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海外游学利益链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组织价格高昂的暑期游学?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中国青年报李一陵:十来天的行程,少则两三万元,多则五六万元。但是,不少家长仍然一边纠结,一边砸钱报名。这种跟风又是为何呢?跟风的背后,学校恐怕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有记者调查北京的海外游学市场发现,很多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条潜在利益链条,很多公立学校都组织了暑期海外游学活动。学校之所以热衷于组织海外游学活动,一个原因是“学校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一边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另一边则是家长被学校、游学机构所织就的密不透风的网所裹挟,即使意识到海外游学班的性价比不高,还是咬牙报名,因为想到“班里孩子很多都在报,自己不报怕孩子不高兴”。他们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与,就无法融入群体。这种心理普遍地出现在各类培训班、兴趣班上。很多家长明明懂得应该让孩子在假期放松身心,但是经不住与周边家长的比较,害怕如果不让孩子去补习、去提前学,孩子就会落后于人。这种焦虑,与其说是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期待,对阶层滑落的不安所造成的,不如说是市场催生出来的。

要化解家长的这种焦虑,当然有必要呼吁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更重要的是,找到“风起”的原因,规范市场的运行。比如,公立学校与游学机构进行合作,形成灰色利益链条,这种行为就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监管部门难道不该查一查吗?

@新华每日电讯毛建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哪怕只是让孩子散散心,只是给朋友圈添一些炫耀,也愿意花这笔钱。只要提高透明度,应该尊重“不差钱”家长的选择。真正需要警惕的,还是媒体调查发现的“利益链”。

此前,教育部等四部委曾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主办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应是游学的一条底线。但对有些人来说,底线就是被用来突破的。媒体查询了同时段、同时长且行程类似的普通旅行社报价,发现游学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游学项目报价要高出不少,有的甚至高出上万元。为什么这么高,看看学校拿5%-7%提成、带队老师免费出境的潜规则,也就有了答案。

现实已然说明,海外游学不仅没有落实“非营利”的要求,反而已成赤裸裸的暴利行业。从规定来看,强调游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十分有必要,可在现实中,由于监管飘在空中,规定只是“说起来很美”。正是由于利益所在,现在学校与机构合作很热——为了从中赚钱,现在海外游学特别热——为了从中赚到更多的钱。一旦以钱为导向,这样的海外游学,又会取得什么效果?

就当前来看,海外游学已成一门“时髦生意”——对家长来说,只是赶的一个时髦;对学校和机构来说,却是一门生意。永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一旦初心出了问题,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有关方面在鼓励海外游学的同时,也要确保“非营利”落到实处。媒体报道的回扣和潜规则问题,更是必须受到查处,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只有这样,才能让海外游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法制日报刘勋:站在家长的立场,他们必然愿意让孩子多参加研学旅行,但是基本前提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研学旅行必须能够达到基本目标。国家鼓励研学旅行的政策专门谈到费用问题,不仅明确了公益性的原则,还要求对贫困学生进行减免费用,并要求交通、文化、旅游、保险等部门尽量降低研学旅行的费用。动辄几万元的国际游学项目,超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严重背离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宗旨。试问,“游而不学、到此一游、价格不菲”的浅层次观光活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呢?学校与游学机构的联手,让学生家长毫无讨价还价之力,再加上对国家政策的曲解,学生家长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耗费巨大经济成本为不切实际的国际游学买单。

相关机构和学校对国际游学之所以如此热衷,显然是因为利益的驱动。调查显示,国际游学的费用普遍高于旅行社的正常收费,有的甚至高出万元。不仅游学机构能够盈利,学校还能从学生的花费上得到提成,带队老师则能够享受免费出国游,而然这一切最终都是由家长买单,滋生出教育腐败就不足为怪了。国家政策则沦为逐利者们的遮羞布、挡箭牌。

当下的国际游学并不符合研学旅行政策的基本要求,完全背离了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的基本原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会向学生传输拜金主义、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等腐朽思想,严重增加家长负担。学校借助国际游学盈利的行为更应该严厉禁止、严厉处罚。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性指南,坚决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让研学旅行的线路、目标、费用等事项公开透明,经得起监督和质疑。

