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公务员面试热点:“有偿替课”是诚信缺失的体现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热点,有偿替课,面试热点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在课堂上替“雇主”喊次“到”就可以轻松赚到一二十元钱。记者调查发现,在山东济南高校众多替课QQ群里,“有偿替课”俨然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替课明码标价,有的“替课族”能月入千元。全国各地的高校替课QQ群有二百多个,仅驻济南的就近20个,这些替课群少的有数百人,多的上千人。而一节课(普通室内1.5小时)标准价格15元,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特殊要求、课时长短、课量多少,做适当调整,最低价格不得低于10元/节。(5月15日大众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燕赵都市报:按照教育法,学生就读学校期间,应当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而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众所周知,学习应该坚持亲历原则,即受教育者必须亲身经历教师授课过程,亲自完成学习任务。上课作为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必须由学生本人亲自进行,不得委托他人代劳。

也就是说,无论替课是否有偿,都是不被许可的。替课者与被替课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属于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而且,替课现象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均会制定日常考勤制度,并将学生上课情况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部分。替课行为无疑将导致缺勤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让考勤制度流于形式。或者说,替课属于欺骗老师的不诚信和不道德行为,这与考试作弊没有本质区别。学校有权力,更有义务向替课现象说不,对替课双方做出严肃处理。

当然,替课乃至“有偿替课”现象的增多,既与当今大学生过于浮躁,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有关,也与一些高校办学理念错误,人文精神缺失,重科研、轻教学不无关系。如一些老师不重视创新,教学方式因循守旧,教学内容毫无新意生机可言。这导致一些本就对填鸭式教学非常排斥的学生更加厌倦,不惜想方设法逃课,以致雇人替代上课。而且,一些公共课程采取大班授课方法,老师与学生间互不认识,来了几个学生,谁来谁没来,谁是替身根本不清楚。

但无论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有偿替课的遮羞布。认真对待学习,积极接受教育是一个学生应尽的基本义务,哪怕认为教学方法或授课质量有问题,也可提出意见或建议,而非寻找各种理由让他人替课。

从根源上讲,高校既要注重创新,加大教学投入,认真对待学生合理诉求,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老师和班级规模。尽量减少大班教学的“散养”模式,采取小班教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更像老师,能够熟悉每一位学生,何人旷课一清二楚。根本不必采取指纹签到、人脸识别器等高科技,便可识破有偿替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回归课堂,让有偿替课销声匿迹,让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成为主流。

@红网李蓬国:我以为,“有偿替课”兴起,与“学风”关系不大,倒是与“教风”有密切联系。早在十多年前,当时虽无“有偿替课”,但是课堂上睡倒一大片早已成为大学里常见的场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是,不少大学的老师不是把教书育人,而是把写论文、评职称、争课题立项当作“头等大事”,课堂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倘若不是为了那几个学分,会有几个学生真心想听?既然讲课的不走心,就别怪听课的不用心。有偿替课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重课题轻学生的产物,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

至于滨州学院一大学生因为被女友拥抱而被“自律委员会”围殴一事,据报道,此事发生后,“当事学院领导、相关老师高度重视,积极调查事件经过,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根据《滨州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和第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分别给予了三位同学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等不同程度的处分。下一步,该校将进一步重视学生管理法制化,加大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专门管理学生拥抱等“不文明行为”的“自律委员会”就是学校成立的,他们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已。出了这样的奇葩事件,涉事学校居然毫无愧意,不仅理直气壮地处分学生,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如此看来,“自律委员会”制止大学生拥抱等“不文明行为”的职能不仅不会取消,还要加强,还要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而所谓“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最多就是避免“围殴”而已,下次谁再“公然拥抱”,肯定还得“制止”和“处分”的。

看看,这些连成年学生拥抱一下都视为洪水猛兽的高校管理者,就是这样以“文明”的名义教导学生做“告密者”和“伪君子”,可见其胸襟之狭隘,思想之愚昧,而在其治下的学校,能有什么样的气象,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什么样的格调,难道不应该“存疑”吗?

大学之大,即便没有大师,也要有大胸怀、大格局,不能为利益和俗见遮望眼,而要着重提高教学和管理的境界和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人格和健全思想的人。

@东北新闻网王贺:有偿替课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体现,不仅仅是作为被替课者的买方,也有作为替课者的卖方,更包括组织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而上课学习则是学生的本职,当学生采取欺骗手段来逃避上课时,一方面是对输出教育资源的学校和教师的不尊重,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一方面是对在教育上投入巨大资金和精力的家长的辜负;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一旦学生放松对自身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会产生恶劣影响,对个人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阻碍。而组织和卖方利用买方逃避上课义务的动机,为他们提供便利,其实质就是出卖诚信与良心来换取金钱利益,尽管没有法律来强制约束,但这种行径应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更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拯救学生的诚信离不开诚信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不能缺位,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一旦丢了诚信,丢的可不仅仅是几堂课程那么简单,丢掉的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无限可能。

当有偿替课病象渐渐成为了一种惯象,难道我们把责任仅仅归咎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吗?我们真正反思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有偿替课的出现是教育过程中师生矛盾的高度体现,为何我们的学生不爱上课,为何我们的老师留不住学生,拷问的正是当代的教育者。部分教授们的心思不在教学上而在更能带来名利的研究项目上,教学任务成了扣住教师的枷锁,为了完成任务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创新上畏葸不前,当课堂上的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无法再吸引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学生对课堂之外的前沿知识和最近科研成果的需求却日益旺盛。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提不起兴趣,矛盾不断激化中,教师使出了“点名”绝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生见招拆招使出“有偿替课”,而教师也不断更新新型点名方式。师生不断过招中,我们应看到只有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才能让这一校园病象、乱象得到有效根治,避免成为惯象。

