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面试热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热点 > 政治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多国承诺继续落实《巴黎协定》

  来源: 华图教育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有过在重大决策前临时变卦的先例,但在退出《巴黎协定》问题上,他还是依然坚定自己的看法,并未对连日来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的各种施压和劝说所动。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据海外网6月2日报道,当地时间6月1日下午(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他表示这个协定对美国很不公平,是在将美国的财富与其他国家再分配。

在作出这一决定前,特朗普5月30日曾与政府内支持和反对退出的两派高官分别会面,召见力主退出的美国环境保护局局长普鲁伊特和支持留在协定内的国务卿蒂勒森。

“我已经听取了很多人的意见,两边的意见都听了。”特朗普说。

显然,特朗普最终没有改变自己对于气候变化的看法。此前,他曾称气候变化是骗局,并在去年选举期间就威胁要退出《巴黎协定》。

英国斯特林大学环境与政策中心专家安娜丽莎·萨瓦瑞西(Annalisa Savaresi)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特朗普的决定是一个不好的例子,但她并不认为该决定会影响支持《巴黎协定》的势头。“《巴黎协定》是受到全球各方面极大支持的,这种支持肯定不会因美国的退出而消散。”

西方国家表示失望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日报道,白宫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6月1日与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领导人电话讨论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

消息称:“总统亲自解释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他感谢4位领导人在他就任初期就该问题进行了诚实而具体的讨论。他还向领导人们保证,美国依旧忠实于跨大西洋联盟和环保方面的坚决努力。”

但即便如此,美国要真正退出该协定还需要一段时间。根据《巴黎协定》第28条的内容,签字国有权退出,但要到2020才可以。另一个可以退出的方法是从联合国气候协议框架(Cnucc)中彻底退出。特朗普目前还没有宣布具体的退出方案。

针对特朗普的这一番言论,多国领导人以及诸多前政要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据美联社报道,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为美国从该项协定中退出的决定感到遗憾。不过三国也再次确认,法、德、意将竭尽全力落实《巴黎协定》的各项措施,并鼓励所有的合作伙伴,来加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演讲中称:“我尊重美国的这一决定,但我认为这对美国和我们的星球来说都是错误的。”默克尔发言人则表示,默克尔重申德国承诺实施《巴黎协定》。欧盟首席气候变化官员米格尔则在一份声明中称,特朗普决定退出《巴黎协定》对于全球社会来说都是悲哀的一天,并称对美国的这一单方深感遗憾。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则表示,加拿大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感到失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对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全球安全的努力来说,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也发布声明回复特朗普:《巴黎协定》仍然是由194个国家签署并经147个国家批准的历史性条约。因此,不能根据单方要求重新谈判。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遗憾,并准备好与美国展开对话。

就在特朗普宣布这一决定前,俄罗斯也对《巴黎协定》表达了看法。普京的发言人称,俄罗斯尊重这一协定,并认为其无可替代。

就在特朗普宣布该决定前,正在欧洲出访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日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后重申,中国将会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也希望同世界各国就此加强合作。2日,他将到访欧盟总部,预计将会与欧盟领导人谈及巴黎气候协定问题。

是否能增加就业仍存疑

特朗普执意退出《巴黎协定》的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这样会有利于美国经济、增加就业。在宣布将决定是否退出《巴黎协定》时,特朗普就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

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并担心美国因此失去绿色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首席经济师巴特·范阿克就指出,传统化石能源领域就业岗位有限,而绿色技术领域创造的就业机会“天空才是极限”。

专家认为,在美国,石油、煤炭等污染工业已经高度自动化,很难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现阶段,美国煤炭产业就业人数略多于16万人,而太阳能产业远超前者,达到37.4万人次。

其实,在一些新能源领域仍然存在就业缺口。中国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美洲分公司最近就在美国怀俄明州展开一项就业培训计划,希望将原来的煤炭业从业者培训成为风能技术人员。这一项目也被美国劳工统计局认为是美国需求增长最快的就业项目。

金风科技国际支持中心总经理Victor Miramontes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在美国为当地矿工免费提供风能培训,不仅有助于改善矿工的生活,也是在为美国、为全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美国将被落下,这也必将对其经济增长造成损害。而中欧应利用此机遇在清洁技术等领域建立更大的竞争优势。”安娜丽莎对澎湃新闻说。

安娜丽莎同时认为,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即便在美国国内造成的影响可能也较为有限。“奥巴马政府时期做出的一些相关改革现在看来已经不可逆转,有几个州都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显然在美国气候变化问题还将引起联邦州府与州政府的一次博弈。”

中欧将扛起大旗

在安娜丽莎看来,特朗普的决定在政治和象征意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就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同一天的早些时候,中国与欧洲继续明确将一如既往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

据新华社报道,国外主流媒体此前就认为,如果美国退出,中国和欧盟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主力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直接称,如果中欧能在气候议题上通力合作,中国和欧洲将成为新的全球领导者。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后,在共见记者时面对德国记者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问,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推动并签署《巴黎协定》,并最早一批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别方案。中国人信守“言必信、行必果”,将会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也希望同世界各国就此加强合作。

法国媒体也曾指出,特朗普决定退出,不仅将是对其前任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努力的重大逆转,也将是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背离,“这将使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几乎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对立。”

2015年年底,196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力图限制全球气温升高的速度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恶劣影响。美国退出后,它将和叙利亚、尼加拉瓜一道,成为全球第三个明确拒绝加入对抗气候变化阵营的国家。

事实上,这也不是美国第一次在签署了重要气候变化协定之后又退出。1998年,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上任后推翻了前任政府的立场,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

“与《京都议定书》不同,《巴黎协定》是受到全球各方面极大支持的,这种支持肯定不会因美国的退出而消散。”安娜丽莎说。

她认为,中国、欧洲以及所有主要废气排放国应该保持坚定的决定,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并借此机会向美国表明在美国方式以外还有一条实现经济发展的健康模式。

网友评论:
 




 

已阅读28% 查看剩余内容
编辑:澎湃新闻网(上海)

为你推荐

  • 推荐
  • 教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延展阅读

下一篇


Error page: /htmm/makehtml_archives_action.php?endid=1832693&startid=1284899&typeid=11987&totalnum=4017&startdd=960&pagesize=20&seltime=0&sstime=1577337851&stime=&etime=&uptype=&mkvalue=0&isremote=0&serviterm=
Error infos: 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check the manual that corresponds to your MySQL server version for the right syntax to use near 'LIMIT 0,1' at line 1
Error sql: select id,typeid from dede_archives where id= LIMIT 0,1;


Error page: /htmm/makehtml_archives_action.php?endid=1832693&startid=1284899&typeid=11987&totalnum=4017&startdd=960&pagesize=20&seltime=0&sstime=1577337851&stime=&etime=&uptype=&mkvalue=0&isremote=0&serviterm=
Error infos: 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check the manual that corresponds to your MySQL server version for the right syntax to use near 'and id > LIMIT 0,1' at line 1
Error sql: select id,title,description from dede_archives where typeid= and id > LIMIT 0,1;

没有了
返回首页返回列表
32