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教育

公务员面试热点:莫让“高考网络谣言”伤了考生的心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公务员面试热点,面试热点,公务员再就业,公务员面试

点击领取备考干货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即将迎来今年的高考,而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信息中称,刘明炜是一中学生,丢失了准考证,希望好心人捡到后与其联系,不要耽误孩子高考。不过记者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也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目前,北京网警官方微博对此辟谣,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6月5日《北京晨报》)

2017年高考又到了。教育部日前发布以“准考证丢失”“英语考试改革”“考题泄露”“阅卷赶进度”为主要内容的高考“4大谣言”,提示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6月6日新华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法制日报许辉: “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在朋友圈刷屏的事实警示我们,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应成为每一个网民在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素养。很多转发此类信息的网民都是善意的,都是从帮助他人、提醒他人的角度出发,可最后却事与愿违,大多数人被别有用心者“当枪使了”自己还不知道,客观上成为了虚假信息制造者的“帮凶”。当然,如果明知是虚假信息还予以转发的,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对“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这类虚假信息,不少地方的公安机关曾一再辟谣,可效果不尽如人意。要使此类谣言得到根治,光辟谣肯定还不够,应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方面,社交平台管理者应当切实担负起阻止谣言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对已经确认的虚假信息尤其是高发、多发的谣言,有必要通过平台公告等形式广而告之,或者通过关键词设定等形式进行拦截,从一定程度上缩小谣言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要提高查处谣言的能力和打击谣言的力度,尤其是“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这类没有具体受害对象的虚假信息,公安机关应当主动出击,既要在信息技术上有所突破,又要建立全国统一协查的对谣言追根溯源机制。谣言范围越是传播广,越要抓紧查清源头,对最初的造谣者和传谣者决不姑息迁就。同时要使惩处造谣、传谣者的宣传覆盖范围远大于谣言的传播范围,杜绝同类谣言重新泛滥的可能。

“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虚假信息多年未能得到有效根治,凸显打击谣言、治理谣言之难,可面对危害广大群众的虚假信息,再难也当有应对措施、应对机制。如果是信息技术上的难题,就当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在技术上攻坚克难;如果是机制上的问题,当靠机制创新来解决,而不能再任由“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式的谣言误导公众了。

@石家庄日报李英锋:遏制、打击高考谣言人人有责,实际上,应对高考谣言也是一道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高考试题”,相关部门以及公众需要用责任心、经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积极的措施来给出答案。

教育、公安等部门应该在每年高考季开始前提前介入,加强对高考谣言的关注、监控,发现谣言传播的苗头,及时调查、制止、揭露,及时公布谣言的内容和特征,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和谣言警示。对于捏造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公安部门要一查到底,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利用征信机制对造谣者进行惩戒,让造谣者一时造谣,处处受限,付出诚信代价。

公众更要用心“答题”。公众理性对待谣言,既是为了考生,也是为了自己。实际上,不少高考谣言都是连年出现的“传统谣言”,年年岁岁谣相似,岁岁年年“梗”相同,有的造谣者只是对往年谣言进行了局部修改,如改一下时间、地点、“主角”姓名等,有的造谣者则原封不动地把往年的谣言拿出来“炒冷饭”。对这样的谣言,只要大家留点心,上网搜一下谣言的内容,就很容易识破。高考谣言的伎俩普遍拙劣,漏洞百出,疑点很多,人们遇到高考谣言时,如果多过过脑子,多一点理性,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较真的劲头,就能少一点盲信,就会少受一些蒙骗,就会少给甚或不给谣言的传播提供推波助澜的负面力量。

@拂晓报慕青:每年一到高考,关于高考的谣言就层出不穷。“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可能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条。造谣者借助高考的聚焦效应,抓住人们对高考的高度关注和紧张情绪,利用人们的善心和好意,使谣言得已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制造大范围的紧张情绪。警方提示,谣言信息中出现的联系电话很可能是吸费电话或诈骗电话,请市民不要轻易拨打,以免被骗子诱惑,导致钱财蒙受损失。

类似“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虚假信息其实并非第一次出现,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社会上流传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纯属无聊之人的恶趣味娱乐,调戏一下公众的神经;二是骗子瞅准时机,利用人们的心理进行的一次有预谋的诈骗;三是扰乱社会,制造不良情绪。高考谣言的“毒”,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但其后果轻则诱导网友复制转发,博人眼球,赢取点击率,重则混淆视听,收集个人信息,骗人钱财。

