的16岁学生罗某,成绩优秀,经常保持在班级第一水平,而且特别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和器重。
 
    因为布置作业的琐事,被老师训了一句,这位“优秀学生”便把特别关爱自己的老师杀死,而且是连刺26刀致死!如此残忍的魔鬼行径,已然引起人神共愤,可被杀老师的女儿竟然“不恨他”,竟然认为“恨”就代表要“一命抵一命”,如此是非不分的“宽容”,岂不比凶手更糊涂,更冷血无情?
 
    “优秀学生”杀“优秀教师”,已经暴露了应试教育“目中无人”的致命缺陷,而被杀教师女儿的“宽容”说,更反映了应试教育正在培养大批冷血无情的坏蛋和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当教育习惯于只关注“分”的增长,不再关心“人”的成长,种种非人的思想和行为便不可避免地涌现。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华图解析:不得不说,当看到如此残忍的事件发生在一个花季少年身上时,除了惊讶之外,更多的是痛心。想想,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因为小罗抗拒鲍某布置的作业,后者通知了家长而感到恼怒,甚至将其杀害,可以说,这种冷血与残酷,与“花季”极不相称,更让我们无法理解这种凶残与暴戾从何而来。
 
    近年来,校园暴力行为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他们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家庭和学校都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他们关注最多的是他们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守住道德底线,使他们变得冷血,残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有责任帮助求学者树立良好的人格修养,而非只关注分数,作为家长,更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同时社会层面也要多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引导学生走上“心灵健康之路”,这样才能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考面试热点:揭发带零食被罚,点赞更该反思

近日,宁波一名小学生把巧克力带到学校,被同学发现,向老师举报了。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则有点出人意料:惩罚了告密学生。这一惩罚,在网上赢得了网友的叫好。之后当事老师的一句“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以此培养告密者”再次引来点赞声。(11月19日澎湃新闻)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