加大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完善教师考核制度,让愿意教、专心教、教的好的教师脱颖而出,让一心教学的教师们也能收获“名利”。教学质量提上去,制度建设也要跟上去,有偿替课尚不能达到立法规制的层面,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来纾解学生上课率的难题。制度管理是硬性要求,难免因“堵”治为人诟病,软性的“疏”治在缓解尖锐的师生矛盾中至关重要。“疏”治就是要建立完善师生之间的沟通机制,学生要把自己想学什么告诉老师,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及需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实时交互,避免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课堂景象。

有偿替课不是一日之寒,解决好这一难题,需要学生的高度自律,更需要我们教育者的大智慧。

@大众网:据悉,“有偿替课”的重灾区是公共课。专业课一般为小班教学,人数较少,老师和学生比较熟悉,至少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样貌来判断出他是不是本班的。而公共课就不同了,经常几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动辄一二百人。由于人数众多,老师很难记住所有学生的样貌和名字,甚至有的老师只对少数几个比较活跃的学生有印象。在这种背景下,“有偿替课”有了其滋生的土壤。不少公共课由于学生众多,难以对学生采取精确的评价考核机制,只能通过点名、课堂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来作为对学生的考核,以决定学生的成绩。

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固然有效,但并非完全公正客观。老师由于缺少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自然无法对学生作出最准确的评价。在学生看来,请假也并非易事,况且也面临分数降低的危险。所以,对于那些实在抽不开身又对成绩有较高要求的学生来说,“有偿替课”不失为一种既保险又经济的方法,毕竟被老师识破的概率很小。可以说,“有偿替课”正是钻了公共课有诸多不完善的漏子,学生需要为“有偿替课”负责,但学校也应该适当反思一下成绩考核机制是否充分体谅到了学生的难处。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任何事情都不应该成为“有偿替课”的借口。取缔“有偿替课”是必须的,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如果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学生,而不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的话,恐怕“有偿替课”还会死灰复燃。

@东北新闻网若无: “代课”“代写”“代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高校中“代课代考”一族悄然兴起,“代课、代拿快递、代洗衣服”,只要你能想到,没有什么“代”不到,这些“代客”们利用网络手段“明码标价”,可谓“童叟无欺”。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熟不知这些看似“你情我愿”的事情,不仅正在一点一点蚕食着每个人的诚信,其背后还折射出高校课程设计的问题和日常考核的缺陷。

笔者以为,无论是“代课、代考”还是“代游戏”,只要是“代”,那么就是表示不是本人的行为,行为本身就存在着欺骗的意味。有些学生认为公共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又想得学分又不想落下逃课的名声,由此就催生了“代课”产业链。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代课服务”的种类也不断升级。可是这些找人“代课”的同学可曾想过,自己“十年寒窗苦”难道就是为了到大学来虚度青春吗?父母辛勤工作是为了让你们荒废学业,自欺欺人吗?别人可以代笔,但是“代”不来知识;别人可以代跑,但是“代”不来健康的身体。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完成学校的任务即可,孰不知是在坑害自己的,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代课”本是一个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而且无论是寻求“代课”还是提供“代课”的学生,都与诚信的做人原则相违背。笔者以为,要想肃清学校风气,一方面高校应建立起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用制度的刚性铲除“代课”在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学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因课堂枯燥无味让学生反感。

学习是为了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如果真的有事可以光明正大的请假,“逃之夭夭”和“课堂生意”是不被允许的,希望那些还在迷途的同学们能够早日“回头”,回归校园的本真,别让“代客”毁了美好的青春。

华图解析:众所周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为了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而现如今“替课生意”潜流暗涌,显然已经违背了这一目的,不仅如此,对于此类事件,同学们司空见惯,老师也置若罔闻。部分高校如此这般的学习生态,想想都令人心寒。有人说,这是现行教育下滋生产物,然而对于这种畸形校园生态,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都值得反思。

不可否认,“替课族”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让圣洁的大学染上了铜臭味,更为要命的是让诚信这一应有的道德品质与学生渐行渐远。因此,唯有找准“替课”产业链形成的根源,方能破解替课的尴尬局面。

毋庸讳言,严查“有偿补课”,要在监管和处罚力度上下功夫。由教育部门带头,组成检查组明察暗访,并接受群众举报监督。查实从事有偿补课的教师和学校,按规定给予相应处分并追究相关责任。凡违规参与有偿补课的教师,在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严厉的处罚,严格的监管,将“有偿补课”打入制度的“深渊”,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国考面试热点:“状元笔记”热销,切勿忽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链条

今年高考结束后,各类“学霸笔记”、“名校笔记”在网络平台热销。这些笔记类教辅产品,均使用手写体印刷,形似课堂笔记的复印件,而出售这类笔记的商家,则无一例外宣称,笔记作者为“名校高分毕业生”。而关于笔记来源,则有“向学校收购”和“复印学生间传阅版本”两种,其中不乏河北衡水中学这类名校。(6月21日《新京报》)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