这样的高考谣言多年未能得到有效根治,凸显打击谣言、治理谣言之难,同时也暴露了某些程序上的短板和不足。因此,在高考这个关键节点上,教育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高考谣言和骗局,提醒学生和家长多一份警惕,凡事多与老师、学校及相关部门联系,少相信“小道消息”和旁门左道,更不要贪便宜、走捷径。

@东方网:高考谣言和骗局的存在,有其社会背景和肥沃的土壤,根据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恶作剧者炮制“XX的准考证丢了”的谣言,戳中了准考证丢了该怎么处理的正确途径和选项,而骗子发送“发送虚假查分网址”,则凸显官方查分服务缺少,这实质上暴露了高考服务短板。

其二,个别网民炮制高考泄题的谣言,又是冲着高考作弊而来,反映了民众对高考公平的担忧;孩子编造“特长生加分优惠”骗局,又击中了特权不受约束,加分乱象丛生,误导有的人投机取巧、走“后门”。这警示要有效约束特权,堵死制度漏洞,杜绝权贵开“后门”,消除公众的公平焦虑。

其三,虚构“阅卷老师只顾赶进度,不管对错”的谣言和“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的骗局,则缘于高考阅卷缺透明度,容易引发民众的猜测,这一方面恰恰成了好事者制造谣言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骗子“施法”打了掩护,所以,高考阅卷和高考招生要在保障进度、保障不受干扰的同时,增加透明度,消除公众的担心。

防止被高考谣言和骗局击中,学生和家长也要多一份警惕,凡事多与老师、学校及相关部门联系,少相信“小道消息”和旁门左道,更不要贪便宜、走捷径。

@大河网江德斌:事实上,考生准考证一般在高考前一周予以打印,再发放至各高中,为确保安全,一般由学校统一保管,在考试前再发放到考生手中,不可能出现“未考就丢”的情况。

而且,如果准考证确定遗失、无法找回,考生须尽快联系所在学校和所在区县招生部门申请补办,各处招生办公室都可“立补立办”,并不会延误考试。

由于高考期间的考试新闻具有聚焦效果,骗子捏造“高考准考证丢失”,利用公众对考生的密切关注,从而将谣言迅速扩散开来。警方提示,谣言信息中出现的联系电话可能是吸费电话或诈骗电话,网民不要轻易拨打,以免被骗子诱惑,导致钱财蒙受损失。

这些高考谣言和诈骗行为,不仅扰乱了高考秩序和社会治安,影响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理情绪,还造成很多人上当损失钱财。因此,除了对高考谣言和诈骗予以公开澄清,做好宣传预防工作之外,还要加强法律打击力度,及时封停涉案电话号码、抓捕造谣者和诈骗分子,并依法予以严厉惩罚。

华图解析:可以说,高考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他们拼了12年,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却被有些人当成是诈骗、发泄不满情绪的窗口,为考生及家长的心里情绪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扰乱网络传播秩序,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

因此,要使学生、家长及民众不被高考谣言所蛊惑、不被高考骗局所伤害,防止高考谣言和骗局不能仅限于提醒,还有要更多作为。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和互联网管理部门要驾驭舆情监督管控,坚定不移地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整治网络秩序,对网络谣言“零容忍”,违者必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追究网络造谣者的责任,净化网络环境。与此同时,网站应建立完善制裁造谣传谣机制、诚信建设机制等,让谣言“止于机制”。

网络安全与每个网民息息相关,没有人能置身网络安全之外,这就需要广大网名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加强自律,理性思考,把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理念植根于心中,拒绝当谣言的“助推手”,防止上当受骗,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谣言传播和生存的空间,莫让“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之类的高考网络谣言再蛊惑人心,以保证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华图教育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高分经验更多>

下一篇

公考面试热点:有偿替课成产业,倒逼高校课改

在课堂上替“雇主”喊次“到”就可以轻松赚到一二十元钱。大众网记者调查发现,在驻济高校众多替课QQ群里,“有偿替课”俨然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替课明码标价,有的“替课族”能月入千元。(5月16日《大众网》)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