@广州日报张涨:最近几年来,海外游学市场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受众群体也扩大了很多。的确,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游多学少、安全性不足、名不副实等等。除了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市场也会发挥其淘汰机制,最终让适应市场需求的旅行社、游学项目生存下来。但对于家长而言,至少目前海外游学还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教育方式。论教育效果,海外游学“性价比”高不高,可能就见仁见智了。经济没那么宽裕的,不跟风其实也有很多选择。比如国内名山大川走一走,清华北大逛一逛,或者来个博物馆游,其实也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攀比的心态并不少见。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家长,明明是想等孩子上高中再游学,但“在周围家长影响下”,还是给11岁的孩子报了名。“在周围家长的影响下”——何止是海外游学如此,花费多的如少儿学编程、各种早教班等,花费少的如流行的原版儿童绘本、欧美原版动画片等,很多家长不问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考虑经济情况能否承受,“大家都买了,我们也买吧”。

这恐怕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心态。眼下,精细化育儿的观念在年轻父母心中根深蒂固,在提升育儿科学性等方面当然是好事,但其副作用也很明显:贵的其实未必好,周围父母的选择也未必适合你,各种育儿公众号的推荐更可能是利益相关。盲目跟风不可取,家长还是要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也各有各的教育方式。海外游学虽好,但目前还没必要提升到“标配”的高度上。有钱大可以任性,荷包不够鼓的也有替代选项,其实不必焦虑。无论是社会学实验还是过来人的经验,都证明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言传身教。家长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砸钱,而是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东方网张国栋:听上去很美的“海外游学”,到头来对学子和家长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的利好,只是成了包括游学机构、学校以及带队老师在内等少数人的“盛宴”。而且为了能够吸引和说服更多家长为孩子“掏腰包”报名,他们还以戏剧、NASA航天、艺术、体育、航海等十分诱人的“项目”为噱头,其实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家长的“钱袋子”也。不说别的,相关主题活动即使有,也只占总行程的三分之一时间,剩下的行程均与普通旅行团无异。这那里是什么“游学”?除了“游而不学”,更有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忽视。

去年晚些时候,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舆论注意到,这份意见所提及的“研学旅行”并非特指“出国游学”,而是要求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同时指出,“结合当地实际”,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这说明,旅行游学的侧重点其实应该在国内而非海外。纵然一些地方、学校,觉得国内资源有限,需要延伸到海外,家长也愿为此投资,可以。但首先,其必要性在哪里,游学、教育价值能否体现等关键要素要理清,否则就不应盲目组织。其次,除了要防止“游而不学”,更得防止有人借此做手脚玩猫腻,要斩断其中的利益链,绝不能让“海外游学”成了少数人的“盛宴”。

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配套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监管,严格落实,不能听任少数人“便宜行事”。同时,对那些“顶风作案”,热衷于组织价格高昂的海外游学,意在从中“分杯羹”者,必须发现一起,就依法依规及时严肃查处一起,以儆效尤。

华图解析:海外游学渐渐成了一种时尚,好处当然有很多。比如说可以增长孩子见识,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对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也可以有个直观体验。然而这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贵。同样的目的地,游学团报价要比普通团贵一两倍。

还有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国外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更有甚者,为了牟取眼前利益,不惜雇用“黑车”、降低餐饮质量、聘用无证“黑导”,这些都会给游学活动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说实话,“学校海外游学利益链”实际上是钻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空子,老师当了海外游学的说客和店小二,从中一举多赢。最终坑害的是学生家长,他们的利益受损。对此,教育部门应该立规矩,对“海外游学”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而不是有学校自行组织,老师吃回扣的应该视为受贿的违法违纪,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彻底斩断海外游学利益链。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为生活费怒怼母亲”背后是价值观问题

近日,浙江义乌一位妈妈的一则咨询帖,再次引来大家对大学生月消费话题的热议。这位妈妈说,女儿马上要到杭州上大学了,她每月给女儿1200元生活费,女儿却怼她是否是亲生的?(2017年8月14《法制日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